數位化究竟能將軍隊戰鬥力提升到何種程度?央視近期節目直觀展現了傳統與數位化作戰模式的巨大差異。傳統模式下,PLL-09式122公釐自行榴彈炮從接到命令到發射炮彈,耗時4分35秒;而數位化模式下,這一過程僅需45秒。
數位化作戰模式下,火力密度至少是傳統模式的三倍,顯著提升了炮兵部隊的生存能力。
對其他國家炮兵部隊而言,這項技術可能缺乏足夠吸重力,但對於曾與中國陸軍聯合作戰,並肩對抗,如今仍在北約支持下與烏克蘭軍隊作戰的俄羅斯陸軍來說,這無疑是令人艷羨的重大突破。
視訊顯示,我軍122公釐自行榴彈炮車組首先演示了標準作戰流程。接到指令後,全員迅速就位,車長向指揮所匯報,隨後炮長(疑似)透過儀器獲取目標參數(包括距離、方位和海拔高度),另一名戰士則進行人工射表計算……整個過程將近三分鐘。
炮彈射表參數計算完成,作戰命令隨即下達。炮長立刻操縱高低機和方向機,炮管迅速指向目標。裝填手隨即裝填炮彈並關閉炮閂,炮彈發射,全過程耗時4分35秒。
接著,同一輛戰車車組在數位化操控模式下,完整演示了作戰流程,參與人員也從五人精簡至三人。
接到命令後,車長迅速調整炮位和發射角度,炮彈在25秒內裝填完畢,省略了計算和報告程式,炮長直接操作終端發射,全程用時45秒。
央視解說稱此次演示僅為數位化作戰模式最基礎的套用,未來仍有極大的提升潛力,這體現了數位化模式的強大優勢。
說到這兒,即使門外漢也能看出其中的差異。中國陸軍炮兵部隊的數位化建設並非起步晚,但真正實作系統性數位化轉型,則始於1984年引進英國「辛柏林」炮偵雷達。
老山前線部署了一台先進的炮兵探測系統,能迅速發現並釘選越軍炮兵陣地。據悉,從敵軍迫擊炮發射到系統完成定位僅需數秒,這使得我軍炮兵火力壓制得越軍炮兵不敢輕易還擊。
中國陸軍炮兵部隊從那時起便致力於數位化和自動化轉型升級。至2000年代中期以後,已初步建成涵蓋指揮控制、射控以及炮偵雷達等多個系統的整合化平台,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數位化炮兵指揮體系。央視節目中展出的PLL-09式122公釐自行榴彈炮,正是中國陸軍炮兵數位化、自動化建設成就的集中體現之一。
09式自行火炮裝備一門改進型96式122公釐榴彈炮,普通炮彈射程達18公裏,使用底排火箭增程彈後,最大射程可提升至27公裏,這一射程已超越俄羅斯2S3型152公釐自行榴彈炮。
關鍵在於數位化射控系統,它整合了射控電腦、雷射測距儀及氣象傳感器等,這些裝置采集的數據經射控電腦處理,並根據炮彈種類計算射擊諸元,最終確定最佳射擊方案。
裝甲戰鬥車輛透過綜合通訊系統和數據鏈路與其他作戰單元即時共享資訊,實作全網協同作戰。車內資訊終端將所有作戰資訊清晰地呈現在每位乘員面前,從而顯著提升指揮決策效率。
中國陸軍如今先進完善的火力體系,得益於多年持續建設和發展。反觀俄羅斯陸軍,其缺乏類似的數位化裝備,在2022年9月遭遇了慘痛的教訓。俄軍不僅高級將官頻頻陣亡,還承受著北約支援下的烏克蘭軍隊持續精準的遠端打擊,嚴重消耗了其本已有限的機動力量,最終導致了「大飆車」式的潰敗。
數位化行程極大提升了軍隊速度和效率,這使得所有兵種,包括炮兵、步兵、裝甲兵和航空兵,都面臨時間視窗大幅縮短的挑戰。 無法適應這種變化的軍隊,最終將被淘汰,或者像俄羅斯陸軍那樣,在戰爭中付出高昂代價的同時,被迫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