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釋出的一份題為【混凝土天空:西太平洋空軍基地加固】的報告警告稱,由於缺乏對新的加固飛機掩體甚至是未加固飛機掩體的投資,美國空軍基地在印太地區變得非常脆弱,尤其是在面對中國時。相比之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過去 15 年左右的時間裏,修建的加固和未加固飛機掩體的總數增加了一倍多,同時其他空軍基地基礎設施也進行了重大擴建。
在現代戰爭中,將敵方飛機摧毀在起降場被證明是奪取制空權最為高效的方式。美軍缺少加固機堡帶來的戰術脆弱性,在對面解放軍時可能遠比預想的要嚴重。解放軍擁有世界上命中精度最高、數量最龐大的彈道飛彈和高超音速飛彈武器庫,在這種快速打擊能力的加持下,美空軍在亞太的戰術脆弱性被無限放大。而美軍在台灣海峽1,600 公裏範圍內的空軍基地,自 2010 年以來,僅增加了 2 個加固飛機掩體和 41 個未加固掩體。
相比之下,中國在台灣海峽 1,600 公裏範圍內擁有 134 個空軍基地,包括 650 多個加固機堡和近 2,000 個未加固的小型飛機掩體。基於中國軍隊擁有彈道飛彈和高超音速飛彈,而美軍僅裝備亞音速巡航飛彈。這使得美軍在戰時極易遭受解放軍飛彈的快速打擊,一旦機場跑道、停機坪等關鍵設施被摧毀,美軍戰機將無法起降,從而在短時間內失去空中作戰能力。解放軍防禦美軍亞音速飛彈的難度更小,而且還擁有足夠的機堡,雙方遠端火力打擊效果的差距會非常大。
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美軍為什麽不優先修加固機堡呢?恐怕與戰爭準備嚴重不足有關。一方面美軍後方基地多年來一直未遭受過嚴重打擊,在軍費有限的情況下,美國軍方更傾向於將資源投入到新型先進飛機和其他現代化努力上,如F-35隱形戰鬥機、協同戰鬥機無人機和新型加油機等計劃,而忽視了機場基礎設施的加固建設。哈德遜研究所的報告指出,在未來五年內每年少購買一架B-21就可以騰出足夠的資金來建造 100 個加固機堡,但美國空軍似乎並未重視這一建議,仍未加大對加固機堡的投入。
第二個原因是美國的基建能力不足,導致在島鏈地區修建機堡的成本非常高。修建同樣的機堡,美國付出的成本要比中國貴很多倍。
第三個原因是美方對中美戰爭風險認定存在爭議:美國內部部份人認為戰爭風險較低,因此不著急進行加固機堡的建設。
而且,目前美國提出的一些應對措施,如 「敏捷作戰部署」 概念,即將美軍軍機疏散到西太平洋更多的臨時島嶼機場,增加解放軍的釘選難度和打擊彈藥消耗,但這一理念遭到哈德遜研究所駁斥,因為加固現有機場的成本要遠低於在西太平洋島嶼上修建臨時機場,而且 「美國空軍修建更多的機場,解放軍難道不會準備更多的飛彈嗎?」 此外,美國在解決無人機構成的日益增長的威脅,以及改善空軍基地防空反導力量建設方面也進展緩慢。
從真打真準備的角度來看,解放軍的加固機堡數量基本能滿足統一台灣過程中的與美軍對決的需要,但是美國人距離完成準備還差得遠。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美軍所謂的幹涉台海風險,大機率只會是一個大嘴炮。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美軍將在與中國的軍事競爭中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