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教科書式的樣本偏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想學什麽,就選什麽專業,專業相關的知識是可以透過正常的學習來有針對性的獲取的,透過學習一個專業來讓自己在另外一個專業試圖彎道超車,並不是一條有效的路徑。
首先,我們來看看是誰在這麽說,一般這麽說的人有兩種:
這個樣本顯然是有偏差的,因為第一類人自己並沒有經歷轉專業的過程,然後觀察到了一些轉專業的成功者,於是開始自己想象「如果我當年學了數學,那這些工具方面都不是問題了!」 而第二類人是轉專業之後的成功者,大量的沒有轉成功的人被從樣本裏面剔除了。
用經濟學來解釋,第二類人是典型的逆選擇,因為對方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對經濟學、金融學或者電腦本身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或者說學習起來很有感覺,於是他們成功的轉了專業,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也就是說,他們是特定的「型別」,只有這個「型別」的人能夠轉專業成功。
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從一開始就在經濟學專業,就在金融專業,就在CS專業,就不會取得如此的成功;這也不意味著,任何一個人只要沿著他們的路徑走,就可以彎道超車,取得比一路在經濟系上學的學生更大的優勢。沒有對照組試驗,我們如何判定是因為人家學了數學系而「更加」成功的呢?
再者說,從一個專業到另外一個專業,肯定是要丟棄一部份的專業技能和專業思維技巧的,不管你學的是數學,還是理論物理,還是其他的,因為專業之所以叫做專業,那就是其本身有一些東西是其他專業用不到的,比如復變函式和一些幾何類課程在經濟學裏面的套用都遠遠不如實變函式廣泛,如果自己在經濟系,那麽可以有針對性的有側重的來學習;而在數學系,這個彈性就沒有了。
很多教授喜歡告訴學生,「在我的實驗室好好幹,就算你以後不做XX了,這種科學的思維對你都是管用的」,其實這種激勵聽聽可以,本身是站不住腳的。一個道理——如果真想要以後做點其他的什麽,那我為什麽不直接去搞相關的專業,直接培養完全針對我想做的這個東西的「科學思維」呢?為什麽非要曲線救國,透過做一個專業的試驗,來培養另外一個專業的思維呢?當然,我們可以把教授的話理解成一種善意的安慰,但是作為雞湯可以,真的要透過這些學科來「培養其他有用的思維」,不能說沒有效果,但是很可能是事倍功半的。
第三,轉專業要承擔很大的風險,有沒有人想過——假如你的興趣或者誌向是經濟或者金融,然後為了曲線救國,學了四年數學,很可悲的在數學系陷進去轉不出來的情況?四年可以讓一個人改變很多,可以從意氣風發到渾渾噩噩,可以從銳意進取到得過且過,選一個自己沒感覺的專業的風險是不可以被忽視的。
第四,跨專業申請總是劣勢的。只是說如果你的專業是數學這種基礎學科,劣勢沒有其他學科那麽大——這是大家比較的另外一個誤區。總是拿很優秀的轉專業學生,和一般的本專業學生相比,事實上因為成功轉專業的學生往往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GPA 很高,比如修了一個經濟學雙學位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所以轉專業學生這個樣本不能等價於本專業的隨機樣本。讓一個成績很一般的,從來沒有學習過經濟學的數學系學生和一個成績也很一般的經濟系學生同時申請經濟系研究生,看誰有優勢?
第五,之前都是在討論「好」的情況。那麽從最壞的角度說,假如都是成績墊底,別的方面也沒什麽突出之處,那麽學經濟、金融、CS和數學相比,哪個出路更好一點呢?就算單從風險控制的角度來說,直接選熱門專業依然有優勢。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想做什麽,就選相應的專業,專業的設定就是為了讓大家術業有專攻,曲線救國往往都是有不得已之處,或者是對方其實做什麽都會很強(比如薩默斯這種),然後經過四年的學習,對經濟/金融/電腦比對純數學更感興趣(或者就是想賺更多的錢)然後作出的選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