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黎巴嫩邊境局勢急轉直下。 以色列國防軍在國際社會反對聲中,於黎巴嫩南部展開代號「北部箭頭」的全面軍事行動。 報道顯示,以色列已投入四個師,兵力可能高達一萬五千人,遠超其先前宣稱的「有限、局部、精準」打擊的規模。
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東部及首都貝魯特實施了密集空襲。內塔尼亞胡總理甚至揚言要將黎巴嫩摧毀成第二個加薩。此舉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註,中國等主要國家對局勢進一步惡化深感擔憂。
月初,中國代表傅瑩在聯合國安理會發言,嚴厲譴責任何縱容軍事冒險主義的行為,並警告此舉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她呼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國以真誠負責的態度,積極發揮建設性作用,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此番言論雖未明確指名,實則已是對美國及其盟友發出的警告。
針對當前緊張局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明確表示,中方反對任何加劇對抗、擴大沖突的行為,並呼籲所有相關方保持冷靜、理性,以負責任的態度妥善處理。她同時指出,那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應發揮建設性作用,防止局勢進一步惡化。
大國呼籲「誠懇負責」的態度,讓人想起俄烏沖突中,北約及烏克蘭方面也曾向中國發出過類似請求。
然而,兩者差異巨大,不可混為一談。俄烏沖突中,中國始終保持中立,未參與沖突的引發和擴大;更關鍵的是,沖突根源在於錯綜復雜的歷史和地緣政治因素,包括北約東擴等,而這些並非中國所能左右。
美國在當前中東危機,特別是以色列與黎巴嫩沖突的加劇中,責任重大。長期以來,美國的中東政策帶有明顯的單邊主義色彩,不僅未有效制約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反而給予其大量軍事和經濟支持。美國處理巴勒史坦問題的方式及其在中東地區的軍事介入,都直接或間接地加深了地區局勢的動蕩。
美國向以色列提供的87億美元軍事援助,對以色列軍事行動構成實質性支撐。 此舉令美國不僅具備影響以色列行為的能力,更負有相應的責任。美國在中東的政策和行動直接左右著地區局勢發展,其影響力遠超中國在俄烏沖突中的作用。
中國敦促美國在中東發揮建設性作用,源於對當地現狀的清醒認識及對美方責任的合理預期。美國作為全球頭號強國,其在中東的影響力毋庸置疑。若美國真心追求中東和平,則理應且有能力運用各種有效手段,制衡以色列,促進和平行程。
面對以色列持續升級的軍事行動,中國已多次發出嚴正警告和呼籲。 但鑒於局勢發展,中國最終的容忍底線或許是:透過外交途徑向美方施壓,要求美國運用其對以色列的影響力,迫使其立即停止侵略行為。 中國立場明確:解決沖突的關鍵在於各方政治意願和外交斡旋,而非軍事援助、武器供應及單方面制裁。
美國若對局勢置之不理,中國或將采取獨立行動維護自身利益。需知,目前中國在黎巴嫩南部部署有410名維和士兵,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基於此,中國或將加大對黎巴嫩的援助力度,涵蓋人道主義援助、外交協助,甚至可能提供一定程度的軍事支持。
中國在中東問題上的立場轉變,彰顯了一個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擔當,也反映出其在該地區影響力的日益提升。 中國始終堅持對話協商解決爭端,反對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但面對局勢急劇惡化的現狀,中國也展現出采取更積極主動措施的決心。
以色列與黎巴嫩沖突的持續升級已不再局限於局部地區,隨時可能演變成一場更大規模的地區戰爭。面對嚴峻形勢,國際社會,尤其是那些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必須積極承擔責任,迅速采取行動,阻止沖突進一步惡化,並推動和平解決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