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怎樣評價三國時期的魏延?

2015-05-10知識

從我個人而言,魏延是一個讓我覺得非常可惜的人。出身並不算高,但是憑借自己的努力,從「部曲」升為了牙門將軍。而在不久之後,意外地被漢中王劉備任命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且從牙門將軍升遷為鎮遠將軍,全軍上下聽說了這件事都非常震驚。之後,他更是留下了「口吞10萬大軍」的豪言壯語,在他死後十年,真的來了十萬大軍攻擊漢中,可惜他失去了實作承諾的機會。劉備稱帝後,他被封為鎮北將軍。劉禪登基以後,被封為都亭侯。之後,諸葛亮開始北伐,魏延便成為了北伐軍的主力將領,進獻了「子午谷奇謀」這樣的奇計,但是由於多種原因,孔明並沒有實施 。除此以外,魏延在陽溪之戰和鹵城之戰這兩場勝仗當中,都有亮眼的表現。尤其是陽溪之戰,此戰以後,魏延被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達到了他的人生巔峰。但是,在諸葛亮逝世以後,由於多種原因,魏延最終死於非命,令人嘆息。

①早年經歷

魏延在史書上第1次出現,是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幫助劉璋抵禦張魯,魏延以部曲隨劉備入蜀作戰,在入川之戰的過程當中,「數有戰功」,在入川之戰結束後,被升為牙門將軍。(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是立了不少的功勞的。)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成功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自稱為漢中王,將治所定在了成都。因此,需要留下大將來鎮守漢中。大部份的人都認為張飛應該擔當漢中太守,連張飛自己也覺得這個位置非他莫屬。但是,劉備卻意外的選擇提拔魏延。「一軍盡驚」。之後的一天,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道:「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麽嗎?」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並了他。」劉備聽後感到十分滿意,群臣也為魏延這番話而稱贊其雄豪 。

②治理漢中

當然,直到被殺,魏延也沒有辜負劉備的信任。從他建安二十四年正式開始接管漢中開始,直到建興十二年,魏延足足管理了漢中長達十五年,而之後的兩任加起來,也才10年左右。當然,從已有的記錄來看,在被遷走了大量人口以後,劉備拿下的漢中,不管是人口,還是富庶的程度,都已經大大不如張魯時期(【三國誌·張既傳】:「從征張魯,別從散關入討叛氐,收其麥以給軍食。魯降,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 【三國誌·杜襲傳】:「太祖還,拜襲駙馬都尉,留督漢中軍事。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余口。」)因此,劉備讓魏延在擔任漢中太守的同時兼任漢中都督,除了讓他管理軍事方面的問題以外,應該還交給了他開發漢中的任務。

在他死後十年,王平成為了總督漢中的大將,距離魏延被害的十年之後,魏國曹爽率領十萬大軍攻擊蜀漢。但當時漢中的守兵只有三萬人,面對魏國的十萬大軍,當時鎮守漢中的諸將都慌了神,認為三萬人不是十萬人的對手,於是建議王平放棄陽平關,退守漢中境內的漢、樂二城。這時候,與王平同守漢中的劉敏(蔣琬表弟)表示反對。劉敏提出,當時的漢中「男女布野,農谷棲畝」,也就是說,漢中的繁榮已經到了滿大街都是老百姓、隨處可見良田的地步。而一旦將敵人放進關內,恐怕會出大問題。雖然劉敏並沒有具體說漢中有多少人口,但是漢中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這比當初魏延接手的相對比較情況惡劣的漢中,已經好了很多。在魏延死後,繼任漢中的吳懿、王平加起來,才剛好十年,而魏延一個人,就管理了十五年。因此,漢中情況的改變,魏延是有不少的貢獻的。(魏遣大將軍曹爽襲蜀時,議者或謂但可守城,不出拒敵,必自引退。敏以為男女布野,農谷棲畝,若聽敵入,則大事去矣。遂帥所領與平據興勢,多張旗幟,彌互百餘裏。」)除此以外,在他鎮守的十五年當中,他以「實兵錯守諸圍」的辦法守備漢中,使漢中城固若金湯。後來王平抵禦曹爽,同樣也是學習了魏延的方法。(【三國誌·姜維傳】:「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禦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③子午谷奇謀(不是本文的主題,稍微提一下)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為預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不久之後,諸葛亮開始了北伐。而魏延在北伐的過程中,提出了「子午谷奇謀」。關於這個,一共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在三國誌中:「: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另外一種則是在魏略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原文比較長,我就不放了。)。從真實性而言,第1種的可能性大一些,但是,孔明並沒有選擇實行。因為他賭不起,想要完成,難度太大了。一個宿將加一萬軍隊,這個籌碼他賭不起。當然,作為一個優秀的武將,魏延也有他的代表作:陽溪之戰。

④陽溪之戰

關於這場戰爭的基本史料有如下幾個:

「是歲,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於陽谿。」 「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建興八年,與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將費瑤,徙亭侯,進封高陽鄉侯,遷左將軍。」 「丞相司馬魏延、將軍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延遷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封南鄭侯。懿左將軍、高陽鄉侯。」 雖然記載不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場戰爭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從這幾句用了「大破」 ,「破」來看,這是一場戰果很大的勝利。而且,在此戰之後,兩位主將全部升官進爵,魏延獲封征西大將軍、南鄭侯,並且擁有了假節的權利,吳懿也獲封左將軍、高陽侯。

此戰的背景和具體過程為:建興八年,曹真派遣四路大軍,共十余萬人伐蜀。但是因為天氣不好,下了很久的雨,導致棧道無法通行,不得已退軍。所以只有從雍、涼方向集結,由郭淮、費耀領導的魏軍動向不明。但是諸葛亮需要坐鎮漢中,不能輕易離開,而蜀漢的主力大軍都在漢中駐守,因此諸葛亮只給魏延分派了不多的兵力,魏延和吳懿率領部隊進入雍州南安地界,引軍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漢軍行至陽溪一帶,遭遇曹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兩軍展開了會戰,雖然魏延、吳懿不占優勢,且又是深入敵境作戰,但是憑借著自身的軍事才能和魏延和吳國舅巧妙的配合,仍然將雍州刺史郭淮和費耀打得大敗。

至於兵力規模和戰果,無法準確判斷,但是魏延的兵力應該不多,大致應該在1萬左右。吳國舅應該也就數千人左右,加起來不到15000.而郭淮和費耀的部隊應該稍多一些,在2萬左右。從史料來看,雙方各有分工,魏延「大破淮等」,吳懿則是「破魏將費耀」。從兩位主將都被重賞,以及「大破」兩字來看,魏軍的損失應該不小,個人估計在3000左右。(看了一些分析,最大的說5000,最少的時候1000)除此以外,這場戰鬥在魏國的史書裏一個字都沒提(包括郭淮傳),可能是揚勝違敗,也可能是規模比較小,並不是什麽戰略層面的大戰。

一年以後,諸葛亮第4次北伐,與司馬懿展開了對峙。根據【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懿使張郃攻王平於南圍,自己親率主力與諸葛亮正面決戰。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還保營。 可謂功勛卓著。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