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中日造船產能較量:日本一年能完工1199萬載重噸,中國又有多少?

2024-09-16軍情

前言

隨著科技的持續進步,許多國家在生產能力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別是在造船領域,中國、日本和南韓在國際上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日本每年大約可以實作1199萬噸的造船產能,這一數據相當客觀。然而,許多網友對此持有不同的觀點。考慮到中國如今的發展速度,其在造船領域的進展又是怎樣的呢?與日本相比,兩者之間存在著什麽樣的差距?

日本造船業的進步

提到日本,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國家的國土不算廣闊,常被稱為「一個小島國」。正因如此,四面環海的獨特環境促使了日本在造船業上的發展,而這一行業在日本歷史上有著相當悠久的積澱。

最早可追溯到明治維新時期,此後日本開始積極推動船舶行業的發展。由於國土面積有限,這也使得日本人萌生了走出去探索的渴望。

在日本談及造船行業,三菱財閥這一集團的影響力不可忽視。其在造船領域的覆蓋範圍極為廣泛,涉及的不僅是軍事物資。

甚至連普通民眾使用的船只也被他們納入了範圍,特別是在二戰期間,日本的早茶產業發展迅猛,當時工業強國英國的造船技術還不及日本。

當時的英國早已開始工業化行程,甚至與德國和蘇聯相媲美。在這種背景下,日本的造船技術顯得尤為「先進」。當時,日本還制造出了噸位最大的戰艦,即「大和」和「武藏」。

伴隨著船舶技術的迅速進步,日本湧現出眾多造船機構。從1956年的數據來看,當時日本在造船行業中已然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

全球近一半的訂單源自日本,但隨著二戰結束,日本作為戰敗國,其發展也陷入了「停滯」。

這種情況涉及多個行業,其中造船行業尤為明顯。在此之後,日本為了更好地發展與美國建立了緊密的關系,造船業也因此迎來了新的機遇。許多來自西歐國家紛紛前來日本簽訂相關協定,尋求在這裏建造船只。

在80年代,中國和南韓的造船業迅速崛起,這導致日本的造船產能出現了下滑。從2024年的相關數據顯示,日本的總造船產能約為1199萬噸,與日本造船行業巔峰時期的數據相比,差距顯著。

隨著造船市場的逐漸向中國和南韓傾斜,202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幾乎占據了47%的份額,而剩余部份則由南韓和日本分享。不過,日本所占的比例僅為17%。中國的造船行業發展迅猛,那麽其產能究竟有多大呢?

中國造船業的發展

談到中國造船業的進展,人們可能首先聯想到頻繁在新聞中出現的航空母艦,但這僅是中國造船行業的一部份。在這一領域,除了航空母艦之外,還有大型遊輪以及用於運輸液化天然氣的專用船。

這三類船舶各自在不同領域發揮作用,但對中國而言,初期的發展並非一路順暢,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造船技術仍處於「探索」的階段。

當時的產量遠不能與日本和南韓相比,但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展現出一種頑強的韌性。面對挑戰,中國總是勇敢迎接,正是這種精神使得中國能夠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題。

中國的福建艦在2022年6月正式下水後,迅速進入了緊張的「偵錯」階段,不論是裝置還是技術,都力求達到最佳狀態。僅在兩年的時間裏,福建艦便已做好出征的準備。

2024年5月進行了首次航行試驗,這次出海活動讓更多人再次領略了中國航母的強大實力。

沒想到僅僅兩個月後,福建艦再次出海,但這次的出海有了顯著的變化,那就是飛行甲板上竟然搭載了殲-15,這使得航母的戰鬥力大幅提升。

液化天然氣船顯然與液化氣密切相關,是一種專門用於貨物運輸的艦艇。然而,這種船也被認為是全球最難以建造的船型之一,因其運輸物品的特殊性,對艦艇設計和制造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中國在最高領域也取得了顯著突破,發生在2024年3月。當時,一艘由瀘東中華造船自主研發設計的LNG船問世,這也是全球非常前沿的第五代液化天然氣船。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造船技術與最初的發展階段相比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甚至取得了質的飛躍。這也是吸引大量船舶訂單的主要原因,根本上是由於技術的先進。

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大幅領先日本和南韓。根據2024年最新統計數據,中國的造船業產能已超過日本。

根據今年一月份釋出的相關數據,2023年中國的造船產能已達到4232萬噸,相較於日本的1199萬噸,可以明顯感受到兩者之間存在顯著差距,中國幾乎占據了全球市場的一半。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在汽車運輸船的訂單中,中國已經占據了全球市場的80%。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在進出口領域擁有獨特的重要性,同時也表明中國正在這一方面不斷深入發展。

中國能夠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眾多領域共同進步的結果。許多國家選擇與中國合作,不僅是由於技術因素,更重要的是因為中國的「價效比」。

中國制造的身影遍布全球,除了卓越的品質外,價格也是許多人選擇的重要因素。我們期待中國造船行業再創佳績。

主要的資訊來源

環球網2024年2月2日報道——日本媒體:在造船業的三個主要指標上,中國顯著領先於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