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寫小說時,怎麽寫出好的視角轉換?

2021-02-28知識

視角一般指的是作者在行文中用以的敘述事物的角度。

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文章中以‘誰’的‘眼睛’和‘口吻’講故事。

這個過程裏面,如果敘述者‘誰’發生變化,敘述的角度自然會跟著產生相應的轉變。

這種轉變對作者和讀者來說都是一瞬間完成的。

視角轉換本身不需要什麽技巧,方法,修辭,所有的視角轉換都是水到渠成,自然切換。

實際上,這個過程中你也來不及進行文書處理。

……

每次切換視角時就覺得卡,轉換突兀,這往往是‘視角混亂’的問題。

尋個耳熟能詳一些的例子,紅樓夢,第三回:賈雨村夤緣復舊職 林黛玉拋父進京都。

黛玉方進入房時,只見兩個人攙著一位鬢發如銀的老母迎上來,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見時,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摟入懷中,心肝兒肉叫著大哭起來。當下地下侍立之人,無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個不住。一時眾人慢慢解勸住了,黛玉方拜見了外祖母。此即冷子興所雲之史氏太君,賈赦賈政之母也。當下賈母一一指與黛玉:「這是你大舅母,這是你二舅母,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婦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見過。賈母又說:「請姑娘們來。今日遠客才來,可以不必上學去了。」眾人答應了一聲,便去了兩個。

林黛玉進門,文章始終在透過她的眼睛在觀察,透過她的口吻在表達。

不一時,只見三個奶嬤嬤並五六個丫鬟,簇擁著三個姊妹來了。第一個肌膚微豐,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沈默,觀之可親。第二個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第三個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飾。黛玉忙起身迎上來見禮,互相廝認過,大家歸了坐。丫鬟們斟上茶來。不過說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請醫服藥,如何送死發喪。不免賈母又傷感起來,因說:「我這些兒女,所疼者獨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連面也不能一見,今見了你,我怎不傷心!」說著,摟了黛玉在懷,又嗚咽起來。眾人忙都寬慰解釋,方略略止住。

此處迎春探春惜春登場,依舊是透過林黛玉在觀察三春,透過黛玉心理描寫刻畫出了三春的外貌形象,但是這裏尚未交代三春的姓名,而是繼續往下推動劇情。

眾人見黛玉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癥。因問:「常服何藥,如何不急為療治?」黛玉道:「我自來是如此,從會吃飲食時便吃藥,到今日未斷,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那一年我三歲時,聽得說來了一個癩頭和尚,說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從。他又說: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親友之人,一概不見,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瘋瘋癲癲,說了這些不經之談,也沒人理他。如今還是吃人參養榮丸。」賈母道:「正好,我這裏正配丸藥呢。叫他們多配一料就是了。

緊接著從這一段開始,視角從‘黛玉’切換成了‘眾人’。

……

紅樓夢中的這一段節選中有一個很清晰的視角轉換,即‘黛玉’與‘眾人’之間的切換。

單從人數角度來講,這一段除卻‘侍立之人、丫鬟’以外也有七八位人物呈現,黛玉,賈母,大舅母,二舅母,珠大嫂子,迎春,探春,惜春。

如果將視角完全限定為單獨的人物,視角的混亂不可避免,不需要多,每人一句話,一個動作,這整段描寫就有可能完全扭在一起。

但是,這段節選之中主要對話僅發生在‘黛玉’和‘賈母’之間。

同時,‘賈母’本身並不是獨立視角,而是‘眾人’這個視角給出的一個‘代表’。

這是第一個鎖住視角的技巧。

三春登場眾人坐定,到賈母摟了黛玉在懷,又嗚咽起來。眾人忙都寬慰解釋,這中間要提及黛玉之母之前的許多事,安慰賈母時不可能所有人依舊靜默。

這個時候如果區詳細描寫,不可避免的會導致視角混亂,於是便幹脆將這裏的內容以‘不過說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請醫服藥,如何送死發喪。’一筆帶去。

這是第二個鎖住視角的技巧。

眾人‘觀’黛玉,「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

如果按照現實情況來說,不可能出現每個人看人的想法都一樣的情況。

但如果想要在這裏鎖住視角,便要將眾人視角‘統一’,形成一致的‘意見’、‘見解’、‘觀點’作為‘眾人’這個視角的表達。

這句話後面有一個‘因問:「常服何藥,如何不急為療治?」’

這句話誰說的,不知道。因此讀者下意識就預設為‘眾人’之中的某一個人說的,視角就不會因此釘選到某一個人身上。

反過來說,如果這裏改成‘大舅母問:「常服何藥,如何不急為療治?」’便等於說將大舅母從眾人中單獨劃分了出來。

這樣不僅平白就多了一個人物視角,同時也將對話轉變成了‘黛玉’和‘大舅母’之間的對話。

賈母之後再加入進來,立即就從你問我答變成了多方對話,對視角的掌控難度自然增加。

這是第三個鎖住視角的技巧。

……

視角轉換的問題,本身要著眼於所寫的‘內容’。

例子中有一句話:「此即冷子興所雲之史氏太君,賈赦賈政之母也。」

如果將這段話中的‘冷子興所雲之’去掉,改成「此即史氏太君,賈赦賈政之母也。」,立即就會變成了以‘作者’身份進行說明。

我們將刪去‘冷子興所雲之’重新代替原本內容,這段話就變成了:

黛玉方進入房時,只見兩個人攙著一位鬢發如銀的老母迎上來,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見時,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摟入懷中,心肝兒肉叫著大哭起來。當下地下侍立之人,無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個不住。一時眾人慢慢解勸住了,黛玉方拜見了外祖母。此即史氏太君,賈赦賈政之母也。當下賈母一一指與黛玉:「這是你大舅母,這是你二舅母,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婦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見過。賈母又說:「請姑娘們來。今日遠客才來,可以不必上學去了。」眾人答應了一聲,便去了兩個。

這句話非常短,甚至不註意一眼就掃過去了,但如果你不是那麽籠統的讀,在這段話讀到‘此即史氏太君,賈赦賈政之母也。’就會因為視角的問題感覺明顯的停頓一下。

因為下意識會覺得這地方稍微有些別扭,不是那麽順暢。硬要形容的話,就是覺得這好像不應該是林黛玉該說的話,不該是會出現在這裏的話。

只此一句都會覺得別扭,那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出現很多個這樣的感覺呢,屆時不管讀者是細度還是略讀,都會有種磕磕絆絆的不適感,嚴重影響閱讀的流暢性和代入感。

……

視角方面需要註意的大概就三點。

第一 、視角要盡可能少,每多一個新的視角產生的聯動影響都會讓寫作難度幾何倍的攀升。

同時讀者的註意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跟著你無限制的分裂下去。

因此,每多一個新的視角,讀者就要多分出一部份註意力去關註、思考、代入,反之,每減少一個視角,讀者的註意力和代入感都會越集中。

第二 、盡可能的不要頻繁的切換視角,寫作的時候視角不是像攝影機一樣固定到那裏就不動了,視角始終是跟隨人物運動的(作者的上帝視角不算)。

人物的動作,神態,觀察,心理在你的文字表述中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運動。

何況文字不同與畫面,不是一種直接的呈現方式,需要讀者用發散性思維去聯想,故事中的情緒也需要去醞釀。

第三 、一個視角講一件事,一件事只用一個視角。

這裏的‘事’,可以理解為事件,可以理解為情節,可以理解為故事。

雖然說理論上只要是文章中可以打‘句號’的地方,都能夠進行視角的切換,但盡可能保證在一個事完整之前,不要進行視角的變動。

尤其是不要進行大段落視角的變動,長篇幅的視角變動。

只有統一的視角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故事代入感的效果,視角轉換這方面如何保證統一才是所要作者追求的根本目標。

……

視角在小說中的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讓故事在閱讀時能夠更清楚,能夠將故事講明白。

視角切換不是一個拿來炫技的手法。

以上,希望能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