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之前
@Michelle在別的題目裏已經回答過類似的問題了:
蘇州園林和日本園林之間有什麽相似和不同? - 知乎使用者的回答她已經從傳統造園的角度(布局、理水、疊山、置石等)把中式園林與日式園林進行了比較,於是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去比較這兩者。
這是中國‘明四家‘之一的 文徵明 於16世紀畫的【松壑飛泉】。
![](https://img.jasve.com/2024-3/ff0507ea0606ccee2f654ac8ab977fcc.webp)
幾乎是同一時間的日本,同樣是選擇’松‘作為題材, 長谷川等伯 畫出的日本國寶【松林圖】是這樣的:
![](https://img.jasve.com/2024-3/31ff70daa7c2335cb45f9b5bd07cc92c.webp)
看官們是否看出了兩者的巨大差異?
是的,雖然日本文化很大程度上受中國文化影響,但由於地理,民族,社會等等原因導致了日本的審美意象跟中國是不一樣的: 中國更中庸,日本更極端。
「岡倉天心發現,中國人天性中強烈的常識因素使中國人在觀念的世界裏和行動的世界裏都不把事情弄到極端。他說,在這方面,日本與印度人更為接近。」(【亞洲藝術中人的精神】,遼寧人民出版社,P94)繪畫藝術是反應一個時代視覺意向的良好媒介,用這個媒介作為引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文人代表文徵明構建的松林空間是自然化的,更為隨性與世俗。人物或建築大多隱於山林之中,而山水的嶙峋深幽才是空間突出的重點。在文徵明多次參與設計討論的拙政園中,我們可以看到島山上的雪香雲蔚亭藏隱於一片綠色之中,建築在這一視覺空間中是偏向於消隱的,這與絕大多數中國文人山水畫中建築與山水的關系是相當契合的。文人的審美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造園主人,造園者的審美意象,進而影響了當時的造園。
![](https://img.jasve.com/2024-3/935b4d71b1142bbfa76603e431ebd5e1.webp)
而作為安土桃山時代著名的畫家,長谷川等伯創造的松林空間更為直接與純粹,在400多年後的我們看來是那麽現代而具有禪意。與文徵明有王獻臣(拙政園主)作朋友一樣,長谷川等伯也有個朋友叫千利休,日本茶聖。他是一種很重要的日本庭院---草庵式茶庭的開創者,關於他有各種各樣的典故,其中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
一日,豐臣秀吉耳聞千利休的庭院裏開滿了異常美麗的牽牛花。隨想定要去親眼欣賞的風景。於是,便命人去通知千利休在早晨舉行一個茶會。可是,當他來到千利休的庭院一看,發現滿園的牽牛花都被剛剛拔去,空空蕩蕩。豐臣秀吉十分的氣惱。他壓抑著心頭的怒火走進茶室。當他向茶室的壁龕一看,一朵孤清而淡雅的牽牛驀然入目,震撼無比。( 第七百三十五篇•牽牛花,馬未都的部落格)
犧牲千萬只取一朵,在清苦的視覺之後體會一絲嬌意。無論是意向上的,還是體驗上的,都可以看出日本極端的美學特點。在這樣的審美意識下的日本園林是這樣的:
幹幹凈凈的青苔簇擁著飛石一直延伸到茶室的入口,入口狹小而高於地面,客人要足夠謙卑地進入到另一個空間去品茶...
整個空間與行為體驗都是儀式感的,極致的。日本的其他傳統園林型別也都有這樣的傾向。
-------------------------------------------------------------------------------------------------------------------------------------
說了這麽多,其實我想說的是: 我們探討日本園林跟中國園林的不同可能喜歡從現有物質層面去比較,但真正本質的,更重要的差別是民族性的差異。 這樣的差異導致了,在審美取向上,在營建層次上都形成了巨大差異。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麽中國的水岸是曲折深幽的,日本可以選擇更為禪意的枯山水;中國的石頭選著了瘦皺漏透的太湖石,而日本選用了質樸的山石;我們喜歡玉堂富貴的玉蘭牡丹,他們喜歡清雅物哀的晚菊落櫻....這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兩國的審美傾向並不一樣。
很多中國人想去模仿日式的園林,絕大多數不過是臨摹個皮罷了,這裏面的水太深。別人庭院裏一個洗手缽,為了長出合適的青苔要預先放在合適的環境中養個幾年,每棵樹都要精心挑選....沒有潔癖性格的中國人是做不來的,中國人做個園子,新的挺好,日本人做個院子,要長青苔才好,那叫侘寂。其實每個民族的藝術審美都有自己的優勢長處:中國對意的追求,歐洲對均衡的努力,伊斯蘭的抽象圖案,日本人的極致等等等等 因為這些每個民族才有自己的驕傲。最後,還是那句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