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讀經濟學博士 (PhD) 的感受如何?

2015-04-18知識

更新2024.01.23:

一晃兒,我這個回答已經快十年了。跟大家更新一下。我這個月入職Virginia Tech經濟系了。full professor rank。前段時間還專門分享了一些反思:王一:「斜杠」維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教授

原回答發表於2015.04.15

可能會對大家有點幫助,我就初步總結一下。也希望其他網友補充。我的切入點主要還是美國大學。每天的具體流水賬形勢的生活描述也可以參考

博士生們都在幹什麽? - 王一的回答

第一年:恭喜你入學了。 一般博士生都會有各種不同型別的經濟資助(fellowship,RA,TA等),自己一個人
的花銷應該沒啥問題。你今後5年就要在這裏生活了,先好好熟悉一下。第一年一般來講最重要的還是過課。把基本課都讀好(宏觀,微觀,計量),然後年底去過
資格考試(有的學校的資格考試可能是在第二年末)。其他的都是次要,先別想著找什麽主導師開始科研。主要還是要透過資格考試。其他的以後再說。上課的過程
中多和同學交流,以後都很有可能在一起寫文章,感情投資一下還是有必要的。如果資格考試是在暑假前,那考完試後是可以放松一下的,回國,旅遊,或者去某個
一直向往的城市或機構做個實習都是可以的。本人是去NERA的倫敦辦公室。

第二年:雖然還是有很多選修課,但課程的重點都會偏向於討論一些經典或前沿的文章。 你在選課的時候首先要考慮以後自己
的研究方向是否有可能和這門課有關。打個比方,如果你的計量經濟一直都不是很好,你是否應該和大多數中國學生一樣去選修更高的計量課?沒有想好不要緊,每
個學生都是有足夠時間選2-3個方向的課程,但最後上市的時候主要方向只有一個。所以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考慮自己的主要方向。在這個過程中還要看看教
課的教授的科研方向自己是否感興趣,為以後選主導師的時候多積累一些資訊。不管你讀博士是為了留在學術界,去科研機構,還是去業界,文章總是要寫的。而且
一共需要三篇你導師覺得過得去的文章。三篇不一定要有聯系,找工作的時候主要看其中一篇,但是2年級暑假的時候不防開始寫寫。不求能寫多好,但是給先練
練。

第三年:還會有些選修課,但是應該不太多了。 你現在要從知識積累(過課)轉型為知識創造(作科研,寫論文)。每個人這
個過程都不太一樣,有的可以自己沒事拿著小本冥思苦想,有的需要跟某位教授作RA讓人家帶一帶。沒有現有格式,但是應該多和教授交流,多去聽科研講座,好
激發自己的靈感。雖然還不用確認主導師,但是心裏應該有數,知道主導師應該不外這麽幾個,到了年底再確定。在他們的指導下,最好可以完成3篇中的一篇,當
然越多越好。雖然不一定能成為你的工作市場文章(job market
paper),但是至少要達到成為畢業論文中一篇的要求。除了jmp之外,其他的都可以和別人合作,可以跟某位老師一起發,也可以嘗試著在老師的指導下和
其他同學一起合作。這個時候你一年級的感情投資就應該有報酬了。有些學校會要求學生一定要寫一篇某個方向的文章才能畢業(比如說經濟歷史方向的),這個時
候有個同學和你一起寫對雙方都有好處。除非你的主要方向就是經濟歷史,要不還是找個同謀更好點。當然,如果你一上來第一篇文章就達到了可以用來找工作的地
步,你可以和導師談一下在第四年就上市的問題。暑假可以考慮實習,但是實習的地方一定是以後自己覺得會考慮的地方,不能像一年級暑假時那麽隨心所欲。我當
時去的是IMF,這個在我的其他貼文中說過了。

第四年:應該有個主導師了,你在市場上的表現主要看他對你的態度。 很多時候你去面試,在第一輪面試中讀過你jmp的無
限接近於零,能不能得到面試,主要看你主導師的態度。所以要慎重,其他指點過你的教授可以成為committee
member.到時候也要給你寫推薦信。這一年主要是要開始寫你的jmp.暑假結束前要基本完成,這樣你的導師好表態,看他是否同意你上市。如果暑假要實
習的話,一定不能影響你jmp的行程。

第五年:希望你可以上市了,具體的可以看我的上市總結貼。我這裏就不重復了。


其他:當然,上面說的都是關於學習方面的,是最基本的。五年的生活不可能全都是這些,如果在不妨礙以上目標的前提下,還可以考慮其他錦上添花,自娛自樂的
事情。比如說學習一下高爾夫,這個對工作後可能會有幫助,上上品酒課,或者自己在課余時間做做經濟咨詢增加點外快,上網發發帖,等等。反正喜歡幹點啥,只
要不犯法,那就去幹點。總是要註意勞逸結合。但是如果應付上面說的基本條件都有問題,其他的還是算了。我上面說的是五年計劃,過了第一年,每個步驟都可以
加長或縮短。

一些其它感受:

我的經濟學博士學位一共花了我五年時間.每年在免
除學費外還有3萬美元的獎學金.乍一看我的這個學位自己沒花錢.但是學經濟的都知道機會成本的概念.當年我離開投行的工作去讀博士,保守的按每年20萬美
元的機會成本來算,五年下來就是100萬美元.這個還是保守演算法.所以毫不誇張的講,我為拿到博士學位花了至少100萬美元.對很多大款來講這是小意思,
但對當時23歲的我來講,絕對是大意思.肯定有很多網友會問,值得麽?我的回答是,太值得了.


首先,我得到了一個只要我活著,就會一直被我擁有的資產.很多不確定因素可以讓我的靜資產出現浮動或大量下降.我的錢可以在金融危機中消失,我的房可能會
貶值.但是沒有人或事可以取走我的學位.世上還有比學位(前提是真學位)更穩定的頭銜麽?就算我闖下滔天大禍,沒有人可以取走我的學位.更不要說這個頭銜
可以給我創造各種財富,精神上的,物質上的.


其次,讀博其間我的心理狀態基本處在度假狀態.隨便想想,你花100萬美元換取一段經歷,你會是個什麽狀態?說句俗話,我是來消費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我
不努力學習.但是我當時真的覺得我每天都在度假.每天睡眠9-10個小時,鍛煉兩個小時.剩下12個小時除了學習還可以和朋友吃個飯,找個漂亮的女朋友看
看是否合適做我以後一輩子的領導.學習學習高爾夫(反正學費都免了),學習一下品葡萄酒,非常裝x的發表一下某杯法國南部的紅酒沒有太濃的桃味兒.最重要
的是,我的大腦不會變的遲鈍,可以研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經濟問題.基本是來了5年的高費療養.錢,就應該是這麽花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這麽想.有些網友可能會說,很多博士就算不讀博也掙不來100萬美元.這些人覺得痛苦和不值得很正常.我也不太懂,但是如果最後你
和我得到同樣的頭銜,而我花了100萬,你花了10萬,我都不痛苦你有啥好痛苦的呢?當然,學校可能不一樣,專業不一樣,這個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