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祭侄稿】的字寫的差嗎?

2021-05-31知識

好久沒回答書法類的問題了,內天看回復有人說要提醒我一下我是個書法答主,直接給我看笑了,於是準備回答一個。

以下是正文:

【蘭亭序】和【祭侄文稿】代表了中國古代書法最高成就的兩座高峰,在這個問題裏,題主關心的是誰第一誰第二的問題。實際上這和樂迷們經常提的諸如「許嵩和華晨宇到底誰牛逼」,「周杰倫是不是能排進華語樂壇歷史前五」是一樣的,是一個價值判斷問題。

我回答所有價值判斷問題的核心思路並非去分出個高下,而是著重去分析作品中,我們應該著眼於作品中的什麽價值。

一:文本價值

【蘭亭序】和【祭侄文稿】講的都不是小情懷,而是大情感。相比而言,【蘭亭序】所關註的情感更大,也更強烈。如果你仔細讀過【蘭亭序】,你就會知道【蘭亭序】講的情感,是人一生的短暫與無奈。題主所言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並非重點,重點在於「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蘭亭序】所談的東西,是在一個宏大的歷史背景下看我們每個人的自身命運,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宇宙觀和生死觀,這是一個永恒的,迄今為止都與我們離不開關系的問題。【蘭亭序】的偉大不僅僅在它的書法方面,也在於他成為了中國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比如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又比如歷代畫家多作類似於文征明【蘭亭修禊圖】這樣的作品。

文征明【蘭亭修禊圖】

關於【蘭亭序】,我特別喜歡的是祝勇的散文【永和九年的那場醉】裏面的描述。

王羲之死了,但他的字還活著,層層推動,像一只船槳,讓其後的中國藝術有了生生不息的動力,又似一朵浪花,最終奔湧成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河。那場短暫的酒醉,成就了一紙長達千年、淋漓酣暢的奇跡。【蘭亭序】不是一幅靜態的作品、一件舊時代的遺物,而是一幅動態的作品,世世代代的藝術家都在上面留下了自己的生命墨點。如果說時間是流水,那麽這一連串的【蘭亭】就像曲水流觴,酒杯流到誰的面前,誰就要端起這只杯盞,用古老的韻腳抒情。而那新的抒情者,不過是又一個王羲之而已。死去的王羲之,就這樣在以後的朝代裏,不斷地復活。

由此我產生了一個奇特的想象——有無數個王羲之坐在流杯亭裏,王羲之的身前、身後、身左、身右,都是王羲之。酒杯也從一個王羲之的手中,輾轉到另一個王羲之的手中。上一個王羲之把酒杯遞給了下一個王羲之,也把毛筆,傳遞給下一個王羲之。這不是醉話,也不是幻覺,既然【蘭亭序】可以被復制,王羲之為何不能被復制?王羲之身後那些接踵而來的臨摹者,難道不是死而復生的王羲之?大大小小的王羲之、長相不同的王羲之、來路各異的王羲之,就這樣在時間深處濟濟一堂,摩肩接踵。很多年後,我來到會稽山陰之蘭亭,迎風坐在那裏,一扭身,就看見了王羲之,他笑著,把一支筆遞過來。這篇文章,就是用這支筆寫成的。

從事實上看,中國書法作品中,能夠成為文化符號的作品,只有【蘭亭序】一個。王勃在【滕王閣序】裏面所表達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也是類似的感情。

【祭侄文稿】則表達的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感情。我們在【祭侄文稿】裏面所看到的最感人的地方,是裏面的塗改。

事實上,從文本上看,祭侄文稿並沒有太多的過人之處,也沒有什麽能夠被流傳下來的千古名句。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谷,何圖逆賊閑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蔔(再塗一字亦不辨)爾(「爾之」塗去)幽宅(「相」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所以說,我們不談書法,只談文章本身。【祭侄文稿】雖然情緒激烈,但是其文章格調,還是差蘭亭序很多個檔次。因為這畢竟是一個在悲傷之時急就出來的祭文。中國歷史上不是沒有精彩的祭文,比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中的「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其中,「天之涯,地之角」直接被李叔同用在了【送別】裏,成為了中國人談論離別的符號性語言。

二:書法價值

其實【蘭亭序】與【祭侄文稿】在我看來,最難分伯仲的,就是他們的書法價值,因為從文本的角度來看,分出個高下實在太容易了。

作為行書作品,【蘭亭序】和【祭侄文稿】在我看來,最出色的是其書寫節奏。節奏和文本推進的契合,是其他行書作品很難匹敵的。當然,我認為鮮於樞能把【寒食詩帖】排到第三,大概也是因為其內部蘊含著非常難以被超越的節奏感。

關於節奏,在這個答案裏做出了一些解釋。舉例用的是【祭侄文稿】。

我們回頭再說【蘭亭序】。從書寫的面貌看【蘭亭序】,延續了王羲之書寫清秀瀟灑的特點,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出,王羲之在書寫【蘭亭序】時的節奏變化。

右邊是【蘭亭序】的開頭,這一段在記敘蘭亭雅集的基本狀況時,王羲之的書寫接近於楷書,是相對速度很慢的書寫,直到他開始寫當天的狀況「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以及在這麽好的天兒下的「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的感嘆時,寫得十分的放松。我們甚至可以從書寫中感受到「放浪形骸之外」那幾個字,王羲之的那種肯定與舒暢。

最左邊的圖,是【蘭亭序】的尾部。猛地一看,可能和中間差不多。但是和右邊的「永和九年」比起來,明顯看得出來王羲之的速度快了很多。如果你臨摹過【蘭亭序】你自然也知道,【蘭亭序】難寫的部份其實是後半部份。【蘭亭序】雖然帶有著一定的悲劇色彩,但其整體還是透露著瀟灑與自如的。

相比【蘭亭序】而言,【祭侄文稿】給我們提供的是一種特別激烈的情緒。支撐這種情緒的是顏真卿在祭侄文稿上留下的每一筆。經常有人問我,【祭侄文稿】怎麽樣,是不是哪裏寫的不好。我一般都會回答: 【祭侄文稿】的偉大之處,在於祭侄文稿沒有敗筆。他用所有的線條,控制的也好,失控的也罷,給我們還原了一種難以名狀的巨大悲痛情緒。

2018年,東京展覽顏真卿【祭侄文稿】的時候, @相墉 曾經分析過祭侄文稿裏面的技法。他舉了顏真卿簽名的「真卿」二字。

在整個祭侄文稿裏,顏真卿的簽名部份,應該是其最理性的部份。因為大概可能寫過很多遍了。我們可以看看,真字每一個橫的轉折位置,以及兩個字的連帶,疏密,就能看出來顏真卿有著非常高的書法審美。

但是說回【祭侄文稿】的書法價值。當我們談及顏真卿的行書的時候,究竟其價值到底是什麽。你若覺得【祭侄文稿】寫的差,那【爭座位帖】,就寫得好麽?

顏真卿【爭座位帖】

所以,這裏還必須再次強調一下,我們為什麽說顏真卿的行書非常重要。在這個答案裏,我很詳細的說明了這件事,我就不再這裏贅述了。

我不承認【祭侄稿】字寫的差,因為我們看一個書法作品的字是不是寫的差,要看他用書寫表達出了他想表達的,超越文本之外的東西。從這一點看,【祭侄稿】成功極了。如果你不認同我的看法,一個一個字的去揪【祭侄文稿】的毛病,那我只能說,你離理解書法,還有相當的距離。行書,不是連筆的楷書,也不應該是一個字一個字揪著看的。

書法是書寫的藝術,書寫是依托於文本的。當你去判定【祭侄文稿】是第二,是因為字寫的不好的時候,想沒想過,對於古人而言,他們評價一個書法作品的時候,是否也和你一樣。不看內容,只看字?雖然我在這裏去評價鮮於樞的情感,是我的臆斷。但是仍然很難相信,鮮於樞在讀【蘭亭序】的時候,會覺得【蘭亭序】的情緒不濃烈。鮮於樞一生沒有經歷過戎馬,他的遭遇更像蘇軾一般。所以在他的內心中,顏真卿的悲壯只是他的想象,他在經歷的,是【蘭亭序】裏我們每個人都逃不出的宿命,與【寒食帖】裏,「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的無奈。

最後我想說,題主的最大問題是,你是以什麽樣的角度在看書法。你在學習書法的時候,到底學習的是什麽?

我認為,學習的是每一個書家的長處。

顏真卿具有王羲之沒有的長處。並且他在突破王羲之一脈的行書桎梏上,為後來的清代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路。所以我們說顏真卿重要,是書法史上僅次於王羲之的存在。不是阿諛奉承,是有根據的。

希望各位學書法,別把自己學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