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被別人貼上標簽,問題不大,有時候還是好事。演員給自己貼標簽,那就會自己把自己關起來。
經常有人抱怨說有的演員因為某種角色出彩之後,就一直接同型別的角色。其實,有時候不是演員不想接別的角色,而是遞過來的本子都是這個型別。因為導演、制片人也不是做慈善的,他們也要保證作品的完成度。既然這個演員有成功的案例能證明適合這種角色,那肯定做風險最低的選擇啊。
而怎麽判斷演員們自己想不想給自己貼標簽?就看角色的完成度。如果同樣的角色換個妝發出現在不同的故事裏,同樣的鏡頭角度、同樣的哭和笑,或許很美,或許很帥,或許足夠邪魅、或許足夠老謀深算……但是,觀眾看到這個人就能猜到整個角色的走向。說明演員在心裏已經給自己貼了足夠的標簽了。
如果演員不滿足現有的成績,想突破。即便演員沒有更多的選擇,觀眾也會看到哪怕同樣型別的角色,也是不同的「人」。說白了,角色也是人。就是雙胞胎也是不一樣的人。何況本來就是不同角色。
當然,有時候演員演不出同型別角色的區分感,也可能是演技不夠。也有很多現實的例子,一個古裝角色出名的演員去演現代戲,被建議還是回去演古裝。或者,現代戲出名的演員,被嫌棄古裝醜。其實,根由都是演技不夠。沒吃透角色,無法恰如其分的表達角色。
所以,標簽這種東西,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能帶上某個標簽,說明這個演員一定是擁有了一部份的資質和能力。能摘掉標簽,說明這個演員有更大的決心和毅力。
人類或者生物的本能是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有決心、有毅力、有能力沖破舒適圈的演員,創造出經典角色是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