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兒童的幽默是怎樣開始逐步形成的?有哪些常見的培養方法?

2015-09-09知識

幽默感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它的出現意味著孩子在想象力、理解力、感受力和創造性思維上有了一個飛躍。同時,如果一個兒童的幽默感能夠一直延續下去的話,他成長的過程中將會少掉許多艱辛,也更容易獲得和諧的人際關系。

一個嬰兒在三月齡以內就已經會微笑了。 但這時候的笑容大部份是肌肉發育過程中無意識展示出來的,雖然很萌,讓家長感到無限幸福,但其實並不具備什麽特殊含義;小部份是見到了媽媽或者其他熟悉的畫面而發出的,標誌很明顯:他一定是先認真地看了看什麽,然後才開始笑。這種笑意味著他感到了安全和熟悉。

漸漸地,嬰兒長大一些了,但如果不是大人強行撓癢癢,他一般不會發出特別連貫的清澈的笑。 因為這時候笑對他而言,仍然是條件反射的成分比較多。

此外就是,這一階段,嬰兒不懂得反抗別人。他們的自我意識形成得還不夠完善,分不清楚什麽是別人的要求,什麽是自己的。所以如果有人對他說:「寶寶,笑一個。」他就會很聽話地咧開嘴笑一笑。

再大一些的時候,他會因為和大人做遊戲而笑,這種笑仍然不意味著幽默,而代表的是他很快樂。

那麽,什麽時候嬰兒的幽默感出現了呢?

當你發現他會故意逗你玩兒,裝哭,遞給你東西又故意收回去……這就意味著他初步萌發了為自己創造幽默環境的意識了。

再後來,你也許會發現,他會因為爸爸穿了媽媽的衣服,或者媽媽在學爸爸的動作哈哈大笑,這時候,他的幽默感就形成了。

這種幽默感,一開始每個幼兒都有。只是由於每一個家庭的環境氛圍和爸爸媽媽理念不同,所以有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被削弱了;而有些孩子幽默感則變得越來越強。

當然,有些孩子天生就幽默感特別強,這種孩子即使在一個沈默無趣嚴苛的環境中,也會生出偉大的幽默感。

對於關心寶寶心理成長的父母而言,保護孩子的幽默感、引導孩子形成一種更細膩和高級的幽默感是很重要的。正如我在文章開頭所說,這關系到孩子的各種思維能力發展。

我們可以學習一下幽默產生的原因,比如說錯位感、邏輯謬誤、意外的發生等等,然後運用到和寶寶的互動中。

故意違背事實: 我給寶寶剝瓜子的時候,會故意說:「我吃瓜子,你吃殼殼。」寶寶想到瓜子殼不能吃,就覺得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於是哈哈地笑。

突然修改熟悉的詩歌或者歌謠,打破寶寶的期待: 比如「夜來風雨聲,花落how much」,這句話帶來的歡樂簡直意想不到。寶寶肚子都笑痛了,後來直接拒絕我再念這首詩,因為他怕再次把肚子笑痛。

但是帶來的效果是,他也開始審視自己平時學會的歌曲之類的,進行改編。他唱【紅眼睛,綠眼睛】,原歌詞是「紅燈紅,紅眼睛」,他改成了「1燈1,1眼睛」「2燈2,2眼睛」……一直唱到「10燈10,10眼睛」才肯罷休。

在生活中加入節奏感: 比如和寶寶說話,說著說著就變成了rap。我說:「你過來。」寶寶說:「不過來。」我又說:「你過來。」寶寶又說:「不過來。」說著說著,寶寶被我帶入了節奏中,甚至一邊說一邊開始舞蹈(抖腿)。

把即興聯想的畫面表演給寶寶看 :比如忽然想到【天龍八部】了,我就做出動作,對寶寶說:「降龍十八掌,哈啊~!」

時間久了,寶寶就會笑著配合。

其實不這樣培養,寶寶也會有自己原始的幽默感。但這些幽默感還是比較粗糙的,有一些甚至可能放到大一點的兒童身上來看,會顯得不太禮貌。

比如說看到別人摔倒了,寶寶就哈哈笑。這時候我們會選擇沈默,不跟他一起笑。孩子爸爸還會去對摔倒的人說:「你沒事吧,摔疼了嗎?」

漸漸地,寶寶就覺得摔倒不是一件好笑的事情了。當有小朋友不小心摔倒在他旁邊,他也會說:「你沒事吧,摔疼了吧?」

有時候寶寶的幽默感是跟著大人的,大人覺得什麽東西有趣,寶寶慢慢也會產生同樣的感覺。所以,要培養孩子的幽默感,大人自己具有幽默感是非常重要的。

「幽默」這個詞是由「幽」和「默」兩個字組成,分開來看,並不具有喜劇效果。搞笑不等於幽默,能夠敏銳地察覺到事物的細微變化,形成一種生動而具體的感受,這才是幽默感的來源。

所以,我們常常會發現,幽默的孩子,往往思考的深度也比同齡人要強。

如果你是一個不太懂得幽默的大人,你可以試著和孩子一起先「幽」和「默」。

也就是說:和孩子一起靜下來,感受細節,感受場景,感受片段。

感受力上來了,孩子的幽默感就會自己健康發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