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愛看歷史書籍,但看完很容易忘記具體的細節,有什麽好辦法麽?

2012-08-01知識

所謂前看後忘,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懶。

讀書是需要基礎知識的,基礎知識是需要記憶的。比如朝代列表就需要自己拿出來背。在柏克萊這邊教的中國史導論,上來先十幾個朝代二十幾個地名發下去背,第二周測驗。作為助教,我還很擔心班上的孩子的,就問老師,「這是不是太多了?這些孩子背得出麽?」老師就說:「我們這課其實十三周,你第二周還背不出來你後面幹什麽……」

說來,以前人如果要來讀某朝史,那先把年號都背出來,然後再去看書。為什麽呢?這樣才知道史傳奏議在說什麽,不然拿起書兩眼一墨黑的。今天各種搜尋引擎比較發達,參考工具比較多樣化,看上去是方便一些了,但有些基本的內容,還是必須自己整理、自己抄寫、自己背誦,這樣才算開始看書了。

~·~·~

把基礎知識記住,當然不容易。所以以前人想了很多辦法。熟悉佛教文化的可能都知道,佛教的精髓都概括好了,就是幾個什麽: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為什麽會是這樣呢?我一個老師說:因為佛教一開始是在下層口傳的,你的基礎知識要讓別人記住,你就要很清楚地歸納出來,綱舉目張,不認字的人也可以口耳相傳了。所以我朝搞宣傳,三大紀律、八項註意,然後大家那麽一唱,那就田夫野老的都知道了。

所以歌謠很重要,從前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資訊溝通渠道,而且許多基礎知識是靠歌謠來記的。舉個例子,三垣二十八宿,聽上去很復雜,有學問的人也不一定能記住。至少唐的時候,就有了步天歌:「中元北極紫微宮 ,北極五星在其中。」從頭到尾背出來,整個天庭的基本格局就掌握了。因為朗朗上口的,小時候學會了,到死不忘記。再後來,有了印刷術,讀書人的群體更大了,那更弱的人也多了。所以更基礎的知識也要編成歌。朱熹就有【八卦取象歌】:

乾三連(☰),坤六斷(☷);: 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 兌上缺(☱),巽下斷(☴)。

說來,和前代相比,宋代的讀書人實在太弱太懶了。連這八個符號都記不住,不肯用功抄抄寫寫,那只能編成曲唱成歌。現在,這一招現在就讓哈佛學去了。那裏教中國史,先讓大家學首歌:

商周秦漢,商周秦漢,隋唐宋,隋唐宋,
元明清Republic,元明清Republic,敏感詞,敏感詞。

當然也可以有別的唱法。但這樣一來基本朝代序列就掌握了。

~·~·~

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朝代太簡單了……這都背不出那只能聽段子了。明以前,具體年號又太多了,不常用也會忘記。大體來說,把主要時段的皇帝記個大概,那就有基本的時間線了。同理,我們可以來編一點皇帝歌:

高太高中睿則天,中溫睿玄肅代德。
順憲穆敬文武宣,懿僖昭莊明閔潞 。

這是不是挺像一首打油詩的?這就是有唐一代的皇帝們: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則天,第二句溫是溫王。這裏要註意,這種編法中:「昭」包括了昭宗和昭宣帝,且「昭」之後是後唐的皇帝了。你如果不喜歡也可以自己編。那一朝朝編下去也是很歡樂的:

太庶末莊明閔潞,高出高隱太世恭。
*真仁英神哲徽欽,高孝光寧理度恭。
*世穆景聖興道祚,*熙海世章衛宣哀。
太定憲成世武仁,英定順文明寧惠。

(*號表示太祖太宗略去了)這裏依次就是五代、宋、遼金、元。來看這句,「世穆景聖興道祚、熙海世章衛宣哀」,其中海是海陵王。廟號之中是不是也能感受到一些朝代的命運呢?

~·~·~

外國就更歡樂了。比如法國的卡佩王朝,讀起教科書來可能會覺得頭緒很亂,可以這樣編:

休大休佩蘿蔔二,亨一菲一路易胖。
路七菲二路八九,菲三菲四路十強。

這復雜一點。休大是於格大公(Hugues le Grand/Hugh the Great),休佩就是於格卡佩了,蘿蔔二是羅貝爾二世。後面簡單一些,主要就是路易和菲利浦,強是約翰,對照世系表大家也可以發現是誰(嚴格說之後還有菲五和查四,但我把他們和瓦盧瓦王朝一起記)。記住這些法王,心中就有基本的時間線了。即使在講德意誌、義大利或者阿基坦的事情,大致可以有一個概念。即使隔了好長一段時間,稍稍溫習一下就又能記得了。

當然也不需要一定湊成七言,比如金雀花王朝、玫瑰戰爭到都鐸的英王可以這樣整理:


愛 一二三(略去之後的理查二世,到這裏是金雀花王朝)
亨 四五 (亨六愛四各兩次,亨四五六是蘭開斯特王朝)
愛 四 (略去了理查三世,這裏是約克王朝)
亨 七 (都鐸王朝)

這看上去比較復雜,簡單說金雀花王朝從亨利三世開始,都鐸王朝到了愛德華六世就沒有男性繼承人了。這之後,瑪麗、伊莉莎白以後就是斯圖亞特王朝了,那是一個新的時代了。

這中間的英王,略去一些復雜的情況,簡化以後就是就是亨(利)愛(德華)交替,基本上連在一起的名字都是一個王朝的——這並不是巧合。如果覺得上表還是太復雜了,其實只要記住開頭和結尾:

亨愛亨愛亨愛, 三三六 五八六 ——是不是有點像很愛很愛你的那首?

這樣一來,基本就能還原出期間英王的次序,心裏知道:理查二三在中間,亨六愛四各兩次——這就大功告成了。其實金雀花之前很簡單的。亨三之前最重要的是獅心王理查一世,再往前是亨二亨一(中間亂了一陣),亨一再往前就是威廉二世和威廉一世——這人就是征服者威廉。所以從1066的諾曼第征服到1689光榮革命,英王我們基本上都知道了。是不是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們的英國史了。

把這些自己摸過一遍,背出來了,就有基本的骨架了。順便也說一下,不要覺得那些把歐洲各個家族王室記住的人就很厲害,其實你坐下來一個下午也能背會的。如果隔了一段時間不接觸,自然會忘記,稍微復習一下心法就又掌握。

~·~·~

有個一點基本的勤奮,那才能講閱讀的方法。帝王世系只是給你一個最最基本的時間線,在時間線上去添加什麽,還是自己的事情。比如有些人加來加去還是那些人的八卦,那其實完全不會有進步的。

上手最主要的任務是去把握基本脈絡。比如歐洲修道院的歷史很復雜,涉及修道院很多,教皇聖徒更多。我們教科書用C. H. Lawrence的 Medieval Monasticism ,已經很簡明了,但初讀的時候還是頭緒很亂。我們老師就講,不要去追那些細節,那些具體的修道院的規則,思考最基本的幾個問題:到修道院出家和其他的信仰方式到底有什麽區別?為什麽對於修道院來說規則特別重要?為什麽聖本尼迪克特重要?為什麽克呂尼重要?和他們有關的時間節點是哪幾個?為什麽那幾個年份重要?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填充具體的細節。這時就需要拿出筆來,把有關的細節抄下來,按照以上的問題組織起來。這樣一來,你掌握的細節都是有意義的細節,是自己歸納的,很久以後都會留在自己的記憶裏。

再舉一個例子,博士生有明治前日本史的研討班,第一周就要去追500年到1700年的基本脈絡。雖然說是博士生,但前現代日本史方向的孩子只有一個,專攻平安日本,這麽長的跨度對所有人都是一個挑戰。如果逐個去追索織田信長啦、聖德太子啦那些讓人歡樂的人物,那別說一周了,一年都來不及。所以老師就要去把握權力結構的主線:誰以怎樣的方式掌握著土地?他們以怎樣的方式經營土地?地方的權力結構如何影響中央的格局?中央的變故又怎麽樣改變了地方既得利益的分配?(圍繞Hall, John Whitney. Government and Local Power in Japan, 500-1700: A Study Based on Bizen Province. )再具體一些,律令制之前的地方格局大體是怎樣的?莊園制為什麽會形成和發展?到了這個層面,一則可以追索一些宏觀的問題:教科書們是怎麽對日本史進行分期的,是不是有道理?再則就可以追索一些深入的問題:後三條天皇的莊園管理令為什麽重要?豐臣秀吉的太閣檢地為什麽重要?同樣的,細節就組織起來了。雖然還是不知道什麽日本史,但接下來就可以讀一些更深入的作品。

很多歷史愛好者看不起這些基礎知識。覺得進了票有圈,克呂尼啦、太閣檢地誰不知道,好像讀了以後沒什麽可跟人講的,就沒有成就感了。非要去追一些添油加醋故事或是無中生有的細節,然後到處和人講,引來人家欽羨的目光,仿佛這書沒有白讀。其實過陣子不講,自己也都忘了。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是因為方法不對。人家說相聲的都沒有上來就背大段的,都是從基礎開始。這樣粗線條的閱讀,目的是建立一個框架。不可能在每個問題上有任何實質的了解,但自己可以知道怎樣的問題需要去了解。不可能去和別人吹噓,但是卻可以去了解更多更重要的實質。

所以我們一個老師說:讀歷史書像種田一樣的,一遍遍來的,第一遍看書,只是翻一遍地,收不上什麽東西的。後面還要播種、插秧之類的,路還遠著呢。

~·~·~

到了這裏,就引出了一些真正有意義的問題。簡單說就是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而非專業研究者,讀歷史究竟有什麽用?有什麽意義?

很多人會說,以史為鑒。這固然不錯,但至少一些人這麽說的時候,無非就是在做一個白日夢,仿佛可以從中提取出什麽必勝的錦囊,第二天回到辦公室可以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說來,政治運作其實是歷史中非常高階的學問。因為不同時段的權力規則是不同的,這些規則當事人都知道,自然都不會寫下來——所以對於一流的史學家來說,也是非常困難的題目(cf 宮崎市定【科舉前史·序】、

陸揚「為什麽需要政治史:從唐代研究得到的啟示」講座·淩亂筆記整理稿

)。那普通愛好者說是在讀權謀,其實就是把自己辦公室鬥爭的基本法則投射到歷史情境中去,以為從前的人也是這樣玩的。讀來讀去其實都在自己局限的思想裏打轉。

讀歷史書也是要從基礎開始的。這個過程,也許不能簡單明快地提取什麽錦囊妙計,但對於普通愛好者來說,也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教會我們怎樣有效地去了解、去欣賞一個不同的文化世界:歐洲的修道院也好,日本的莊園經濟也好,或者是其他各種不同的文明。按照本系系主任老師的說法,修讀過歷史系的學生,以後去了國際關系呀、傳媒之類的領域,也許不會直接和古代世界打交道了;但是,在對各種紛繁的問題的時候,土耳其的政變啦、某個社會現象啦,他們知道該如何著手,他們知道哪些東西自己首先要記住,然後要去看哪些材料、追索哪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向有關的學者請教,也會事半功倍。

稍稍,進階一些,就是告訴我們很多神話是如何被組織起來的。我們是一個怎樣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我們從小就接受了很多這樣的教育。我們至少可以問:這樣的歷史敘事是如何被搭建起來的?哪些地方我們要保持一些謹慎和懷疑?有沒有一種可能,可以搭建成一種別的樣子?哪些地方,我們可以期待一些進一步的拓展?要之,對歷史的愛好依然可以帶給我們很多。小一些說,她讓我們在資訊時代變得有效率;大一些說,她也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更好的公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