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蘇聯在電子工業上全面落後於西方陣營以來,莫斯科方面的海軍實力就實際上在一直走下坡路。
等到俄聯邦接班繼承蘇聯遺產,其海軍與世界主流的差距更是越來越大。以至於俄羅斯只能靠蘇聯時代遺留的老舊水面艦艇和核潛艇充門面。
這其中,俄羅斯唯一的航母「庫茲涅佐夫」號很少執行任務,去敘利亞海域轉了一圈後,連冒黑煙,此後一直都在港口裏等維修。「光榮」級和「奇羅夫」級巡洋艦中,一些已經退休,一些正在等維修。而以往的「現代」級和「無畏」級驅逐艦,也沒能剩下幾艘。
事至如今,俄羅斯海軍實際上只能以6000噸以下的中小型艦艇充當水面戰主力,已經退化為綠水海軍。甚至於,2022年俄烏大戰開啟後,俄黑海艦隊被沒有什麽艦艇的烏克蘭岸防力量摧毀了絕大多數作戰艦艇,連「莫斯科」號巡洋艦都戰損了,進一步揭開了俄海軍日薄西山,實力羸弱的實情。
相比之下,中國海軍自新世紀以來,陸續實作了AIP潛艇,神盾艦,航母,兩棲攻擊艦等多方面的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轉變。中國海軍實質上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海軍的世界第二。
見此情景,再加上中國一貫與俄羅斯關系較好,許多網友不想看到俄羅斯海軍繼續走下坡路,於是提出了「中國向俄羅斯提供50艘艦艇,換俄羅斯控制的庫頁島」的想法。
那麽,這種想法有可能實作嗎?
1,軍艦換地不現實
答案是否定的,中國不可能向俄羅斯銷售50多艘軍艦,俄羅斯也不可能和中國交換庫頁島。
首先,對中國來說,向俄羅斯出口武器是一種非常有風險的行為。
中國和俄羅斯雖然是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但中國也需要在和俄羅斯打交道的時候考慮自身利益。尤其是在俄烏大戰開啟後,俄羅斯本身遭受了嚴重的制裁,美國以及歐盟國家明確指出會對向俄羅斯出口軍火的企業進行制裁。
制裁意味著涉事企業不能再與美國以及歐盟國家進行貿易,資金和人員往來。
雖然許多人可能不把制裁當回事兒,但實際上,各大企業的話事人是不可以持這種立場的。因為,中國不可能不和美國,歐盟國家做生意。中國最主要的貿易物件就是這兩大市場,關系到中國的國計民生。沒有人,也沒有必要為了替俄羅斯「出義氣」而損失這麽大的國家利益。
更何況,50艘軍艦是一個非常大的手筆。國際軍售市場上,一般對驅逐艦,兩棲攻擊艦之類的大中型艦艇,也都是1次出售1到5艘就是大單了。飛彈艇,護衛艦之類一次出手通常也就是個位數。
50艘艦艇,數量過於龐大,產能是否能滿足,制裁是否能規避都是個大問題。認為能一次性向俄出售50艘艦艇的,恐怕是對現代化艦艇的數量,噸位,造價,造艦時長缺乏認識。
別說是出口50艘軍艦這麽大的手筆,就是買俄羅斯原油,也是需要想辦法規避制裁的。
更別說,俄羅斯並不願意拿地皮換軍艦。
一來,俄羅斯歷史上有很深的民族自豪感,對於采購中國武器,他們在心理上未必同意。
畢竟,許多俄羅斯人依然根深蒂固的認為中國產品等於「劣質品」,對中國武器的效能不信任。俄羅斯以前又是以中國的老師形象出現,他們並不想買中國這位後起之秀的軍火,以往沒有,以後也不想有。
二來,俄羅斯的造船工業本來就缺乏投入,面臨人才流失,資金不足,產業鏈難以維系的問題。來自俄羅斯國防部的訂單是許多造船企業得以生存的依靠,如果從中國獲得了許多軍艦,那麽俄聯邦對俄國內船企的需求就變少了,俄造船業就會遭遇生存危機。
當然,庫頁島俄羅斯也是不想割舍的。
庫頁島又稱薩哈林島,是日本海上最大的島嶼,它在1860年因為清朝與俄國締結的【北京條約】而被割讓給沙俄,由此成為俄羅斯的一部份,並在此後被蘇聯和俄聯邦所繼承。
俄羅斯接受庫頁島之後,主要靠林業,煤炭,漁業和石油開采為業,經濟水平在俄聯邦185個主體中屬於發展程度較低的一類。這裏的居民中,俄羅斯族占主體,大多數沙俄和蘇聯時期的移民。當地俄羅斯族實際上也並不想脫離莫斯科。
不止如此,大多數俄羅斯人也不大願意在領土問題上做改變。普亭以前就說過「俄羅斯領土雖大,但沒有一寸是多余的」。
在俄羅斯的官方敘事中,庫頁島,以及烏蘇裏江的獲取方式並非是不光彩的行為。他們也早已將這裏看做是固有領土。這種情況下,俄羅斯無論是民間人士,還是政府官員,都不可能拿庫頁島交換其它利益。
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便中國獲得庫頁島,也無益於改善中國的地緣環境。
畢竟,就軍事方面來說,庫頁島本身沒有吞吐量夠大的港口,想要在這裏維持一支龐大的艦隊威懾日本海方向,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由於烏蘇裏江下遊地區不在戰國境內,中國並沒有能力直接向這裏輸送物資,一旦遭遇戰爭,很容易陷入孤立無援的地位。
就經濟方面來說,庫頁島本身的林業,煤炭,漁業資源雖然也很豐富,但比起東三省,也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優勢。而且,這些資源的開采,運輸也都需要巨額的投入成本。與其拿錢去開發庫頁島,還不如把同樣的資金用於開發東三省和內蒙古。
此外,更為關鍵的是人口和地緣問題。當代中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實際上是京津冀以下至珠三角的東部沿海地帶,加上內地各新一線城市。
別說是庫頁島,即便是東北地區,也只有遼南和沈陽,哈爾濱,長春少數幾個地區發展活力較好,東北整體上都處於人口外流,經濟比重下降的狀態,更別說以東北為中心放射線庫頁島了。
至於說什麽向庫頁島遷徙人口,更是無稽之談。現代社會不可能和古代一樣強制移民,只能透過發展機遇,以及政策扶持吸引人去定居。但哪怕是新疆,西藏這些開發情況比庫頁島更好的地方都存在人才吸引難度較高的問題,更別說庫頁島了。幾乎沒有多少人,尤其是年輕人想去那裏長期生活,長期建設。
總之,中國不可能向俄羅斯賣50多艘軍艦,俄羅斯也不可能拿庫頁島來交換利益。
2,俄羅斯形勢幻似大清
不止如此,俄羅斯目前面臨的危急形式,還幻似晚清,有外交四處漏風,國防建設跟不上時代的可能。
就國防建設上來說,俄羅斯海軍不僅是黑海艦隊面臨頹勢,其它三個艦隊也類似於晚清的海軍一樣,面對西方國家幾乎沒有能力抵禦。
比如,波羅的海艦隊如今只有1艘「現代」級驅逐艦,4艘護衛艦,幾艘飛彈艇,2艘奇羅級潛艇而已,面對附近的北約國家海軍,根本沒有能力一戰。而且,其駐地蓋瑞寧格勒被北約國家四麵包圍,另一個基地聖彼得堡也被芬蘭,波羅的海三國,丹麥,德國,英國等國層層圍堵,根本出不去。
太平洋艦隊也面臨更強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和日本自衛隊的阻遏,難以發揮作用。
即便是最強大的北海艦隊,也因為北極的特殊氣候,不能全天候作戰,出擊的路線也容易被北約關註。
而當年大清的海軍,在面對西方列強時也是這種情況,既在海上打不過西方國家海軍,也不敢離開港口出擊。
而在外交領域,俄羅斯也是四處漏風。其在烏克蘭的糟糕表現,讓其它國家都對俄羅斯的國力產生了「新的評估」。
比如,在中亞,以往中亞國家都對俄羅斯當「老大哥」一樣看待,在許多事務上都很尊重俄羅斯的意見。但在俄烏大戰開啟後,中亞國家逐漸不再把俄羅斯的意見當成一回事兒,甚至於出現了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當著普亭的面拒絕俄羅斯的勛章,哈薩克敢繞道俄羅斯向西方輸出天然氣和石油。吉爾吉斯和烏茲別克也不再顧忌俄羅斯的影響,同意和中國構建中吉烏鐵路。
又比如,在高加索地區,原先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都對俄羅斯非常看重。俄羅斯能充分調解兩國矛盾,但在俄烏大戰後,亞美尼亞直接結束了俄主導的集安組織。亞塞拜然也和俄羅斯關系微妙,讓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嚴重受挫。
更大的外交災難發生在中東,俄羅斯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烏克蘭,直接導致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力不足,無法及時支援巴沙爾,導致敘利亞政權更叠,讓俄國喪失了數十年來在中東經營的巨大影響力。
可以說,如今的俄羅斯形勢,幻似大清晚年。
參考資料:
1,2024.4.7-新華網-俄海軍領導層緣何「大換血」
2,2025.1.5-澎湃新聞-【庫頁島往事】:「隱顯之間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