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最後一天,中國雙航母戰鬥群壓軸登場,令人振奮。 12架殲-15戰機同時在編隊上空飛行,加上甲板上的戰機,可同時出動30多架殲-15艦載機。該戰鬥群實力雄厚,規模空前,總滿載噸位近30萬噸,垂發單元數量達688個。
然而,這場軍演結束後,更值得關註的是國際社會的回應。大部份西方媒體的報道態度積極,新聞標題中「雙航母」、「首次」等字眼十分醒目,並註意到殲-15B艦載機已大規模列裝。
官方媒體釋出的圖片顯示了事件全貌,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西方國家引以為豪的衛星偵察系統此次卻毫無反應,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如此大規模的事件,西方衛星難道集體失靈了嗎?
山東艦和遼寧艦在南方軍港停靠時,西方衛星密集監測,商業衛星影像分辨率甚至達到米級,可清晰辨別護航艦艇型號。如今,中國已擁有雙航母戰鬥群,單艘航母接近七萬噸,整個艦隊規模近三十萬噸,卻不見任何編隊衛星影像?反觀2018年南海閱兵,衛星照片清晰可見。這種反差,值得深思。
這次演習的重點,是檢驗雙航母戰鬥群的實戰能力。因此,從編隊一開始就註重隱蔽行動,力求不被對手發現。因為在戰爭中,先發現敵方並成功隱藏自身,才能掌握戰場主動權。
因此,我們此次行動成功規避了西方公開商業衛星的偵察。公開報道的衛星影像,幾乎都來自於這些商業衛星,它們的軌域和拍攝時間相對可預測。然而,那些被軍方封存的影像資料,我們則無法獲知,但這至少說明,有效的反制手段是存在的。
商業衛星如今能清晰拍攝海上艦船,關鍵在於其覆蓋範圍廣、持續觀測時間長,並具備可見光、紅外和雷達等多種成像方式。分析人員之所以能在大洋上找到艦艇,得益於人工智慧和影像辨識技術的套用,不僅可以直接辨識艦艇本身,還能透過分析艦艇尾流進行追蹤,因為大型艦艇和軍艦的尾流特征與普通船舶顯著不同。這已成為現代衛星影像辨識技術的重要組成部份。
中國海軍在航母隱身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突破。山東艦服役時,相關研究已證實我們在航母尾流抑制技術上取得了理論進展。福建艦的服役表明,這項技術已進入實際套用階段。此次西方衛星未能拍攝到航母畫面,正是這項技術套用效果的直接體現。
問題不只在於可見光衛星影像的偽裝,更重要的是要考慮雷達衛星的偵察能力,並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目前,這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規避、欺騙和幹擾的系統性作戰體系。
此次雙航母戰鬥群在南海的聯合演習,我們目前所掌握的資訊僅為冰山一角。後續將持續關註,預計會有更多的情報陸續披露,屆時才能對這次演習的實際意義進行更深入、全面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