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為90後,小學三年級開始接觸互聯網,有了自己的QQ號,Q齡11年。
當我問到身邊的同齡朋友「為什麽不想再用QQ時」,大部份人都回復我說「QQ變得太重了」。
大家覺得手Q如今做得很復雜,原因可能是手Q整合了各種娛樂性的,在大部份成年人眼中」不那麽實用「的功能,如個人化裝扮,興趣部落,以及匿名聊天機制等等。
但回憶一下,我們小時候喜歡裝扮QQ空間,喜歡用QQ秀彰顯自己,讓自己看起來更個人化,喜歡養一只QQ寵物,讓它變成自己的「孩子」。我們甚至不惜為了這些功能購買增值服務,QQ當時如日中天。我們一點都不覺得QQ是「重」的,不過那是在PC時代。
手Q出來後,在其往後的叠代開發中,自然也繼承了PC端的各種傳統,背負著支持」增值服務「的使命。除了要設計各種個性裝扮體現會員特權。為了照顧使用者習慣,盡管是移動端,還要保留上線和下線的區分。相比之下,微信完全免費,異步語音操作簡單,無分上下線時刻保持連線,微信生於行動網際網路特性。在行動網際網路時代,手Q明知道自己開始變重,但是為了延續傳統和營收,權衡之下又必須忍耐。
漸漸地,QQ為了在騰訊保持住自己的一定地位,想在移動端跟微信「差異化」,意識自己在低齡使用者上的優勢(QQ如今大部份的使用者都是26歲以下,而微信使用者60%是25歲以上,使用者群體特性對產品的演進無疑也起著重大影響),手Q開始堆疊更多功能。一方面,個性裝扮做得更加徹底(名片,頭像掛件,聊天背景,聊天氣泡,聊天字型,電話鈴聲,個性主題,個性名片等等...) 。另一方面,興趣部落,匿名聊天,QQ空間的開放性(非好友評論點贊仍可見),正好符合了低齡使用者更喜歡結交新朋友的特性。
與此同時,一路用著QQ的我們漸漸長大,厭倦了那些孩子時期的玩意兒,微信也剛好萌芽,我們開始重構自己的社交圈子,希望只留下聯系緊密的熟人(手機通訊錄關聯,面對面,雷達添加好友),抑或者是以一個全新的形象去結識陌生人且不露痕跡(附近的人,搖一搖,漂流瓶)。慢慢地,我們在微信逐步建立起新的社交圈子,因為朋友圈的私密性,我們能更方便簡捷地維系自己建立起的社交關系(相較於QQ空間,遮蔽了陌生人的評論點贊)並對其產生依賴性(刷存在感&獲取好友最新動態。
實用性上,微信的異步語音方式在」不打擾「以及」強溝通「之間做了一個平衡,讓人們開始選擇了這樣一種介於簡訊和電話折中而且完全免費的通訊方式。
就這樣,身為原來QQ的忠實使用者的我們擁抱了微信,把QQ留給了那些像我們以前一樣的孩子。微信的成功在於大眾市場,但細分到低齡使用者,手Q或許更受歡迎。QQ沒有失寵,還是受著孩子們的歡迎,不同的,只是曾經的孩子(我們)都已長大。
就在我們開始尋求一個新的成人化社交圈子的時候,微信恰如其分地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