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洛記憶重組——
青少年來訪者在家庭關系中對父親產生了排斥,父親粗暴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產生了病理性記憶,同時對於情感的認知產生了扭曲。當孩子進入初中之後,學習壓力比之前增加了許多,同時進入青春期後同學之間也容易產生懵懂的感情。
隨著孩子們接觸到的資訊和環境越來越復雜,他們的「早熟」現象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多心理學專家早就指出,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對異性產生情愫,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仍有不少父母、老師、校長將早戀視為「洪水猛獸」,采取不科學的處理方式。這會顯著增加孩子患上精神心理障礙的風險!
來訪者阿琳在小學時收到了男生寫的情書。阿琳媽媽發現後,采取了不當的處理方式。這成為阿琳後來出現抑郁癥狀的心理根源之一!當劉承洛老師在深度潛意識下發現了這個病理性記憶,並告訴阿琳媽媽時,她腸子都悔青了:「我們那時什麽都不懂!根本不知道怎麽教育孩子!」
其實阿琳媽媽不需過分自責,這是很多家長都曾犯下的錯誤!那麽,父母該如何正確應對孩子的「早戀」問題?既然不能堵、只能疏,那到底該怎麽「疏」,才能夠避免發生父母不願看到的結果?
第一,父母要認識到「早戀」是個偽命題,不要動不動就給孩子扣這個帶有否定意味的帽子,必須並持有理性、客觀的態度。
中國的法定結婚年齡為男生不得早於22周歲,女生不得早於20周歲。與其它國家相對比,中國的法定結婚年齡是較晚的。而對於談戀愛的「法定年齡」,幾乎沒有現代國家對此作出清晰的規定。所以,到底什麽時候談戀愛是「早戀」,什麽時候談就不是?這本來就沒有統一、固定的標準,而是取決於孩子的身體、心理發育,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對此的態度。
從孩子心身發育的角度來看,進入青春期後,孩子對異性產生情愫,有「暗戀」的感覺,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不應對他們扣上「早戀」的帽子。
第二,父母發現孩子暗戀異性,或被異性暗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給予高度的肯定,甚至是祝賀。在青春期有了喜歡的物件,這是一種青澀、美好而純真的感情,而且是性心理發育正常的表現。父母應該為之感到高興,並給予孩子肯定,「我女兒這麽優秀,我就知道在學校一定很多人追」、「兒子你眼光不錯啊,喜歡的女孩又漂亮、又優秀」。透過這一步,父母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有利於培養親密的親子關系。孩子後續在感情中遇到挫折時,也願意與父母交流。
而且,如果孩子暗戀的物件是異性,父母更應感到慶幸。這表明孩子的性取向符合主流,並極有可能從此穩定下來。當然,這裏並不是說同性戀不好。目前,同性戀已經得到整體社會的接納,這是個人的選擇自由,我們必須給予尊重。
可是,目前仍有不少人歧視、嘲諷同性戀者,若孩子是同性戀者,將很有可能遭到這方面的心理壓力,若遭受的病理性記憶不斷疊加,就有可能會患上精神心理障礙。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事實。所以,如果孩子在青春期時確定了符合主流的性取向,以後所面對的社會壓力會少很多。
第三,父母可以建議孩子將這份情感保留在心裏,並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讓自己更加優秀。
雖然我們能理解「早戀」的出現,但它是一把雙刃劍。若是處理不好,孩子可能會因此影響學業,甚至闖出禍事。但如果引導、處理得好,這份美好的情感也可能成為孩子學習的動力。
所以,如果父母實在不願意孩子在大學之前談戀愛,那可以引導孩子當下之際應以學習為重,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優秀,以後才能更好地與喜歡的人長久相處,真正地令這份愛情開花結果,譜寫美好的未來。而且,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父母甚至可以支持孩子「早戀」,然後巧妙地轉化為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