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炒菜應該先放鹽還是後放鹽?

2014-05-26知識

就簡單粗暴的倆字:先放!

沒錯,絕大多數菜 一開始 就可以放鹽。

就是這麽一條簡單的定律。

(可惜這麽個簡單的道理我花了好久時間才整明白)

再往具體點說, 做菜時如何用鹽可以總結為這麽一段話 ✭✭✭(敲黑板,這段話每個字都是重點,要考的):

除了一些水分含量高的食材(通常是蔬菜)不要太早加鹽,其他時候都可以在一開始就加點鹽,一直到烹飪結束。在整個烹飪過程都用自己的舌頭親自嘗一嘗味道,確保鹽量恰到好處。用鹽不夠會有「不入味/總覺得哪裏還差點」的印象,但用鹽過多也會立刻毀了一盤菜。

好了,本回答的重點內容到這裏就結束了。下面的部份大家可以選擇性看。

(1) 先放鹽,會不會使鹽攝入量超標?

莊祖宜在【其實大家都想做菜】中曾談及專業廚師和「home cook」的最大差別,其實就在於家庭廚師 「用的鹽常常不夠,並且沒有邊做邊嘗的習慣」

「這絕不是說要吃的很鹹,但有時只要多那麽一點點鹽,整盤菜的味道就會鮮明許多。」

之前為了達到少吃鹽的目的,我會嚴格控制鹽的用量,並遵循「起鍋前再放鹽」的原則。或許在一定程度是上達到了減鹽的目標,但 結果是讓我做的菜寡淡無味,毫無美味感可言 ;同時我和家屬想吃零食的欲望也前所未有的強烈。時不時就想整點高熱量的東西吃,老覺得嘴巴寂寞(這樣反倒是攝入了更多的鈉)。

後來又讀Michael Ruhlman【廚藝的常識】,我開始真正理解自己的問題所在。Ruhlman在書中多次強調「 懂得用鹽是廚房中最重要的知識,烹飪過程從頭到尾都需要加鹽」

他會在做菜一開始就用上鹽,一直到料理結束,期間不斷少量多次的用鹽調味。「 我可以一開始就全部調味好或者在烹飪結束時再調味,但菜肴的風味會不太一樣 。」他主張不管是高湯、湯品、醬汁還是燉菜, 早點放鹽都比最後加鹽好 ,「要給鹽一點時間才能完成魔法」。

老實說,第一次讀到他的理論時, 我是持懷疑態度的 。因為,曾經的我和你一樣,堅信:

煮牛肉先放鹽會使肉變硬哎;

燉湯先放鹽湯會不鮮哎;

炒絲瓜先放鹽絲瓜會變黑哎;

……

但這些都是真的嗎?

(2)令人暈眩的用鹽順序問題

在學做菜的路上,我曾碰到不少讓我感到困惑的問題。 用鹽順序 就是其中之一。

噢不對,不能說困惑,簡直可以用暈眩來形容。

就像前面提到的,什麽燉湯不能先加鹽,燉肉不能先加鹽,但鹵肉卻一定要先加鹽....更可怕的是有時還會聽到一些完全相反的結論。 比如關於炒絲瓜是否應該先加鹽的問題 ,一些人表示先加鹽會讓絲瓜氧化變黑,另一些人表示要先加鹽才能破壞酶的活性,讓絲瓜不變黑。

!!??!???

你猜我當時怎麽著?

我選擇相信了更多人相信的說法

明明是只需買兩根絲瓜回來炒一下就能得出結論的問題,而我卻想當然的認為「既然有那麽多人說自然有它的道理」。我開始懷疑自己以前真的有用腦子在做菜嗎?

現在我就以「 燉牛肉時如果早放鹽,牛肉會不易燉爛 」這個廣為流傳的說法為例,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實驗看看它是否正確。

我選擇的部位是牛腩,用兩口效能差不多的鑄鐵鍋同時操作。操作步驟和加的香料調料完全一樣, 唯一的不同是左邊鍋在最後十分鐘才加鹽、生抽、老抽,而右邊鍋在一開始就加上

我在0分鐘、30分鐘、40分鐘、50分鐘各從兩口鍋裏取一塊肉出來試吃。結果是0分鐘時兩邊的肉都咬不動(廢話),但之後每次 反而是右邊先加鹽的明顯更爛一些。

50分鐘後關火裝盤,我端上餐桌給家屬試吃。左邊那盤肉由於實在是太硬(後加鹽的那鍋),他建議我下一頓再燉一燉,然後就只吃右邊那盤了。

所以燉牛肉早放鹽真的會讓牛肉不易燉爛嗎?

至少這個實驗就已經是個反例了

(3)食鹽能讓食物組織失水?

往豆漿裏加一些中性鹽(比如氯化鈣/硫酸鎂),我們神奇的發現大豆蛋白就這麽被凝固下來了。然後我們便得到了豆腐。

所以我們可以推理得出以下結論:鹽能使蛋白質凝固。

再進一步推理:因為鹽能使蛋白質凝固,所以燉肉湯不宜早放鹽,否則肉凝固了肉裏的鮮味就不易溶到湯裏,湯就會不鮮。

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對不對?

往切開的番茄,黃瓜,蘿蔔上撒一點鹽,很快它們體內的水分就被鹽「殺」出來了。往魚身上抹點鹽,魚肉會更緊實。我們都知道這是鹽的滲透壓所致。

所以我們又可以推理出如下結論:鹽的滲透作用會讓食物組織失水。

再進一步推理:燉肉時如果鹽加早了,肉組織裏的水就會流失,肉的纖維就會「變緊」使肉不易燉爛,所以燉肉不能早加鹽。

聽起來好像也有道理對不對?

按這樣的說法,如果把一塊肉扔到5%的濃鹽水裏泡著,那麽最終的結果肯定是肉「脫水而死」。 畢竟5%的濃度不是小數,生理鹽水也就0.9%而已。

但事實是, 在濃鹽水中泡過的肉卻更加軟嫩多汁。

每次買一些諸如 大排、雞胸肉 等容易被烹飪得幹柴的瘦肉部位時,我就會配制一盆約5%的濃鹽水,再加點糖,攪拌均勻後把肉放進去, 放冰箱腌4h-48h

雞翅、雞腿等部位有時我也會泡,尤其是在準備送進烤箱的情況下。總之, 泡鹽水是一個通用的能將肉變得多汁的方法 。Harold McGee在【食物與廚藝】中寫道:「肉在烹煮時會損失約20%的水分,而鹽水浸漬過的肉水分會增加10%以上,因此多少會平衡一點。」

所以 鹽水好像並不會使肉失水,反而能增加肉的保水性 ?如果這個結論成立,那麽上面燉牛肉的實驗也就能解釋的通了。

答案確實如此 。但是為什麽呢?

其實不能用滲透壓來解釋,而是因為蛋白質是帶有電荷的極性物質,和水分子之間具有較強的交互作用力(氫鍵),因此在有水的環境下,蛋白質分子表面能被水分子緊緊包圍,這叫作 水化作用

部份胺基酸的極性基團

由於NaCl是離子晶體,所以如果我們往水中加一些食鹽,蛋白質表面的電荷就會增加,從而 增大水化作用,提高蛋白質的持水性 。打肉餡的時候加點鹽,揉面的時候加點鹽...原因都是相似的。(俗稱鹽溶作用)

Harold McGee在書中說「 3%的鹽水能增大支持肌絲收縮的蛋白質的溶解度,5.5%的濃鹽水能溶解肌絲本身 」。因此用5.5%的濃鹽水來泡肉能最大化的增加肉的膨潤度。

濃度能往下調嗎?可以。我就比較喜歡用5%的鹽水(因為好算)。但 濃度太低的話效果會不明顯

那可以往上調嗎?不可以。畢竟我們不是在腌鹹肉。(實際上在8~10%的效果是最好的,但這樣子你會被鹹死)

如果我們持續加鹽,到達一定濃度 鹽反而會搶走蛋白質表面的水分子 ,於是蛋白質分子只能和另外的蛋白質分子抱團取暖,它們相依為命,緊緊的挨在一起,結果就是我們看到蛋白質被沈澱下來了。(俗稱鹽析作用)

NaCl是鹽析能力最弱的那一類鹽 ,在我們平時正常使用的鹹度範圍內完全 無需考慮NaCl的鹽析作用 ,它也不能使蛋白質凝固。

所以往鳳梨中加鹽不會使鳳梨蛋白酶變性, 該澀的還會澀 。但許多人確實覺得鹽水泡過的鳳梨好像更好吃。

這就涉及食鹽的另外一些性質了。

(4)鹽的其他性質

一點點鹽具有「 對比甜味,使甜味更甜 」的作用。有些人喜歡在咖啡中加鹽,甚至往西瓜上撒鹽,都是這個原因。

在番茄中加鹽也是獨特的美味

鳳梨泡鹽水也是一樣的道理。少量鹽能讓鳳梨吃起來更甜,但吃多了舌頭還是一樣會麻的。我喜歡把鳳梨切成塊 放烤箱烤 幾分鐘使鳳梨蛋白酶徹底失活。或者...買鳳梨(即蛋白酶少的鳳梨品種)。

在烹飪中鹽的作用大概就是這麽幾種。下次如果碰到xx菜譜上註明要在xxx情況下加鹽,你就可以結合鹽/NaCl的性質去分析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了。

例如有人告訴你,煮意面的時候一定要在水沸後往水裏加鹽。鹽可以提高水的沸點從而使意面更快成熟,而且能讓面更筋道。另外最好加海鹽,海鹽比其他種類的鹽更鹹並且富含更多的風味物質。

你覺得這樣的說法有沒有道理?鹽在煮意面的過程中起到什麽樣的作用?

再舉個例子,假設某人又告訴你煮雞蛋的時候要加一些鹽。這個時候鹽又起到什麽樣的作用?

就交給你們自己思考啦。

至於題主問的「碘鹽中碘酸鉀在高溫分解為碘和氯化鉀,碘單質就是致癌物質麽」,作為一個主業是癌癥科普編輯,副業是美食科普編輯的作者告訴你,別老想著「用魚露會不會致癌,喝咖啡是不是致癌」這些問題,只要你別吸煙,別喝酒,好好吃飯,多吃點新鮮蔬菜少吃點加工肉類,沒事多運動運動,把大頭抓住,就已經很好啦。

更多內容,歡迎關註公眾號:小川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