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強迫癥有哪些最典型的表現?

2015-04-21知識

我經常會聽到身邊的朋友提出這樣的問題:

「我洗手特別頻繁算不算強迫癥?」
「我這人有點完美主義,不會是有強迫癥吧?」
「我大腦總是反復出現些不好的想法,這是不是強迫思維呢?」

感覺大家對於強迫癥都或多或少有些認識,但又不那麽準確。

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下到底什麽算是強迫癥,強迫癥的表現是什麽,以及如果有強迫癥該如何應對。

01、大眾說的「強迫癥」和病理意義上的強迫癥有什麽區別?

強迫癥(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這個詞是在20世紀才被提出來的,而更早的關於強迫癥的記錄是在14世紀與宗教信仰相關聯的,如今我們稱這類強迫癥為謹慎強迫癥(Scrupulosity),是指那些擔心自己所做的事情違背了宗教信仰或者道德標準的強迫情況(Greenberg & Witzrum, 1994)。

隨著心理學和精神科學的發展,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 第五版, 強迫癥是指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精神疾病。

首先, 強迫思維的本質是一些反復的、不請自來且無法控制的侵入式想法或者沖動,往往會引起個體的焦 或者痛苦。 一個人越想努力擺脫它們,這些想法或者沖動就會變得越強烈。

強迫行為則是一些個體為壓抑或者擺脫這些想法而重復做出的行為 (例如,洗手、排序、核對) 或者精神活動 (例如,祈禱、反復默誦字詞)。

重復行為或精神活動的目的,是防止或減少焦慮或痛苦,或防止某些可怕的事件或情況;然而,這些重復行為或精神活動與所意圖中和或預防的事件或情況缺乏現實的連線,或者明顯是過度的。

因此,如何判斷自己如頻繁洗手或者整理物品的行為算不算是強迫癥,關鍵在於它們對你帶來的焦慮和痛苦程度。

無論是強迫思維還是行為,都是相對耗時的,且常常會引起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感覺,同時也會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和影響。

日常生活中, 我們正常的擔憂大多並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及精力,更不會帶來強烈的痛苦感, 所以這些並不會被歸為強迫癥的範疇。

舉個例子,如果出於對疫情的擔心,洗手時會比往常更仔細,時間更久一點,這並不算強迫癥;但是如果在洗手時有自己的特定步驟,比如數數123或者重復多次後還覺得沒洗幹凈,再或者花費了自己大量時間且 影響了生活品質, 那就很有可能是強迫癥了。

02、強迫癥的具體表現有哪些呢?

常見的 強迫思維 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

汙染物 (如身體排出物、細菌、疾病等)
喪失控制 (害怕因為沖動而做出傷害自己/他人的行為)
完美主義 (對精確度的關註,或者對物品擺放的順序及對稱性的要求)
不請自來的性想法 (腦海中產生不被允許的性幻想)
宗教性的強迫觀念 (擔心冒犯褻瀆神明,或者過度關心道德品行)

常見的 強迫行為 主要有以下幾種:

清洗和清潔 (如反復以某種特定方式洗手,反復洗澡、刷牙,過分打掃家居物品等)
檢查行為 (如反復確認自己沒有、也不會傷害到他人,或檢查自己身體狀況)
重復行為 (如重復關門、關窗、鎖車、檢查爐竈等行為)
精神強迫行為 (如精神上回顧一些事情來防止傷害發生,或者祈禱以防止傷害)

這裏要說明的是, 強迫行為在最初往往都是為了中和強迫思維及焦慮感而做出的,但是隨著強迫癥狀的發展,漸漸地,強迫思維可能會被忽略,進而強迫行為會變成一種習慣。

通常而言,強迫癥的發病始於青少年早期和成年早期並且逐漸發展,男性的發病高峰期是在13-15歲的階段,而女性則傾向於成年早期發病 (Rasmussen & Eisen,1990)。

強迫癥狀也會因 個體當下的壓力或焦慮程度而產生波動和變化 ,如果生活中出現重大刺激,強迫癥的癥狀也有可能因此加劇。

有研究表明, 大概有86%到90%強迫癥患者一生中會至少患有其他一種精神科疾病 (Ruscio et al.,2008) ——

焦慮癥中的社交恐懼癥,特殊恐懼癥,和驚恐障礙是最常見的強迫癥共病診斷,約有76%的強迫癥患者在一生中有過此類診斷(Ruscio et al.,2008);
抑郁癥與強迫癥的共病率也高達41%;
10%的女性強迫癥患者表示有過神經性厭食癥的病史,33%的神經性貪食癥女性患者有過強迫癥的病史(Kasvikis et al., 1986)。;
妥瑞癥(Tourette Symdrome又稱抽動癥)與強迫癥的共病率在35%到50%之間(Leckman & Chittenden, 1990)。

03、如果覺得自己有強迫癥,應該怎麽辦?

很多強迫癥患者會希望透過逃避或者轉移註意力的方式來緩解強迫癥狀。但ta們常常回過頭來會發現,越想躲越躲不掉。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 對付強迫癥的關鍵在於,面對自己的強迫思維和焦慮感的同時,停止做強迫行為。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以前,強迫癥一度被認為是難治型精神疾患,精神動力學及許多精神科藥物都無法顯著改善強迫癥的癥狀(Foa, Yadin, & Lichner, 2012)。

直到1966年,Meyer成功透過延長暴露和反應阻斷的方式治愈了兩名強迫癥患者後,暴露和反應阻斷療法在臨床上逐漸被認可並得到發展。Foa和Kozak的研究中表明,暴露和反應阻斷療法對83%的強迫癥患者的癥狀有顯著改善(Foa & Kozak, 1996)。

如今, 暴露和反應阻斷療法 (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簡稱ERP)是在學術界公認的治療強迫癥最有效的方式。

這裏的「暴露」是指去面對讓自己產生焦慮的想法、沖動,或是物體和情境;而「反應阻斷」則是指當產生焦慮或強迫思維後,選擇不去做強迫行為。

在暴露和反應阻斷的練習中,患者會慢慢發現 即使自己不去做強迫行為,其害怕、擔心的事情也不會發生, 同時強迫思維帶來的焦慮感和恐懼感也會逐漸消退。

承受強迫癥是非常痛苦的,勇敢面對問題,尋求專業幫助,要相信最終強迫癥是可以治愈並康復的!

文|林小茜(簡單心理認證·心理咨詢師)

或許你還想看:

朋友出事去世後,你會把他的聯系方式刪掉嗎?

得了焦慮癥是什麽感受?

當你的秘密被發現是什麽感覺?


Uni線上課程享全年最低價,【領雙11補貼500元】人人有份!

⬇⬇⬇

https:// sa.jiandanxinli.com/t/a 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