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jasve.com/2024-1/1ad7663ef6352e9e34a8396305c96ae3.webp)
「好好住」公眾號新欄目
中國特色生活實錄:我們在這裏,有態度地活
vol.05 回村建房的非專業年輕人
提及「農村自建房」,很多人都會內建一種刻板印象。認為它不夠洋氣,不夠特別,千篇一律,很多房子都仿佛靠著同一張設計圖在原樣復制。
![](https://img.jasve.com/2024-1/220c90ac3fa6e481e0626131209c8475.webp)
· 百度搜尋「農村自建房」的結果
拋開一些建築師的返鄉個性之作,大部份的農村自建房,即便「豪」得宛如城堡,似乎也少了些獨樹一幟的精氣神。
然而,就在最近兩年,我發現不少特別的「三無版」平民自建房正在慢慢湧現——無專業建築師、無專業設計師、無專業裝修隊。
聽上去有點「草台班子」,但他們卻在重新定義著中國農村自建房的樣貌。
「別人以為我住別墅,
其實我住的是村屋。」
@枕小路-Kimchi | 座標:廣東佛山 | 五層
房屋面積:300㎡ 整體花費:80w
我們決定重建村屋,是因為家屬家的老宅被判定為傾斜危房。2017 年底開始動工,2019 年正式入住。
無論是外立面還是室內設計,整棟樓都是我和先生倆人共同設計。結構上基本由先生設計,我則主要負責室內的軟裝(我是視覺設計師,也算是跨界建房子)。
![](https://img.jasve.com/2024-1/fc58185e0bc3f82146891bcd87a9b88a.webp)
我們這裏的村屋,多是握手樓,房與房的間距很近,所以在整體設計上,我們采用了大面積的玻璃,盡可能引入更多的自然光。
而家人們也很喜歡植物,所以在主要樓層保留了大陽台和落地窗,保證采光和種植空間。
![](https://img.jasve.com/2024-1/5275f3b71fdb12cea6fa26ba2afaa153.webp)
關於自建房,之前我們了解不多。也是從打算拆舊起,才去了解報建規則、收集家人需求,好多基建知識,是從那時候知道的。
因為希望家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在外觀上花了很大的功夫,內部裝修反而沿用了很多老家具,總共花了 80 多萬,非常經濟。
![](https://img.jasve.com/2024-1/be5370893c9e91335955ec0be415ca32.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912af99c59dc57ce6f5c1435e1f4425e.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38ca273c3871b04b12afe2affbc6bf5a.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49dabd85cd153c586c7020fa84559f29.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2ffc0b8a5403564683b49fc91b379010.webp)
房屋內部一共五層,四五樓是我跟家屬兩個人住,樓下是父母居住。
父母的年代,有屬於父母的審美和回憶,所以樓下的設計是完全按照父母的審美而行,木質家具,中式擺設,要符合他們的喜好和習慣,不能把我們的想法強加。
![](https://img.jasve.com/2024-1/00799a9a92f51389e861edeb7fb99849.webp)
雖然雙方風格有差,但我們都以彼此尊重為前提,多溝通,多理解,畢竟沒有誰規定一個家必須風格統一。不過也多虧樓層帶來的自由度,現在我們很好地做到了——既能住在一起,又能使用各自獨立的空間
![](https://img.jasve.com/2024-1/61264b48343a443a4969f210afb5f575.webp)
當時身邊也有朋友不理解,我搬離市區住進村屋,上班通勤往返需要花費 3 個小時,聽上去就很累。
但自從我搬進來之後,一開始雖然不適應,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對村屋漸漸從抗拒到習慣再到喜歡。再後來,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周末不太去商場逛街,更多時間用來宅家養花或戶外活動,有了更多生活上的慢體驗。
![](https://img.jasve.com/2024-1/73619e972f7f17b46e7a4820b466d871.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24245301910c9fb1511fd9ddfe2b10bc.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590bb7ef0d80f5cbc95d3331083018ca.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366fe62ffd2ef6dfe39a90f872e7555f.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fc162b5e8197ca449cea286823f3a4c8.webp)
總之,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平衡。設計的時候,要平衡自己和家人想法;施工的時候,要平衡效果與成本;搬進來之後,要平衡工作與生活。
這個過程當然累,不過每次夜晚回家,看見村中亮起的家,我都會很臭屁地想:呀,誰的家這麽漂亮?
![](https://img.jasve.com/2024-1/600a2aba85a96ca884a933614885d85d.webp)
「我全靠網購,
回老家蓋了一棟樓。」
@二公主號 | 座標:海南 | 三層帶露台
房屋面積:380㎡ 院子面積:220㎡ 花費:160w
因為厭倦了大城市的喧囂,2016 年我和先生離開了生活 10 年的廣州,回到海南老家,決定把時間留給家人,過一種慢節奏的生活。
2017 年,我們籌備在家鄉的土地上,蓋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
· 房屋全景,可見與周圍其他自建房的差別。
海南大部份鄉鎮的房子,基本是自建房。風格很固定,半紅瓦頂帶些中式風格,那麽多年看著也習慣了,但我和先生還是希望它更現代一些。
![](https://img.jasve.com/2024-1/c9edd9e3f5b943dac47f84464f46e7fc.webp)
一開始,家裏人不太接受。但不顧別人的否定,我和先生只好一邊說服家人,一邊硬著頭皮上。
因為我有一些繪畫基礎,就沒選擇找設計師。參考了許多外國別墅設計案例之後,在尊重當地傳統與家人理念的基礎上,有了家的雛形。
![](https://img.jasve.com/2024-1/e7d1e445eb61119976808f1508d9ac37.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ea3f849cd77876dfb95cb016d3615f0b.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7fad0abb9c5f9d0c6e9b49be33f82caa.webp)
然而相比設計,建房子的過程其實更操心。
這個過程裏,我深刻體驗到:想要建一個不太一樣的自建房,難度系數非常高。設計、地基、框架、水電、硬裝、軟裝……每一個環節都相當於從零搭建,即便與工人師傅溝透過無數遍,但在施工過程中還是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困難。
![](https://img.jasve.com/2024-1/a1e3126c98a1c5c5a0bc3199f224a9ab.webp)
為了達到預想的效果,我們沒有請本土設計裝修團隊;由於當地市面建材選擇少,我們幾乎靠網購蓋了一棟房子;因為施工水平有限,我們幹脆輕硬裝重軟裝,只為降低施工難度……
頂著不少壓力,最終完成了這座屋子的建造。
![](https://img.jasve.com/2024-1/0f273357671d473c9e170ef9561d4730.webp)
房建好後,許多人才意識到原來自建房的可能性不只是慣常認知裏的那種。甚至有不少朋友還想參考我們家的設計,蓋一棟一樣的。
在千篇一律的傳統自建房裏,其實有不少人開始想去做些不一樣的嘗試。這時我都會告訴想抄我家作業的朋友:大膽跳出固定的思維框架吧,你們肯定都能比我蓋得更漂亮
現在家的外貌看上去很新,其實我搬過來了許多結婚時父母為我添置的家具。我始終相信,家是為人服務的。家是新家,但有不可替代的舊物才能感到安心。
·客廳紫檀三人羅漢椅,是父親設計並指導木工師傅做的。
現在家裏人搬進來後,住得非常舒適。之前他們的疑慮,也就煙消雲散了。
在建房子這件事情上,因為我們走了一條不太主流的路,所以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會更多。但我個人認為,隨著年輕人回鄉建房越來越多,這最終會成為一種趨勢。
「年輕人紛紛去城市,
我卻選擇賣房回農村。」
@陳小踢 | 座標:浙江台州 | 三層外加一個閣樓
房屋面積:350㎡ 院子面積:30㎡ 花費:120w
我家農村自建房,是在一座浙江十八線小城。
旁靠楊梅山,村口有大河,上班車程 15 分鐘。一家三口,周末帶娃河裏捉捉魚,山裏摘摘花,離自然很近。
決定回到老家,是在 2016 年。我們賣掉了市區的房子,返回家鄉,正式開啟了自建房的改造。
理由很樸素,我想要一間做手工的工作室和衣帽間,我老公想要一個獨立的小院。
·家中的閣樓,專門開了一扇能看見山的圓窗。
房子 2017 年開始動工,因為是新農村改造,設計圖是城建局出的,外觀是村裏出錢做的,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對內部結構進行改造。
聽起來限制多,但房子的外立面並不像別人想象中的那樣不夠洋氣。其實作在浙江的很多農村自建房都挺漂亮,早已不是很多人傳統認知中的樣子。
雖然村裏出了部份錢,但因為預算有限,我們沒有請設計師。結果裝修起來,我們才發現自建房的復雜性,簡直比商品房大太多。
就拿我想要的風格來說,許多當地施工師傅都沒辦法很好地理解。那時我每天都瘋狂刷好好住,想著怎麽用實操性高又好理解的方法,讓師傅最快明白我的想法。
血壓升高的時刻很多,但入住之後一切值得。
畢竟開啟窗戶就能看見山,四季能裝進窗景裏。小朋友也能有更大的空間玩耍,能與大自然為伍
不過,我也算不上是真的歸園田居。因為離市區只有十五分鐘的車程,我們的生活剛好達到了一種非常好的平衡——離熱鬧有一定的距離,但也不至於太過冷清。
之前有一款很火的像素遊戲叫【星露谷物語】,它的故事設定很符合人們的向往:打工人玩家繼承了爺爺的農場,離開格子間,回到田野,重建鄉村。
今天提到的這些年輕人,似乎也部份復刻了這種方式——在城市工作打拼,回村建房子居住。
©【星露谷物語】
鄉,是故鄉。建房的土地,是兒時生長的地方。
離開鄉村,重回鄉村,在鄉村建造一個突破制式的家。即便非專業建築背景出身,但他們自身的理念,以及逆城市化的居住選擇,無疑給中國鄉建帶去了一些新的可能。
就像小路家那棟醒目的白色房子,或許它看上去與周圍的村屋格格不入,但我相信每一個路過它的人,都曾在內心由衷感嘆:哇,原來村屋也可以這樣啊。
好好住編輯部 | 策劃
哆啦 | 編輯
互聯網、受訪人提供 |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