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實力近年來持續提升,並不斷湧現新型武器裝備。
中國部份軍事裝備已達世界領先水平,其中一些尖端武器裝備更是鮮為人知,只有資深軍事愛好者才了解其存在。
今日,我們來深入分析這三款武器的尖端效能。
東風系列飛彈,肩負著保衛祖國的重任,其使命就是精確打擊任何威脅國家安全的目標。
1960年,中國成功仿制蘇聯飛彈,研制出第一枚東風飛彈——東風-1,從此結束了中國沒有自主飛彈的歷史。
目前,中國最先進的洲際戰略核飛彈無疑是東風-41,它於2019年10月1日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首次公開亮相。
東風-41作為第六代洲際飛彈,與美國民兵-3和俄羅斯白楊-M同屬頂級水平,但在某些關鍵技術方面,它超越了後兩者。
2018年1月,央視【全像軍情室】節目中,飛彈技術專家楊成軍指出:
東風-41飛彈的成功研制和部署,充分展現了中國國防實力的顯著提升,堪稱國之重器。
2019年1月25日,【華盛頓時報】援引五角大廈訊息稱,中國在同月22日試射了東風-41飛彈,此舉距離東風-41首次公開亮相僅一個月。
東風-41飛彈,作為中國戰略核力量的關鍵組成部份,在戰略威懾、戰略控制和戰略決勝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其部份技術參數目前仍未公開。
據外國軍事專家分析,東風-41飛彈可攜帶多枚獨立制導的彈頭,射程遠達1.5萬公裏。
憑借中國大陸的發射陣地,這款飛彈的射程足以覆蓋全球所有目標,其速度可達25馬赫。
北京至紐約直線距離約為10970千米,若以25馬赫速度飛行,預計只需約21分鐘即可抵達。
東風-41飛彈最新列裝,每枚可攜帶十個獨立制導的核彈頭,並配備獨立的瞄準器,從而具備一次打擊多個戰略目標的能力。
關鍵在於,東風-41飛彈,盡管重達60噸,卻采用機動發射方式,因此可從中國境內任何位置發射,打擊全球任何目標。
055萬噸大驅的強大,許多人只是聞名,卻鮮少有人真正了解其具體實力。
055型驅逐艦之所以被稱為「亞洲第一艦」,是因為其服役標誌著驅逐艦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使全球現役驅逐艦普遍處於落後狀態。
艦船噸位與戰鬥力並非簡單的正相關關系,這其中原因復雜。
軍艦建造流程是先制定完整方案,確定所需裝備型別,再以此為基礎設計艦體,最終確定艦船噸位。
設計理念並非先確定一艘1.2萬噸的軍艦,再考慮艦載系統設定,而是反向考量需求,避免噸位虛耗。
實力決定艦艇規模,艦艇規模反過來也體現國家軍事實力。
西方國家認為055型驅逐艦的噸位已超過驅逐艦的標準,其規模更接近巡洋艦。
然而,055艦的定位本身就是驅逐艦,其強大的實力使其噸位相對較大。
除卻大家熟知的112型冷熱通用垂直發射單元、1130型近防炮及其他反艦、防空、反導、反潛武器外,055型驅逐艦還具備強大的電子戰能力。
央視【淬火】宣傳片曾詳細展現了055型驅逐艦的電子戰實力。
055大驅配備先進的航電和雷達系統,可實施有源及無源電子幹擾,有效壓制敵方電子裝置。
無源幹擾技術,透過發射特定訊號,欺騙敵方雷達,使其探測到虛假目標位置,從而達到掩護自身真實位置的目的。
強電磁波幹擾手段更為強悍,它直接以強大的電磁波攻擊敵方電子裝置,使其徹底失效。
055型驅逐艦配備的先進相控陣雷達擁有強大的戰場感知能力,從而為航母編隊提供有效的預警保障。
某驅逐艦火力強大,射程遠,電子戰能力也出色,其綜合戰鬥力令人難以匹敵。
長期以來,中國國防建設始終面臨一個客觀難題:火力不足的擔憂,這已成為普遍共識。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提供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令誌願軍無比向往,渴望早日擁有自主研發的同類武器。
七十年後的今天,中國遠端火箭炮部隊官兵在中央電視台的采訪中,展現出令人矚目的成就。
十月初,中央電視台國防軍事頻道播出了西藏軍區某旅遠端火箭炮部隊試射的畫面。試射後,一名戰士接受采訪時說了一段令人意想不到的話。
首輪試射效果欠佳,彈著點偏離目標三至五米,這在我們看來誤差已屬偏大。
哇,那可是遠端火箭炮!口徑小到三百公釐左右,大到七百五十公釐,射程短的也有幾十公裏,長的能打幾百公裏。殺傷範圍,半徑小則五十米,最強的能達到一百二十米,註意,是半徑!
盡管如此,他們仍舊糾結於三五米內的彈著點偏差,實在令人費解,這到底是遠端火箭炮的精度問題,還是狙擊炮的精準打擊?
中國最先進的PHL-191型箱式遠端火箭炮系統,采用750公釐口徑,射程達500公裏。借助北鬥導航系統精準制導,其打擊精度可達到10公尺以內。
憑借這樣的效能指標,按國際通行軍備標準,射程500公裏的精確打擊彈藥屬於近程飛彈範疇,但中國軍方認為,沒有火箭助推器的都不算飛彈。
因此,PHL-191在國內只能扮演遠端火箭炮的角色。
PHL-191火箭炮發射車采用8聯裝370公釐口徑火箭彈, 6輛發射車一個營的編制,這意味著一個營一次齊射就能發射48枚火箭彈。
即便中國軍隊的火力在全球範圍內已引發廣泛關註,甚至被部份人士視為強大到令人恐懼的程度,但我們依然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火力建設的不足,這種憂患意識並未因取得的成就而消弭。
基於中國武器裝備發展「服役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的規律,這意味著我們已掌握超越現有公開裝備的更先進技術和產品,只是出於保密考慮尚未對外公開。
本月十二日,一年一度的珠海航展即將舉行,令人期待今年展會將帶來哪些令人驚喜的展品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