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有沒有迫切需求了,買不買房主要是取決於自己的情況,而不是說大環境如何,我們每一個人就一定要如何如何,沒有百利無一害的選擇,只有權衡利弊之後的理性選擇
大環境來說,現在這個節點以防風險為主,現金很重要,如果有錢買房建議持幣觀望。
除非你工作穩定、家境小康,又確實有用房的需求,而且背上房貸也沒有太多後顧之憂,否則不建議現在貿然買房,應當謹慎出手
不是沒房就叫剛需 ,是不買房人生進度就推進不下去了,才叫剛需。比如子女上學,比如結婚、生子但因家庭原因不便和雙方父母住一起,比如家裏不是很困難,有條件也願意讓子女過更好的生活等等。
國家的政策說得很清楚,「房住不炒」,但不是「房住不買」。 因此出台了各種調控政策,比如各地的限購政策、公積金貸款受工作年限限制、認房又認貸、離婚後不能立即算無房戶、嚴格排查經營貸款等等,都是砍向了炒房的和短期換房的,基本就留下了口子給那些真剛需的(還有特有錢、不在乎稅費、全款買房的),而且這一套組合拳政策也嚴格執行了很久,這期間經歷了世界經濟下行、中國股市崩、匯率變化、中國gdp增長放緩、中美毛衣戰、疫情等等,說是最嚴酷的環境也沒問題,但是都沒有重新搞起房地產刺激,而且反而在各種不利危機發生時,不斷地強調不能在房地產上放水,這就說明了 我們這次是要玩兒真格的,就是「房住不炒」,但不是「房住不買」。
目前除了一些地方的個別新房有過漲價訊息以外,其他基本都是緩跌然後到了一個穩定的點
當初的四萬億刺激,沒有規劃好方向,大水漫灌,有的產業比如互聯網、家電、交通、汽車、基建是發展起來了,但是一些過剩產能和房地產,本該被調整下去的,也續命了,我們後續直至今日還在去產能,房價也漲到了普通人根本考慮不了的程度。如今我們嚴格掐住了往房地產行業灌水的管子,就是為了讓新的刺激,流入到5g基站建設、特高壓輸電、城際高鐵、城市軌域交通、新能源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領域去,而不要流入到房地產去
如果我們在自主創新領域取得了突破,自己吃下全球產業鏈高端的超高利潤,再配合新基建的實施,那麽我們大機率在2025到2030年就可以望一望高收入國家的門檻了,到時候全民收入翻翻甚至翻兩番,房價還維持在2018到2020年的水平,房奴和要買房的人就會顯得沒有那麽吃力了
因此國家現在對房價的處置手段很明確,就是按住了房價,別暴漲別暴跌,然後從其他地方發力,爭取提升大家收入,讓收入去追一追房價 ,用時間換空間,讓沒過脖子的水降低到腰間,緩解壓力
至於提到的租房和租售比的問題,對於有能力、有意願買房的人來說,這不是問題,沒能力、沒意願買房的人才會拿這倆來安慰自己
租售比低,很大程度是因為中國人為夢想奮鬥的意願極高 。你讓一個人每月花8成薪資在房貸上他願意,那是為自己在奔生活。而你讓一個人花四成的錢在房租上,他認了,但他心裏不會爽,因為那是自己白白的損失。而大部份人收入都不算極高,能付得起高租金、願意付高租金的人是少數,那麽自然房子租金就高不到哪裏去,但已經成為奮鬥目標、精神圖騰的房子價格卻會很高。而且外國也不是所有地方租售比都高,租售比高的地方,多是一些旅遊業發達的國家的度假城市,買個地段不錯的適合度假的開間小房子什麽的,托管給中介或者弄Airbnb民宿,十年回本不是不可能,前兩年澳洲和泰國的房價大漲,就有中國炒房人的影子在裏面。
至於租房生活香不香,主要是得看你手頭有沒有錢,有錢自然租房更香,沒那麽多錢絕對是買房更香。
比如你家裏拆遷了,手裏有1000萬,那你不用大投資,就去銀行買低風險大額存單理財產品,也可以獲得4%到5%乃至更高的年收益,一年就是40到50萬,你拿這50萬租房,你能住上秒殺大多數人居住條件的房子,比你拿這1000萬去買房要住得好。而且在現在這種高風險的時候,手裏還保留了現金,如果你有好的投資渠道,還會獲得遠不止5%的收益。
但你要是手裏就幾十萬或者幾萬,然後每月還交著高額的租金,而你的工作又非常穩定,家裏也是城市小康家庭,那你不如再貸款個一兩百萬,然後夫妻雙方家庭給湊湊,買個大一居小兩居的。
但是現在這個時間點,疫情和國內外局勢都不算好,很多人的工作都會有問題,而房價已經明確不會大幅上漲了,建議還是謹慎謹慎再謹慎,不到不買房就會給自己生活帶來巨大影響的情況下(或者買了房對自己沒有什麽負面影響),不要貿然下場,但要多關註。而對於本來買房就無壓力的人來說,房價的低迷又是一個好的入場時機,這個就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賭一把了。還是那句話,沒有百分百好的選擇,只有權衡利弊之後的理性選擇
想買房,工作又不穩定的,起碼熬過這段困難時期再說 ,我媳婦兒就是在私企工作的,君不見寫字樓、產業園裏面的那些企業,平時衣著光鮮的sam小哥哥jessica小姐姐,下崗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