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金融學的理論體系是怎麽樣的?

2018-03-07知識

要完整地回答這個問題的話,幾乎可以寫一本書了。筆者在商學院教授本科生【金融學原理】這門課程,遂決定用簡練的方式,籠統地概括一下適合金融學初學者了解的理論體系。

一、金融學是經濟學原理的延伸

學過【微觀經濟學】的話,一定對效用論不會陌生——一個理性的經濟人應當總會在預算允許的範圍之內進行消費決策從而最大化自己的效用。而金融學則在這個決策的基礎上加上了時間的維度,也就是說一個理性的經濟人非但要決策「消菲什麽」,還要決策「何時消費」。正因為有了這個時間的維度,從而產生了一個「風險」的概念。因為消費者如果決定未來消費,那麽就等於是要對當前持有的貨幣進行投資;若是選擇提前消費,那麽就需要對消費進行融資——這就是金融學的第一個最重要的精髓——基於效用論的跨期資產配置問題。

二、貨幣時間價值論

金融學學深了以後,會有許許多多的資產定價、資本預算公式等等,很多學生會覺得頭疼。但是在這些資產定價背後,其實最最本源的就是貨幣的時間價值。這也和在上段中講到的資產跨期配置問題有一脈相承之處。簡單的講,貨幣的時間價值指的是:同樣是1000塊錢,你今天給我或者一年以後給我,對我來說這個價值是不同的。在正常的經濟環境下,一個理性的經濟人會決斷後者(一年以後收到1000塊錢)的價值要低於前者。這邊是貨幣時間價值的問題——一切在未來發生的現金流,當我們要衡量他們的價值的時候,需要對其進行折現(discount)。至於折現多少?第二個選項比第一個選項少多少價值?這是我想講的第三點問題。

三、風險和收益的關系問題

在金融學中,一個完整的市場應當不存在「免費的午餐」。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你想期望更大的報酬時,你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換句話說,你要是想讓金融市場上的一個人冒風險,你就得給他足夠的期望報酬。請註意,我重復地用了「期望」這個詞語,它的意思是報酬的具體數位依然是一個機率問題,因為只要報酬是在未來發生,永遠都會有風險。所以,回到我剛剛沒有講完的第二點,如果你想讓對方接受「在一年後收1000塊錢」這個選項,對方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就會評估風險:這1000塊錢現金流發生的機率是多大?你有多靠譜?我有多大的可能拿不到那1000塊錢?隨後他就會對著1000塊錢進行折現。如果他覺得風險越大,折現就會越高,比如當他覺得你是個極其不靠譜的人,他就會覺得從你一年後給他1000塊錢的許諾,只等同於現在立即給他600塊(也就是說他現在願意最多放棄600塊來換你的承諾)。如果你是靠譜之人,他會覺得那份許諾可以等同於現在給他800塊(他可以願意放棄最多800塊來換取你的承諾),等等。所以,在金融學中,風險和收益應當是正相關的,一旦風險和收益出現了錯配,就會產生套利的機會,而究竟風險和收益的量化關系是怎樣的,又牽涉到投資者和整個金融市場風險偏好的問題——風險厭惡度高的,你就需要用更高的期望報酬來吸引投資者冒風險,反之亦然。

四、資產定價、估值的本質是「現金為王」

金融學和會計學的本質區別是對於現金的處理。在金融學的分析中,現金是唯一被認為產生真正價值的東西,而不是財務報表上的「凈利潤」。因此,在金融學中,你要是想對任何資產進行估值,實物的、非實物的、金融資產、非金融資產、等等,你要做的就是:評估未來這個資產能給你帶來的現金流,然後那些現金流根據風險進行折現後的現值,就是這個資產的現值。如果一個資產永遠都無法給你帶來任何現金流,那麽那個資產的估值就是0。

五、投資學和公司金融學是金融學的兩大塊基本內容

以上四點說的都是金融學最基本的幾條原理,然後金融學的理論體系都由那些原理而展開。如果是站在投資者角度想問題,那就是投資學。這個債券值多少錢?這個股票是不是被高估了?是不是可以投資?如果是站在企業(融資者)的角度想問題,那就是公司金融學:這個計畫的未來現金流是多少?他的凈現值能不能超過我的原始投資?我應當從債券市場還是股權市場進行融資?哪一種方式的資本成本更低?我手頭有盈利了得現金了,我是應當發紅利還是留著繼續投資?這些問號背後的問題,無不例外源於金融學最本質的幾個問題:時間、現金流、風險、收益。

當然,在談論金融學任何原理的時候,我總會向學生強調一點:金融學不是數學,它本質上還是一門社會科學,因為只有人的參與,才會有金融市場。而也正是因為有人的參與,金融市場永遠無法是完美的,金融學原理永遠無法解釋市場上發生的全部現象,永遠無法準確預測明天股票是漲還是跌。這就是很多「金融學衍生品」存在的原因:比如行為金融學、實驗金融學、等等。但是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金融學理論體系,才能夠更好地理解那些市場上的異象。

講得很籠統,可能有疏漏,歡迎同行、讀者補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