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一個卑微的乙方的角度來分享下我的方法,放心,不是說育兒要像乙方一樣卑微,而是很多時候養孩子站在乙方思維的角度會思路開闊不少。
我們平時想給孩子提一些建議,並且熱切的期盼他們能夠采納,這就跟乙方想要中標的心理一樣一樣的,然而有時候孩子們並不能夠接受家長的建議,反而覺得家長是在挑刺兒,就像我們做乙方的,方案做的再好也不一定能夠打動甲方。
一、乙方的視角看待育兒問題
那就先來說說甲方能夠接受乙方方案的幾點原因,開拓下思路:
⓵ 直擊需求
做乙方最理想的情況就是甲方能夠需求明確,而對於甲方來說也是同樣希望乙方的方案能夠直擊需求,契合度高,也就是說方案寫進了甲方的心坎兒裏。
⓶ 創意新穎
大部份是時候方案要有創意會是甲方和乙方的共識,有時候甲方也會想著:雖然這個方案看起來有風險,但是看起來很有意思,不嘗試一把誰知道結果呢。
⓷ 邏輯清晰
甲方來找乙方做方案都肯定是有預期收益目標的,要麽能賺到錢,要麽能賺到吆喝,一個邏輯清晰的方案可以讓甲方看完之後就心裏有底兒了。
⓸ 可執行性高
甲方想辦一個嘉年華的活動,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做過,找到乙方時,除了創意、新穎、邏輯這些,他最看重什麽?當然是可執行性了,不然兩眼一抹黑的甲方看著花樣翻新但是可執行性低的方案要怎麽說服自己付款。
⓹ 感情牌
「你們的方案雖然不是很出挑,但是你們的提案人員特別的認真負責,所以我覺得咱們可以合作試試」,感情牌裏還包括不限於,有些時候甲方和乙方聊的特別投緣,或者酒桌上喝出情誼了等等。
⓺ 背後交易
私下返點這種事情雖然不值得提倡,然而有時候卻會成為一些乙方能夠中標的關鍵,背後交易也算是一些乙方的全案中的一環。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一些乙方的方案能夠中標的原因,歸根結底總結成一句話就是:乙方的方案觸動了甲方最真實的需求。
咱就說,這些中標的原因寫下來看不覺得有什麽獨特之處,就是誰都知道的道理啊,這就像我們給孩子提建議一樣,為什麽有的家長提的建議很好,但是孩子並不接受,有的家長提的建議平平無奇,但是卻深受孩子的信任, 不被接受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匹配上孩子的真實需求,他或許是期待自己獨立解決,或許是覺得你的建議無法幫助他解決問題,或許是覺得你的建議太復雜不好理解,再加上家長的不適當的表達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直在被否定,做什麽都是錯的,怎麽做家長都不認可。
二、為什麽孩子不願意接受家長的建議?
再來細說家長給孩子提建議這件事本身,最常見的結果就是孩子覺得家長嘮叨、看不上自己的努力,要麽是默默的不搭理,要麽是變成一場家庭紛爭。
提建議的時候家長會不自覺的跳入一些誤區裏:
誤區 態度居高臨下
這些話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是時常聽到的,所以我就是那種不喜歡接受父母建議的人。
工作後成為了一個乙方更是深諳居高臨下的態度是無法中標的,我要是拿著方案對甲方說:嗨,甭跟我這兒吆五喝六的,我什麽計畫沒做過?什麽甲方沒見過?就你們這樣的算什麽啊,我說怎麽做就怎麽做,哪兒那麽多你想要,少跟我說但是。
這得是多找虐的甲方才會接受啊?
工作中想讓對方接受自己的建議,這樣居高臨下的態度行不通,生活中就更不行了,因為家是講究溫度的地方,孩子需要建議的時候,他不僅僅是需要一個可執行的方案,更是需要一個溫暖的港灣,讓他仿徨的心有片刻的安寧。
誤區 內容空洞
然後呢?
沒有然後了?
沒錯兒, 一些家長就是無法提供有效的建議,時常是訓斥多余解決,否定多余肯定,從來不會幫助孩子仔細反思失敗的原因,更多是透過指責達到標榜自己曾經有高見的光輝形象和家庭地位,企圖孩子以後可以臣服於自己。
這就像有些方案看起來好像挺熱鬧,排版賊精美,但是車軲轆話說半天都沒有沾到半點兒需求的邊兒,這要怎麽中標?
誤區 可操作性低
其實有不少家長都是能夠做到提出實際建議的,但是收效甚微,孩子們往往會說:你這樣不行。
家長就會反問:怎麽就不行了?你沒做怎麽就知道不行。
其實這個「不行」並不是對建議本身的否定,而是因為這個建議往往是從大人的角度審視、理解、提出的,沒有考慮孩子的心理、環境、能力等因素,從而導致這個建議的可操作性很低。
誤區 思維落伍
咱們做乙方講究與時俱進,有創意,就像這幾天「元宇宙」很火,咱們做乙方的就得了解起來了,說不定哪個甲方就有這個需求呢,做父母也是一樣。
我以前做孩子,現在做家長,這種身份上的轉變開始讓我的想法更加立體起來,就像我爸媽以前給我提建議的時候,我總是會覺得他們這是拿前朝的劍斬本朝的官,但是我現在做了媽媽了,明白了家長想要引導孩子成長的初心了。
估計是沒有幾個人能夠接受被說是落伍了,我工作有晉升,我有追最新出的美劇,我有玩兒最新款的遊戲,我怎麽會是一個積灰的人呢? 對於現在的年輕家長來說確實不太會有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情況出現,但這些都是我們在成年人的世界裏熠熠生輝,孩子有孩子的天地,孩子有孩子們的流行,這種落伍更多會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孩子們的語言而無法傳達自己的建議。
誤區 擡杠
在養育我家娃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家番茄現在四歲,特別喜歡擡杠,而我的父母自從我參加工作之後也特別喜歡跟我擡杠,我成為了一個上有老杠精,下有小杠精的艱難中年人。
孩子進入到擡杠的年紀,是因為他們想要表達自己,透過和父母唱反調強調「我」的意識,並且也是他們探索世界和試錯的方式;家長進入到擡杠的年紀,是因為他們想要表達自己,透過和子女唱反調強調「我」的家庭地位,是他們堅守自己陣地的方式。
但是,家長透過擡杠的方式輸出自己的觀點著實不太明智。
誤區 感情牌
或許對於一些乙方來說打感情牌是自己的大殺器,但是對於家長來說打感情牌卻需要謹慎。
不得當的感情牌會讓孩子覺得備受壓力,我接受你的建議並不是這個建議有道理、對我有益,而是承受不了父母的情感壓力,似乎自己不接受父母的建議就成了那個不孝順、拋棄父母、不聽話的人。
一旦跳入了以上的誤區,孩子會從一開始的不想聽家長的建議逐漸變成不想對父母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說了也沒用,家長提供不了有效的解決辦法,還會打壓自己的想法,慢慢的,親子關系淡薄,沖突不斷。
三、如何分享自己的建議
第一步:傾聽
當一個孩子可能需要建議的時候,還真就是和甲方有些像——時常無法一開始就表達出自己的真實需求,或許是因為不善表達,或許是因為不想表達,或許是真的不知道需求是什麽。
一個合格的乙方必備的能力之一就是傾聽,而一個受孩子信任的家長也一定是在生活中善於傾聽的。
我們不要上來就本著自己都暗中觀察多少天了早就分析出一二三四五的心態上來就給孩子提建議,而是跟他聊一聊,在話語間探尋出他的真實需求、恐懼、問題等等。
第二步:換位思考
身為家長,不是因為我們走過更多的路、擁有更多的經驗,所以我們的建議更好,而是因為 我們是大人可以更全視角的看待問題,所以我們具備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才能有提建議的可能。
第三步:針對性分析
換位思考後,基本上我們心裏會有一個基礎的方案了,這個時候要再更進一步的從自己家孩子的情況去分析他的困境:
並且還要尋找出孩子現在或者過往做法中的優點,我們想給一個人提建議的時候一味的說對方的缺點和不對的地方,只會增加彼此的心裏負擔,父母覺得孩子哪兒都不行,孩子覺得父母不認可自己,所以在針對性分析的過程中要找出孩子的優勢,增強他的自信心。
第四步:建議整合
一切思考妥當了,那麽就把我們想要提出的建議整理好吧,就如同寫ppt考慮下排版和特效一樣,我們也需要考慮清楚提出建議時的邏輯和策略。
第五步:平胡的姿態說出自己的建議
這一步會和乙方提案很不同。
我們乙方做提案肯定是希望中標,非常積極的展示自己。
但是給孩子提建議前家長要做好孩子不接受自己建議的心理建設,因為有時候孩子就是不需要我們的建議也可以解決問題,在我們看來冗長或是不必要的試錯過程,對於孩子來說沒準兒還是很寶貴的經驗累積呢。
打造口碑
就還是像做乙方一樣呀,我們怎麽才能有源源不斷的案子?必然是我們公司或者我個人有非常豐富的案例累積呀,人家甲方一看過往計畫就知道這個乙方擅長什麽、厲不厲害、可不可靠。
身為家長的我們如果日常生活中就不是能夠解決問題的人,那孩子又怎麽能夠放心的接受咱的建議呢?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勢必要能夠成為孩子的楷模,在他心中我們是可靠的、溫暖的人,才會在遇到問題時願意傾聽下咱的小小建議。
四、不提建議也是一種建議
隨著孩子長大,他們會有自己的秘密,不會再與家長無話不談,更不會事事都按照我們想的來。如果凡事我們都想太凸顯身為家長的高瞻遠矚和「還不是為了你好」,那麽留給孩子的成長空間就越發的狹小,當成長空間被過分擠壓的時候就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和反抗,他們會說:
家長要先做到珍惜自己的建議,孩子才能珍惜家長的建議 ,不然今天這兒看不過去發表下建議,明天那兒覺得不行再發表下自己的建議,這建議多了不但不值錢,反而還會像泛濫的洪水一樣威脅孩子表達「我」的空間。
跳出「我還不是為你好」的心理再審視孩子的所面臨的問題,不分享我們的建議是否會推他跌入深淵,如果不會,那麽給他一次試錯的機會行不行呢?短期看這次的試錯讓他花費了一些時間,人生漫漫,總得有些時間要自由支配,更何況哪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呀,沒有辨識能力和自我思想的人只會越走越如履薄冰。
做家長其實真的不容易,我們有時候要像前鋒一樣,沖在前面掃清障礙,有時候又像保姆一樣,寸步不離的呵護,有時候又像後盾一樣,不聲不響不幹預,關鍵時刻幫上一把,這大概才符合孩子心中爸爸媽媽是無所不能的超人的形象吧。
家長們千萬不要忘記,不提建議也是一種建議,是我們在建議孩子多嘗試,多體會,多總結,你放心,爸爸媽媽一直在呢。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