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麽是強迫癥?典型表現是什麽?
根據目前業界公認的診斷標準,強迫癥的診斷是這樣的:
強迫思維:
1. 在某些時間段內,感受到反復的、持續性的、侵入性的和不必要的想法、沖動或意向,大多數個體會引起的焦慮或痛苦。
2. 個體試圖忽略或壓抑此類想法、沖動或意向,或用其他些想法或行為來中和它們(例如,透過某種強迫行為。
強迫行為:
- 重復行為(例如,洗手、排序、核對)或精神活動(例如,祈禱、反復默誦字詞)。個體感到重復行為或精神活動是作為應對強迫思維或根據必須嚴格執行的規則而被迫執行的。
- 重復行為或精神活動的目的是防止或減少焦慮或痛苦,或防止某些可怕的事件或情況;然而,這些重復行為或精神活動與所設計的中和或預防的事件或情況缺乏現實的連線,或者明顯是過度的。
強迫思維或強迫行為是耗時的 (例如,每天消耗1小時以上) 或者癥狀引起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 癥狀不能由其他心理或生理原因解釋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這個診斷標準比較抽象,舉一些臨床中常見的例子。
比如,常見的強迫思維:
· 攻擊性強迫想法(aggressive obsessions):擔心自己會傷害自己、傷害他人;
· 汙染性強迫想法(contamination obsessions):摸了臟東西之後,擔心自己被細菌、排泄物等汙染;
· 和性相關的強迫想法(sexual obsessions): 腦海中產生不被允許的性幻想;
· 儲存類強迫想法(hoarding obsessions):認為所有東西之後可能都會用到。
常見的強迫行為:
· 清潔行為(cleaning/washing compulsions): 反復長時間洗手(有的病友會一天洗50次以上的手)、反復長時間洗澡、洗衣服等;
· 檢查行為(checking compulsions): 比如反復檢查自己是否有受傷;每次出門前長時間(1小時以上)反復檢查鎖、爐竈、家用電器等;
· 儲存行為(hoarding compulsions): 舍不得扔東西,過度存放很多物品。
2. 什麽不是強迫癥?關於強迫癥的誤解 。
大家可能經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我是不是有強迫癥? 判斷自己是否有強迫癥的最關鍵是痛苦程度、對生活的影響程度。 摸了臟東西想要洗手 , 出門了擔心自己是不是沒鎖門,這樣的擔憂和行為,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有。正常擔心和強迫癥的區別就在於 頻率和痛苦程度 。正常的擔心是一閃而過、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和經歷在這些擔心上;強迫癥的話,擔憂無法控制地、反復地侵入腦海,伴隨巨大痛苦,影響工作和生活,必須要做些事情才能讓自己平靜下來,如果到了這個程度,就很有可能。所以,出門前檢查一遍電器是否都關好,是謹慎;檢查50遍,就很有可能強迫癥了。
3. 為什麽會產生強迫癥?強迫癥的本質是什麽?
強迫癥的本質是 侵入式的 、 不愉快 的想法、感受、行為,一個人想努力擺脫它們,可是卻發現, 越努力,這些想法、感受和行為就越強烈,痛苦也就越強烈 。於是就形成了 強迫思維(obsessions) 。
這些想法通常會伴隨強烈的焦慮或者痛苦(有時也有羞恥、內疚或者惡心),以及強烈的想緩解痛苦的沖動。大多數人面對痛苦,最自然的反應是要逃避:逃避讓自己痛苦的事物、人、地方。 然而,對於強迫癥來說,痛苦的是闖入性的想法和思維,根本無處可逃,於是強迫癥患者就會開始采用一些儀式性行為來試圖緩解痛苦, 於是就形成了 強迫行為 (compulsions)。
強迫行為雖然可以短期內緩解痛苦,但是很快,強迫思維就會重新出現,需要更多的強迫行為來調節和緩解。此外,隨著病程時間增加,這些強迫行為對焦慮的緩解作用也越來越弱。舉個例子,強迫行為就像借酒消愁中的酒,開始可能一杯就夠,時間長了,可能就需要一瓶;換做強迫癥裏,開始可能洗一次手就安心,後來可能要洗20次手才覺得洗幹凈。慢慢的,一個人花在強迫行為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多到甚至一天中的大半時間都被它占據,學習、工作、社交自然也會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強迫癥患者,通常還有一些錯誤的想法,比如:
· 如果我不做些什麽,焦慮和痛苦就會一直持續。
--比如,擔心自己被汙染,很焦慮,認為必須透過洗手來緩解焦慮,不然就會一直痛苦下去
· 如果我想到了一個行為,我很有可能某天就會付諸行動
--常見於自傷類強迫想法,比如,如果自殺的想法在我腦海中閃過,那我很可能就會某一天付諸行動
· 如果我不做些什麽,那麽我擔心的事情就一定會發生
--比如,如果我摸完臟東西不去洗手,我就一定會得病
4. 如何治療和緩解強迫癥
所以,應對強迫癥的核心,是學習如何面對焦慮、不安,不逃避、也不去做強迫行為。目前為止, 針對強迫癥最有效的方法,是暴露與儀式行為阻止法(Exposure and Ritual Prevention Therapy) , 由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焦慮障礙與治療中心Edna Foa教授發展。 這種療法現在在國際學術界公認是針對強迫癥的黃金療法,是美國精神醫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推薦的針對強迫癥的第一線療法(APA, 2007)。 很多大型臨床研究都顯示這種療法對強迫癥的治療有非常顯著的療效。1996年Foa和Kozak對330個強迫癥患者療效回顧發現, 83%的病人癥狀有非常顯著緩解。2000年Franklin,Abramowitz,Kozak,Lwvitt,Foa等人對376個被試追蹤調查29個月,發現76%的病人保持了顯著的療效。
Foa, E. B., Yadin, E., & Lichner, T. K. (2012). Exposure and response (ritual) prevention for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Therapist guid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ran, L. M., Hanna, G. L., Hollander, E., Nestadt, G., Simpson, H. B.,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7).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m J Psychiatry , 164 (7 Suppl), 5-53.
Foa, E. B., Abramowitz, J. S., Franklin, M. E., & Kozak, M. J. (1999). Feared consequences, fixity of belief, and treatment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Behavior Therapy , 30 (4), 717-724.
Franklin, M. E., Abramowitz, J. S., Kozak, M. J., Levitt, J. T., & Foa, E. B. (2000). Effectiveness of exposure and ritual prevention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randomized compared with nonrandomized sampl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 68 (4), 594.
強迫癥的發病率大概有2%-3%,其癥狀嚴重程度會隨時間波動,時輕時重, 而且癥狀嚴重程度可能會伴隨生活中的總體壓力感受而變化,比如如果生活中有一些重大應激事件(分手、高考、失業等)時,強迫癥的癥狀可能會更加嚴重,從而更加不能良好應對這些壓力事件,形成惡性迴圈。不經過治療強迫癥的癥狀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惡化。幸運的是,強迫癥是各種心理問題中有很好預後的一種,所以,勇敢邁出第一步,及時尋求專業幫助,慢慢都會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