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抗拒睡前的過程,和失眠確實不一樣。
我覺得有三方面的原因:
1、無意識中層面,你並不想睡
2、過度緊張,無法面對黑暗與未知
3、對失控感的排斥
![](https://img.jasve.com/2024-3/5809933515a5bb8a0d6e89ff6b2d2839.webp)
分別來談:
一、所有的晚睡,本質上都是並不想睡。
雖然不少人,口頭上、意識層面覺得應該早睡,而且羨慕那些能早睡早起、生活自律的人,但是他們無意識面有更強烈的動機是--「‘我不想睡!」
原因有很多,如:
白天一直在忙工作,我得打一會兒遊戲,才算有自己的空間;
一整天都在處理家裏的事情,還顧得上看我的劇,我得留給自己點兒樂子;
家裏微信群的訊息還沒回、親友們的朋友圈還沒去點贊,我可不能錯過嘍;
這一周好多事情要做,可是白天狀態不少,真想晚上趁著安靜多做點兒。
無論是因為娛樂,還是學習、工作,總歸是他們的「今日清單」上,還有很多欲望沒有滿足,自己這麽草草睡去了,心有不甘。
所以,如果你總覺得還有很多事要幹,總有欲求未滿的感覺,那麽在晚上就啟用了太多「 未完成的體驗」 ,讓你覺得仿佛一天什麽都沒幹、或總還欠缺著什麽。
解決這種情況,辦法在於: 減少每天要做的事兒!爭取少做事情,但是有頭有尾,讓自己這一天的小目標和未來一周、一個月的目標,盡量有機結合起來,讓每一天都是一個小節點的勝利。
所以,同樣是娛樂,看一小節美劇,25分鐘,就比看一部電影,120分鐘更符合實際;
同樣是寫報告,今天寫大綱,明天寫細節,後天在修改,就比堆在一天好。
說到根本,是 接受每天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真實的完成度比幻想的高標準更重要 。
每天盡量不帶著強烈的遺憾感去面對睡眠,才能接受「我今天整體過得不錯」,睡得心安。
![](https://img.jasve.com/2024-3/9ba932dc5dd287e5673ea1abfbea2029.webp)
二、到了夜晚,要經歷黑暗時期,內心安全感不足的人,會更警覺,讓自己保持戒備狀態。
在古代,人們普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內心會有巨大的確定感。前現代化的人,雖然會有對饑餓、對虎狼、對戰亂的恐懼感(a sense of fear),但是並沒有對於不確定的焦慮感。
焦慮感(anxiety)是面對不確定事情、不可名狀的內心沖突的痛苦感 。這種體驗是工業革命時代後,才出現的。直到19世紀的哲學家克爾凱郭爾定義了這個概念。
可以說,體驗焦慮、體驗精神層面的強烈不安感,是現代病、富貴病。
當代中國,尤其是年輕一代的人,難以容忍沒有電的環境了。而對上一輩的人來說,晚上面對滿天的繁星,和家人、朋友閑聊、講故事,或者僅僅是坐著,發散自己的想象力,是極為常見的體驗。
表面上,這只是夜間娛樂、消遣方式上的差別,其實對心理功能也會有影響,如面對未知、面對黑漆漆的氛圍,是啟用浪漫有趣的想象,還是被拋棄、很無趣的孤獨感,這完全是兩種體驗。
所以,如果你得到親友的情感支持本就不足、自己安撫自己的情緒又不擅長,那麽夜晚,容易暴露在面對孤獨、無趣和空虛,以及未完成事件的焦慮感中,精神層面保持著「站崗」的姿勢。
而躺著、放松下來,在象征層面,仿佛回到爸媽的懷抱裏、住在安全的山洞裏。
解決這種問題,方法是:尋求安全感的滿足!
首先,可以和比較「母性」的親友多聯系,比如母親、姐姐、阿姨等,或者朋友中有接納、友善的特質,比較暖心的人。和他們隨意聊聊天,可以得到人際中溫情的安撫。
其次,可以練習正念和自我關懷。很多正念引導語錄音,語氣柔和、內容充滿接納和關懷的氣息,也有助於緩解焦慮不安,啟用安全感。
再次,是臨睡前2.、3個小時,避免看血腥、刺激的新聞資訊、娛樂節目。
這些心驚肉跳的節目,是給極其有安全感的人,偶爾解悶用的。不是給安全感本就不足的人看的。不自量力地啟用自己的不安全感,這叫「zuo si」。
![](https://img.jasve.com/2024-3/b049845d1b5158aa21c7d9986448e311.webp)
三、睡前會有一段意識失控的時間,或長或短,對環境操控性強的人,會無意識地排斥這些體驗,無法滑入睡眠。
俗話說:「買的著房子,買不到家;買的著席夢思,買不到睡得香」。
房子、席夢思等畢竟是有價的,只要我們發揮意誌努力,總還有辦法解決。但是生活裏,有太多的體驗,是我們花錢也買不著的。
戀愛關系如此、家庭的氛圍如此,睡眠品質也是如此。
平時,對於自我的要求和想法極為看重,習慣了爭強好勝的人,往往睡眠不是很好。相對而言,他們能接受吃苦、忍受復雜的工作,但是他們排斥被動、等待、順從其他人的情景。
而 睡眠,恰恰是我們有意識地準備越多,我們越可能幹擾了睡眠的自發過程。
比如,眼皮感覺重了,視覺、聽覺不那麽靈敏了,半迷糊狀態,恍恍惚惚,直到失去意識,這是個逐漸失控的過程。
但是,如果我們無意識地要求自己,如「不要胡思亂想,身體必須保持什麽姿勢,我必須幾點前睡著」等等,那麽反而開啟了自我控制和反控制的過程,啟用了自己的意識,又推開了「瞌睡蟲」。
這類情況,解決辦法是: 接受被動,接受適度的無序 。
上床睡眠不像起床時間,還能用鬧鐘定點,睡眠需要的是:感受身體的疲憊,加上第二點說過的,接受適度的未知,哪怕躺著本身,放下自控,任由各種想法、情緒浮想聯翩,但是僅僅是接納它們,不必驅趕他們,反而會越來越靠近無意識的放松過程,滑入睡眠。
總結來看,為了勞逸結合,身心健康,需要從白天就應該有意識地完成中等強度的生活事項;
晚上,讓自己進入友善的、安全的氛圍,無論來自我安撫,還是親友的接納,讓身心放松、安寧下來;
早一些洗漱後,不要看刺激性娛樂,而是關註身體的感覺。
可以做正念觀呼吸、做身體掃描,僅僅是關註身體當下的感覺;允許一切自由的情緒和想法出現,自然地靠近失控狀態。
2021年12月11日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