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我父親半個月前去世,沒送進重癥監護室(ICU),沒上呼吸機,我做的對嗎?

2021-02-28知識

從醫生的角度,我很贊成你的做法,在腫瘤科「送走」過不少患者,最後我們都會建議患者在溫馨的氛圍中離開。

很多癌癥患者在終末期已經失去了化療/放療/靶向/免疫治療的機會,通常我們會給予姑息醫療,也就是針對惡病質進行的營養支持和對癥處理。患者家屬經常會有如題主一樣的困惑:不竭盡全力的治療仿佛就沒有盡孝?因此背上沈重的道德枷鎖,在我看來沒有必要,只是他們對現有的醫療處理方式不夠了解罷了。

患者家屬帶著這些疑問咨詢我的時候,我就會跟他們講,如果是年輕力壯的青年人/中年人,沒有什麽特別嚴重的基礎疾病,那麽ICU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跟死神搏一搏很可能就又有重生的希望。而對於晚期腫瘤患者,癌細胞全身轉移,約有60%以上的患者最後都會進展為惡病質,然後全身器官都會被癌細胞攻擊、消耗營養造成多器官衰竭。就像機器的零件都已經生銹無法使用,再怎麽加潤滑油也是徒勞。

醫學是集醫療技術及人文關懷為一體的學科,作為醫生,我們學習先進技術,不代表一定要使出渾身解數對患者進行治療,一定要基於對患者身體狀態的全面評估,避免「過度醫療」。所謂「過度醫療」就是患者明明采用這種醫療手段意義不大,卻讓他們被動的忍受痛苦和不適,直到死亡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解脫,他們離去的時候,面容定格在扭曲的痛苦上。 這喪失了醫學人文情懷的意義。

在人生命的盡頭,我們最需要考慮的不是醫療技術,而是要把它當成一次哲學思考:這不是一具肉體,而是一顆鮮活的生命最終的雕零,回顧這一生,怎樣的讓生命以舒適、安詳的姿態離開。

在這一階段,醫生和家屬的工作重點應該從「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減輕痛苦」。

比如臨終病人常處於低蛋白血癥,呼吸困難,心率不齊,進食差,周圍迴圈的血液量銳減,所以病人四肢濕冷。你不要以為病人需要加蓋被褥以保溫。相反,絕大多數臨終病人都會覺得太重。

呼吸衰竭的患者需要吸氧,而不是氣管插管上呼吸機,這無疑是給他們的痛苦雪上加霜。這時候可以適當把床搖高,使用一些藥物減少呼吸道分泌物,就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情況。

另外,鎮痛藥五部曲,能夠有效緩解癌痛帶給患者的焦慮和痛苦,提高生活品質,而不是帶著巨大的痛苦離開。很多平時內向的人,瀕死時都會處於對死亡的恐懼喋喋不休甚至會咆哮,這時候鎮定劑能夠讓他們好受一點。家屬千萬別走,離開會加大他們的恐懼,這時候可以拉著他們的手,給他們一些安全感。

終末期的患者胃口很差,不要逼患者進食你們以為的健康食品,不如問問他們最想吃的是什麽,努力完成他們最後的小心願。

靜脈輸大量營養雖然能解決患者的營養問題,但同時帶給病人的是水腫和痛苦。

一項對100個晚期癌癥病人的調查顯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沒有一個處於無法交流的昏迷狀。所以,建議家屬應抓緊與病人交流的合適時刻,不要等到最後而措手不及。每次在心電監護上看到患者心率、呼吸不佳時我都會告誡家屬最好貼身陪護,不要錯過患者最後交代的時間。我們俗話說的「回光返照」是存在的、有些患者在臨終前會突然有片刻清醒,這是他們準備給最牽腸掛肚的親人得以交待。

聽聽他們想說什麽,想要什麽,這是人類最大的慈悲。

不分青紅皂白地「不惜一切代價」搶救, 是多麽的愚蠢、殘忍以及自私!

【尋夢環遊記】中說人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被遺忘。人在最後一刻,不能動不能言語,卻還有聽力,不妨喊一下他們,讓他們感知到T A終將被親人所銘記。

我們從出生那一刻就學習怎麽迎新,卻始終沒有學會如何去告別。

不如遵循自然的安排,把生命的最後時光過得有人情味一點。自作聰明的過度醫療實屬自私,讓親人的痛苦變得更加漫長。

你看,不光是你,連我作為腫瘤科醫生,全家都是醫生,在親人離去時也會選擇這種安寧有尊嚴的方式,優雅的離去。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2714 10336/answer/1309827923

看了你的做法,很欣慰,希望越來越多的癌癥家屬能像您一樣,合情合理,卻又盡心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