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抑郁癥的本質是什麽?人為什麽會得抑郁癥?

2013-01-04知識

未經本人授權,禁止轉載!

抑郁癥既沒有傳染性,也不是經典的器質性疾病,抑郁癥沒有獨特的的病因,表現多樣,既有心理行為,也有生理方面,那抑郁癥的本質到底是什麽?

先給一句話概述:抑郁癥是一類(而不只是單一種) 復雜疾病, 抑郁是有生理易感性基礎,與外界環境發生交互作用,反饋到自身從而表現出一系列我們稱之為「抑郁癥狀」的動態過程。抑郁癥是一個龐大系統的綜合表現,而不是單獨一個基因、神經傳導物質、神經細胞、心理模式或者昨天失戀這樣的環境事件單獨能解決的。

基因組決定了生物個體,但是個體的大腦的發育和老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體和外界的互動情況(經驗),而每天身邊會遇到的人或事是和作為個體的生物學本質沒什麽關系。也就是說,抑郁癥透過還原論來理解一定是非常片面的。我會簡單的敘述一下整個鏈條中一些關鍵因素:

  • 基因:對同卵/異卵雙生子的對比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在抑郁癥中占到30%。5-HT轉運體基因被研究較廣泛,該基因有S和L兩型,攜帶S等位基因(SS純合或S/L雜合)可能意味著增加易感性。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神經發育、突觸可塑性的基因也可能有一定作用。比如GWAS發現的rs2715148 和 rs2522833單核苷酸多型性(其作用是突觸旁基質合成,可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和重吸收);HOMER1 基因及其rs7713917 多型性影響大腦特定認知功能時候額葉的活動度。

  • 神經傳導物質:包括5-HT1A、5-HT1B、去甲基腎上腺素、GABA、谷胺酸,在合成、轉運、發生生物效應等一系列相關過程都可以影響到抑郁癥。也是經典的藥物SSRI/SNRI作用靶點。

  • 應激-腎上腺-下視丘軸:古老的內分泌HPA軸。腦感受到應激後,下視丘釋放腎上腺皮質釋放激素(CRH),傳遞到腎上腺再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激素反過來可以抑制大腦海馬的神經元再生,皮質激素增高、海馬縮小、海馬活動度改變等現象都可以在部份病人上觀察到。

  • 細胞和組織層面:有一個重要的蛋白叫做腦源性生長因子(BDNF),對於神經細胞的發生、發育、神經可塑性至關重要。人腦中只有海馬和紋狀體有神經再生,除了剛才說到皮質醇可以導致神經再生減少,在應激條件下BDNF基因多型性也可以導致。
  • R.H. Belmaker, (2008). N Engl J Med 358(1): 14
  • 腦:富含5-HT受體的扣帶回膝下皮層(sgACC)在抑郁癥病人中表現出了多種異常,包括不限於:神經膠質細胞減少,突觸減少,耗能,活動度改變。sgACC又是包含在對情緒和行為有直接影響的一套腦環路系統中,其他重要的節點還包括:背外側額葉(DLPFC),背內側額葉(DMPFC),皮質下灰質核團(紋狀體和丘腦),後扣帶,杏仁核和海馬以及小腦。這些區域是透過多種實驗條件下(比如給病人看不同包含情緒內容的圖片)得到的。這一些列的發現也直接促成了新一代診斷及治療的工具,比如直接透過腦掃描來進行診斷,透過即時fMRI學習如何調控情緒,透過rTMS刺激DLPFC治療對藥物無效者。
  • 腦與心理:前面說了很多不同的腦區是透過實驗研究發現的。總結而言抑郁癥病人的心理活動反映到神經活動上就是:對於負面情緒過度反應,對高興等情緒卻毫無反應,情緒調節能力嚴重下降;認知功能及相關神經活動亦有減退。對來自外部環境的負面訊號反應過激,而自身又無法如正常人一樣擺脫其幹擾。某些性格特質(高neuroticism)可能也是抑郁癥的易感因素。
  • 註意力的偏曲(尤其對情緒相關的資訊),對情緒資訊的不正常再加工產生的偏曲記憶和自我沈思,異常的心理模式,這一套是抑郁癥的主要心理表現,是抑郁癥研究和心理治療界大佬前輩牛人AT Beck所提出。

    Disner, S. G., et al. (2011). Nat Rev Neurosci 12(8): 467-477.
  • 社會環境:
    1. 家庭:婚姻問題是很多人抑郁的直接觸發誘因。對於兒童來說尤其重要,家庭中遭受的應激,乃至暴力事件,為之後青春期/成年後爆發抑郁癥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2. 經濟水平:和所謂『常識』剛好相反,收入越低越容易得抑郁癥。在城市化之前的中國,農村的抑郁癥發病率遠高於城市,體現在少量的研究報告以及官方都承認的農村高自殺率上;這一局面被近些年大規模的城市化行程給逆轉了,多個研究報告認為中國近幾年自殺率大幅下降,歸功於城市化行程。以後會怎樣還未知。
    3. 性別:女性患者數量達到了男性的三倍之多。除開生理因素,女生在其他方面要承受壓力等,嚴重的比如性侵犯,程度不同可能非常多見,在某些流派的心理治療中可能是關註點。女性平均收入低,女性在異性關系之中會面對一些不對等的處境。女性在成長過程中承受來額外自社會家庭的壓力。女性和男性在在自尊、自我概念以及應對社交的方式可能有差異,是抑郁的風險因素。

    總結:

    抑郁癥是典型的 復雜疾病 ,從基因到環境,環環相扣,相互反饋。抑郁癥是一大類疾病,每各個體可能在整個環節中的薄弱點不盡相同卻又各種相似。為什麽得抑郁癥?因為我們是有復雜心理的人類,因為我們創造了復雜的世界,因為我們生活在其中。世界是不完美的所以我們有了抑郁癥。抑郁癥的復雜性決定了抑郁癥需要接受科學的、系統的治療方法。


    1. R.H. Belmaker, M. D. and P. D. Galila Agam (2008).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 Engl J Med 358(1): 14.
    2. Kupfer, D. J., et al. (2012).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ew clinical, neurobiological, and treatment perspectives." Lancet 379(9820): 1045-1055.
    3. Disner, S. G., et al. (2011). "Neural mechanisms of the cognitive model of depression." Nat Rev Neurosci 12(8): 467-477.
    4. The Economist: A dramatic decline in suicides: Back from the edge
    5. Nolen-Hoeksema, S. (2001). "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5): 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