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容易發怒,情緒失控,過後卻能想明白自己不該發怒,但下次遇到問題,照樣情緒失控,有什麽解決辦法嗎?

2012-08-12知識

轉自個人公眾號:plumluuey

人們總因為憤怒的情緒,而做出一些沖動的事情,事後反思又覺得處理的不好。於是希望找到一個方法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下一次不再如此。

遺憾的是,我們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人們總會認為情緒是自己的附屬物,就像自己的胳膊長在自己身上,應該完全聽我指揮。

但情緒是客觀實在的,人類繁衍發展了幾億年,從猴子(此處不嚴謹請略過)一點點發展成人,每一種情緒都是切實有用處的:你的食物被別的猴子搶走了,你並不憤怒,你也許就餓死了;母猴子向你示愛,你也不喜悅,你就別想要小猴子了;一大群獅子向你沖過來,你若不恐懼,你早死了。

人在面對社會行為時,情緒是一種讓自己活下去、繁衍下去的必要因素,情緒是自發的面對外界資訊的反應,而不是經過你大腦意識判斷後使用的手段:「他欺負我,我用不用憤怒一下呢?」。

既然如此,很多還在說自己無法控制情緒,這就是一個悖論。

換一個更殘酷點的角度來說,人們為什麽習慣於將過錯行為歸結於情緒,是因為人們其實也知道,情緒的無法控制情有可原,於是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找到了一個理由。

這個理由是站不住腳的,造成傷害的不是憤怒,而是暴力——錯的是行為,不是情緒。情緒並非必然引發行為,然而一個人如果說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這顯然是會遭到鄙視的。

你要控制的不是情緒本身,而是情緒引發的行為。

當你憤怒時,想著如何讓自己不再憤怒,這對所有人來說都太難了。你只需想著讓自己不要行為過激,這相對容易很多。

父母因為孩子考試不理想而憤怒,失手打了孩子一個耳光,事後後悔自己沒能控制住情緒。其實父母後悔的是自己憤怒的情緒嗎?並不是,他們認為他們的憤怒是有著充分的理由的,他們只是後悔於自己使用了暴力。

情緒的過度波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過激」,另一種是「過敏」。

「過激」是事情產生的情緒程度過於嚴重:一點小事就暴跳如雷;「過敏」是對事情產生的情緒過於敏感:莫名的總是生氣。

過敏,總是在生氣,每天每的都在為各種無意義的事情不開心的人。通常源於童年時期被過於縱容,成長環境缺乏行為的約束。他們不合理的行為不會收到懲罰,總是被諒解——小孩子嘛,不懂事長大後就習慣性的用情緒-行為這一套方法來獲得利益。

過激,動輒一點小事不順心就暴跳如雷的人。往往源於童年時被過於嚴格管教,成長環境的約束太大,失去了判斷行為準則的尺度——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他們會習慣性的以極端情緒作為對抗壓力的方法。

如何解決呢?

為了避免因為情緒而造成的彼此傷害,在出現極端的情緒時,可以嘗試這樣:

1,肢體行為的控制:盡量放松肌肉,不要緊繃著握緊拳頭,做出隨時準備發力的狀態。盡量伸展四肢,不要蜷縮身體姿態。

有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肢體行為和其情緒之間是相互影響的。通常憤怒和恐懼的情緒會令人立刻繃緊肌肉,一個是立刻要展開攻擊,一個是要立刻逃離。而低落的情緒例如哀傷、悲痛則會讓人蜷縮起肢體,減小身體的表面積,也就減少了受傷害的面積和散熱面積。

另一方面,伸展開啟的肢體會使人更有活力,放松的肌肉也會讓人情緒變得舒緩下來。而這些肢體行為都是我們的大腦意識可以控制的。

同樣的,開心和笑也是相互支撐的。

開心後笑是情緒引導了行為,而笑的行為也可以反過來令人的心情變得愉悅。

有一種理論認為,我們常見的「怒極而笑」和「樂極而泣」,這兩種情況都是身體行為去引導情緒不要過於極端的一種自我調節。

2,語言行為的控制:盡量去討論事情本身,可以低聲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我此刻很生氣」;「我此刻很難過」。然後遵從邏輯的去討論產生情緒的原因。

不要使用很高的聲音,不要攻擊對方的品德、人格,采用「你讓我不開心,我就讓你更不開心」這種方式。

更不要直接侮辱對方:「你就是個人渣」;「你去死吧」。

3,思考行為的控制:去思考情緒本身的原因:為什麽產生了這樣的情緒?因為沒有被滿足還是因為失去?是對方的錯嗎?對方是故意的嗎?而不要第一時間去敵化對方:「混蛋,是故意的,針對我」。

人的情緒和行為是互相促進的關系,穩定的情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習慣,而受約束的行為可以降低一個人的情緒起伏。

最後,我們推薦 馬丁•塞利格曼的一本書,【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中的一套方法,在面對自我行為不可控時,如何切實的控制自己。

長期堅持這種自我控制方法,可以有效的改變自己過於激烈的情緒波動,這也是一套切實可行的改善人際關系的辦法。

憤怒是誠實的,是人內心當時的反應,但會使人做出錯誤判斷,所以不要肆意發泄.
1:記錄憤怒,要點是:時間、導火索、強度、持續時間、行為表現。
這可以讓你可以了解自己的憤怒模式,然後對癥下藥。
2:受到刺激想發怒時數到十,並告訴自己「我正在阻止憤怒侵蝕我的理性!」,深呼吸20次,調整自己的心態。
3:換位思考。
4:漸進式的放松和冥想。
5「談判訓練」DESC,
D(Discribe)描述:不夾雜感情和評價,看到底是什麽讓你煩惱,不要誇大,不要把偶爾說成總是。
E(Express)表達:說說它是怎麽讓你感到的,不要指責,不要評價別人,只是要確定你感受到的是那種情緒。
S(Specify)指明:明確指出你希望對方做什麽。
C(Consequence)結果:最後,如果對方不願意做的話你會怎麽辦,不要威脅、恐嚇或嚇唬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