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每天從早到晚各種批評孩子,自己都受不了,一忍再忍,怎麽辦呢?

2022-11-13知識

做了10年早教,我的孩子除了學習不努力這一條,像「熱了不脫、冷了不穿;洗臉刷牙、吃飯穿衣磨磨蹭蹭」這些,條條都中。你猜,別人是怎麽看我的。

我現在覺得他挺好,可以前我不這麽想 ,我那時候覺得:我一個搞早教的,從娘胎裏就開始各種教育方法用上的,竟然搞不定自己的孩子,說出去豈不是太丟人。就跟寫程式碼的,程式碼各種bug跑不動;蓋房子的,封頂之後到處漏水,別人怎麽看?自己怎麽交代?

於是我花費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到處求學、到處請教,回家各種套用,用心改造我的寶貝兒子,折騰了2年。 我失敗了,卻也成功了。 他還是那個他,小毛病仍然一大堆,可我不一樣了,以前我對專業說起來頭頭是道,但是知而不懂,現在慢慢明白過來, 每個孩子的成長,他有自己的方向,更有自己的節奏。

下面我從專業角度講一下我孩子在幾點上存在的問題 (會涉及到兩個專業知識點:感覺統合、天生氣質)

(這兩篇裏分別有介紹,原理就不過多贅述)

一、「熱了不脫,冷了不穿」不等於懶

我是個觸覺非常敏感的人。比方說,我的貼身衣物是不能有標簽的,買衣服第一件事就是剪標簽。

觸覺敏感傷不起

所以從兒子出生開始,每次他理發,我都會 第一時間讓他洗澡、換衣服,並且花半個小時到1個小時,把他衣服上粘的每一根碎頭發撿掉 。因為,如果我衣服上有一根碎頭發,它都讓我如芒在背,戳的我渾身不自在。

直到有一次,我著急出差。等我回家,發現他穿著「沒有認真剪過碎頭發的秋衣秋褲」,竟然完全不喊難受。

於是我給他測評,明確他有些 觸覺反應遲鈍 ,也就是 觸覺不敏感

原來他跟我不一樣!

觸覺反應遲鈍的人,皮膚對於溫度、疼痛的感覺低於平均水平。他們對於溫度的感受「不明顯」,我覺得熱了,他不覺得,等他反應過來,已經出了一身汗;我覺得冷了,他也不覺得,等他喊冷的時候,大多數已經著涼了。 熱了就脫,冷了就穿, 這種小事 對他來說,難度挺高。

不脫臟褲子上床就更是這樣了,他的每一件衣服都得打肥皂手搓,完了才能扔進洗衣機,不然洗不出來。都已經小學生了,還每天跪地上、趴地上玩,褲子經常磨的一個個洞。他還有本事「 不提醒一整天不洗手 」,我是手上有灰不洗難受,他是手上的泥巴、灰土跟沒感覺一樣。

到晚上,看到他用小黑手吃東西,,天天說,天天都這樣,你就說你氣不氣吧。

這種表現,在感覺統合中是觸覺問題,在天生氣質中就是反應閾偏高,實際上我對他的測評結果也確實是這樣。他對外界刺激的敏感度,確實比我低,比如我覺得刺眼的光線,他覺得還好,我覺得聲音太大了,他覺得不吵。

我對我的孩子,做不到完全的感同身受,我只能借助專業工具去理解他。

二、磨蹭的孩子通常很分心

天生氣質測評報告

我在測評中,看到這樣的孩子, 註意力分散度很高 ,我都會說「你家孩子跟磨蹭」,次次,家長都說「對。你怎麽知道的?」

磨蹭分兩種:

  1. 能力不足,做不好,速度慢,顯得磨蹭;
  2. 心力不足,東摸摸西摸摸,精力分散掉了,時間浪費掉了,是真磨蹭。

註意力分散度很高 的孩子,基本是第二種(因為在測表中看不出能力,後天能力得看發育商測評),註意力分散的能力太強了,換言之「轉移註意力」的能力太強了,他們天生就是【小貓釣魚】裏面三心二意的小貓。即使你真的做到了「在孩子認真操作的時候不去打擾他」,他們表現出來的專註力也依然不好, 分心小王子就是他

他們可以在玩的特別認真的時候,同時聽清你在旁邊說的每一句話,註意你的每一個舉動;他們可以在課堂上講小話、做小動作的時候,被老師喊起來,還等準確的回答問題。

他們的橡皮都是這樣的

分心王子的橡皮

他們擅長分心,他們不擅長「集中註意力」,他們的註意力總是被好多東西吸引,東敲一榔頭、西打一棒子,做事情一定慢, 磨蹭是標配

你問我怎麽辦?涼拌,接受他的這個特點,非必要不去催,能承受的就讓他自己承擔結果。比方晚上洗臉刷牙磨蹭,時間到了關燈,故事不講了;早上洗臉刷牙磨蹭,上學遲到被老師批評。

這麽做,會一定程度上好一些,但不能根治。為什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況且天生氣質這東西是遺傳的,不是遺傳他爸的,就是遺傳他媽媽的。反正我小時候就這樣,每餐飯都得挨我爸「筷子敲頭」,但我最長的吃飯記錄是3小時。現在我兒子正常20分鐘,慢的1個小時,比我那時候好多了。況且,我現在吃飯也挺快的。有些事情真的是「 長大了就好了 」。

任何一種特質,都有缺點,更有優點

註意力分散度很高 的孩子,分心、磨蹭,但是,資訊接受能力強,資訊接收渠道廣,學習上是有優勢的。只要基礎能力好,聽課的時候更善於抓重點,不容易陷入自己的思考,不容易出現「學習空窗」(聽不明白就一直想,等反應過來了,老師已經講了很多,漏掉了很多知識點)。 @知乎親子

任何家長,都可以影響自己的孩子,但我們不可能改造自己的孩子。 人的改變,從來是由內而外、自發而來的。

最後說一句,改變你能改變的(自己),接受不能改變的(他人,包括孩子),也許更接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