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感受:
每天都在背那120個文言實詞,也沒少練文言文轉譯、斷句,但是到文言文實戰的時候,還是只能靠運氣。
這些統統可以歸結到文言文的訓練無效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一方面,我們要從觀念上明白高考的文言文到底考什麽。
只有明白,你文言文的訓練才不再是以前盲目訓練,只想著量變引起質變的簡單重復!
心中有數,你也不再會學的悲壯而痛苦,或者感覺根本看不到前路!!!
因為你心裏將會有高中文言文學習的整體脈絡和把握。
另一方面,就是給自己規定訓練量,重復下去,最後達到目標。
那麽高考的文言文到底考什麽呢?
其實,高考所有的選文都是出自 二十四史。
而且,高考文言文所考查的文言文型別 只有傳記類 文言文。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想要考好文言文,一定要先了解高考文言文。
所以,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近幾年文言文的出題範圍和考查範圍。
![](https://img.jasve.com/2024-2/c31665fd3b375253ef52e95e8ef2ca04.webp)
看到這個表格,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裏面的命題規律以及對考生的要求(理想狀況):
第一,從選材上說,近五年選文均為史傳作品,均出自二十四史,多為 人物生平履職經歷 。主要 以敘述為主,議論較少, 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簡潔。
第二,從內容上說,人物皆為 正面形象 ,選文主要圍繞該人物展開記敘,敘述其生平的經歷和突出事跡,選文一般突出人物的某種品質和才能。而且這些品質與 當前社會價值觀相吻合 的文章為重點考查篇目。
第三, 文言斷句題、文學文化知識題 為近幾年考查的重點,結合 日常認知、課堂學習,綜合考查古代官制、特定稱謂、年號廟號謚號、人事升遷任免 等內容,要求考生選出不正確的一項。
第四,內容概括和分析題要求考生全面而準確地知道 詞義、句意,梳理句與句、段與段 之間的內在聯系。
第五,能辨清 主次資訊 ,並對文章中所闌述的事件、人物品行及論述的道理等進行 分析和推理判斷 。采取客觀題的形式,試題中設定四個選項,要求「選是」或「選非」。
第六,轉譯題中轉譯的句子從試卷的閱讀材料中選出,偏重對實詞及跟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省略句、判斷句以及被動句等)的考查。
第七, 賦分:共19分。單選3題,共9分;轉譯2句,10分
出題規則如此明顯,那麽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下這個傳記類文言文到底是個什麽東東:
·高考文言文選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傳記。
·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將。
·文章圍繞該人物敘述其生平突出的事跡,凸現該人物的才能 (正值敬業,廉潔奉公,etc)
·選材多來自全是紀傳體的「二十四史」。
·【史記】正是這一體例的開創者。
·選材的相對穩定,必然帶來遣詞用字的相對穩定。
如果我們理解並牢記這些比較穩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閱讀速度,又會提高準確率。
在此,我將其做些歸類,與大家共享。
如何閱讀文言傳記類:
文言文的選文多數是人物傳記,所以在閱讀的時候註意:
- 總結文章涉及到幾個人
- 他們之間什麽關系
- 每個人都做了什麽事
- 如果人物多且關系復雜時,可以單列一個人物關系表。
- 敘事性的文章要順著原文事件的發展脈絡理解。
- 一定註意文段後的註釋,很多時候有提示作用。
- 對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盡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幹擾。(劃掉即可)
- 提前參看最後一個文言選擇題,對文章進行轉譯。
(以上步驟,一定不要偷懶,記住,你看的時候敷衍,答題的時候只能靠敷衍和想象了,這些步驟一旦熟能生巧,在考場上絕對可以穩定發揮!)
註意:有的時候可以跳出文章,按常理推斷文章的發展或所講的道理!!
(這一點很重要,我在教學生涯裏碰到了不少同學,學的太過用心,反而會陷入一種很軸的思維誤區,比如死抓文章的一個點卻忽略整體邏輯,比如因為某個自認為正確的邏輯,得出了一個很明顯反常理的結論。有時候反而是思維開闊的同學能夠一下抓到出題老師的點。)
人物傳記的結構特點:
- 介紹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
- 講述具體事例,圖解性格特點;
- 直接間接評論,表明作者觀點。
如何答題呢?
1,先讀最後一道題目,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若是「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後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麽?」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聯系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當然,我們要具備相關的基礎知識: (建議打印或摘抄小本本上背誦)
一、與政事相關的常用詞
官員到某地任職,做一些相關的政事,實行一定的政策,會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貶評論。於是官員與百姓、官員與官員、官員與國君(帝王)之間就會有許多「動作」發生。
1.詣:到,去。
2.勸:①鼓勵,獎勵;②受到鼓勵、獎勵。
3.課:考核、督促、征收。
4.風、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視,巡行;考察,核實,查明。
6.遊:①遊玩,遊覽;②旅行,外出求學或求官;③交際,交往。
7.趣、趨:①小步走,跑;又引申為趕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舉報,檢舉,揭發。
9.白:告訴,報告。常用於官吏之間。
10.短:進讒言,說壞話。
11.害:嫉妒。
12.聞:①聽說,聽見;②使知道,報告給……知道。
對於義項②要特別註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統治者——國君,強化了這一點,閱讀時就不至於認為下文中國君和主人公發生的事件顯得突兀。怎麽國君知道了並參加進來了呢?其實就是「聞」字在起作用。如「沒死以聞」,「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13.折:指斥,指責,駁斥。
14.讓:①責備,責怪;②謙讓,辭讓。
15.黨:偏袒,夥同,包庇。
16.矯:假托,假傳。
17.質:作人質;抵押。
18.次:①臨時駐紮(用於軍隊);②住宿,停留(用於個人)。
19.輸:繳納(貢品或賦稅)——由「輸送、運輸」引申。
20.當:判刑,判罪。後多帶表示懲罰意義的詞語。
21.坐:①因……犯罪或錯誤,觸犯;②牽連,定罪。
22.多:贊揚,欣賞。「高、貴」等字,若帶賓語,就是意動,也意譯為此。
23.少:批評,輕視,看不起。
這是一些常見的單音動詞。我們基本可以按照官員行為、他官(官場)反應、社會評價三個層面來掌握。
二、值得重視的特殊單音詞
1.獄:案件,案情;監獄:監管案件。
2.脫:①副詞,表推測,也許、或許;「事既未然,脫可免禍」。②連詞,表假設,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舉考試或官員考核的等級,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級。(單獨的「最」也可表示等級)
4.獨:若在疑問句中,表反問,難道、怎麽。「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同樣用法的還有「寧」「顧」。
5.他:別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顧而之他」「王顧左右而言他」(【齊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關復音詞
1.下車:剛上任、剛到任。現有成語「下車伊始」。
2.乞骸骨、請辭、告老、請歸、乞歸:辭官。
3.用事:掌權,主管。
4.視事:在任,在職;辦公。
5.聽事:辦公的地方。
6.逆旅:旅館。
7.部曲:私家軍隊。
8.祖道:在路上設宴為人餞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於「家裏人」和「傭人、仆人」。
10.起家:起於家,就是從家裏被征召為官。
11.作色:發怒。
12.從子:侄子。從,堂房親屬;又如「從兄、從弟、從父」等。
四、相對穩定的通假字
1.鄉,通「向」:「侯生果北鄉自剄」(【史記·魏公子列傳】)。
2.詳,通「佯」:「行十余裏,廣詳死」(【史記·李將軍列傳】)。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4.倍,通「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
5.禽,通「擒」:「禽滅六王」(【史記·秦始皇本紀】)。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史記·淮陰侯列傳】)。
7.趣,①通「趨」:「兵法,百裏而趣利者蹶上將」 (【史記·孫臏列傳】)。②通「促」: 「趣趙兵亟入關」 (【史記·陳涉世家】)。
8.內,通「納」:接納,讓……近來;藏。「無內諸侯軍」(【史記·高祖本紀】)。
9.郤,通「隙」:隔閡,矛盾。「令將軍與臣有郤」 (【史記·項羽本紀】)。
10.責,通「債」:「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史記·高祖本紀】)。
五、表示時間的詞
高考文言文的第四題,也就是目前試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四題——「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正確(或不正確)的項」,錯誤項設定的一般特點是:個別字詞的錯譯和打亂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與時、地、事的錯接。錯譯的字詞以上面的詞為常見。至於人與時、地、事的錯接,也就是故意讓這幾個要素和主人公張冠李戴,比如補(譯)出的省略成分錯誤。因此,我們不應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後事件關系的時間詞。
1.表瞬間:俄、俄而、俄頃;頃、頃之、頃刻、有頃;旋、尋、無何。
2.表過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時,初,時、當是時,曩、嘗,昔、向。
3.表一段時間:比、迨、逮、及、洎、居(後帶時間,則譯作「過了…」,不譯作「居住」,如「居無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這些字詞的同時,又養成閱讀時用「/」或序號標出事件起止的習慣,就明確了語境的起止區間,方便理解判斷。
六、官員調動升遷的相關字詞
1.表示授予、提升:
①征:由君王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員。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後向上推薦,任以官職。
③薦、舉、引:由地方或某官員向中央推薦,任以官職。
④簡、銓:選拔。
⑤起:起用,起家就是起於家,在家裏受征召任以官職。
⑥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職。
⑦擢、拔:提升;
⑧主、秉、典:主管;後面帶的經常是管理的職責。
⑨知、守,尹:主管,主持。後多跟地點,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長官,如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尹京,即做京城的長官。
2.表示降職、罷免:
①貶:降職。
②遷:降職(明顯的有「左遷」,但「累遷」多是升職)。
③謫:被流放或被貶職。
④罷、免、黜、廢:免官,廢棄不用。
⑤放:驅逐,流放。
⑥出:離開京城,外調(古人以入京任官為榮)。
3.表示調動:
遷、補、轉、調、徙、改。
4.表示兼職:
領:同時掌管、兼任較低的官職。
5.表示代理,暫時擔任:
署、權、行或行走。
這些詞,都有個明顯的特征,即後面常帶表示官職或地點的專有名詞,這給我們的轉譯帶來了方便——可以不譯。更重要的是,官職的變動特別是主觀情緒明顯的降職和升職,往往是我們推斷轉譯主人公行為、事件中生難字詞的重要依據。
![](https://img.jasve.com/2024-2/3078f1c90e33fcd1ac726c58547ff44f.webp)
嚴格來講,在整個文言文系統中,這些字或許不能叫常用字,但對於試卷選用的文言傳記文章,只要留心關註,它們的確是常用、常考的。
可以這樣說,以上這些詞每次考試的選文都會或多或少地用到,有時甚至是直接的設題物件。
建議同學們在復習時,一定不要死記硬背、生搬硬套,要結合具體語境,比如搭配、詞性等情況靈活應變,畢竟考查的是理解它們「在文中的含義」,如此才可提加文言文閱讀的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