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電影史上有哪十個最不能錯過的導演?

2015-08-14知識

假如我寫一個導演列表,會是這樣的:

謹容許我跳過盧米埃爾兄弟等前驅電影人,從」使電影從一種影像紀錄技術走向一種影像創造藝術」的導演開始吧。

排名不分先後,以主要活躍年代為序。


1. 大衛·格裏菲斯,美國電影之父,代表技巧:平行剪輯,代表作:【一個國家的誕生】、【黨同伐異】。


個人意見:格裏菲斯的電影是劃時代意義的,他讓長篇的無聲電影變得豐富,三個多小時的電影,卻絲毫不顯沈悶。遙想當時所有電影的配樂都是由樂師和樂團即興演奏的,充滿了無限的可能,總感覺那個年代觀影的美妙性和藝術性要比現在的3D巨幕爆米花重金屬音響要好太多了。而從【一個國家的誕生】開始,專屬的電影配樂也開始誕生,電影也漸漸在藝術的領域裏建立地位。


2. 弗裏茨·朗,與F.W茂瑙同為德國表現主義代表,代表作:【M就是兇手】、【大都會】,其中【大都會】是最昂貴的無聲電影,也是最早的科幻電影之一。


個人意見:【大都會】真的是一部超前的作品,(越來越像人類的)機器人、被機器主導的(反)烏托邦世界、階級之間的紛爭與跨越階級的愛情,這些主題在近百年來的科幻電影裏幾乎沒有什麽重大改變,好像只是這原本氣魄不凡的宏大敘事在當代電影變得越來越小清新和兒女情長了,不得不讓人唏噓感慨。


3. 謝爾蓋·愛森史坦,蒙太奇之父,蘇聯電影先驅之一,開創多種電影理論,代表作:【戰艦波將金號】、【墨西哥萬歲】。


個人意見:蒙太奇並非愛森史坦獨創、甚至不是他首創,但卻是對此電影理論發展最重要的一人。著名的「敖德薩階梯」,現在看來平平無奇,甚至有些小兒科,但也正是它才讓電影「活」了起來,跳出了從戲劇上帶來的單一視角的限制(這是梅裏埃的缺陷之一),讓電影不同於記錄,不同於我們日常的時空。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很多電影依舊在槍戰中使用這種形式,比如抗日神劇中,一個鏡頭給到八路軍隨便拿槍一掃,下一個鏡頭就是日本兵不明不白中槍倒地,實在是不能再廉價了。


4. 路易士·布努埃爾,西班牙超現實主義電影代表,代表作:【一條安達魯狗】、【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


個人意見: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是個人最喜歡的畫家之一,他與好友路易士·布努埃爾的合作【一條安達魯狗】可謂兩個領域的最好結合,夢幻的感覺無序的場景,恕我無力表達,對於一個對超現實有濃厚興趣的人來說,實在是有種無法擺脫又無法捉住的感覺,有時我覺得超現實應該站在現實與虛無之間,像一層殼一樣包裹著我們。我自己也有參與拍攝過帶有這種風格的短片,效果僅僅達到了讓人頭暈的境界。


5.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懸疑電影大師,代表作:【蝴蝶夢】、【西北偏北】、【驚魂記】。


個人意見:對於希區柯克,最想提的是他的麥格芬,所謂「蘇格蘭高地的獅子」,看似重要的偽核心,這在後來很多的懸疑電影如昆汀·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中都有運用,個人認為它可以運用在更多其他型別的作品上,體現出一種無意義性和讓人反胃的諷刺性,當然已經有很多人這麽做了。希區柯克會在劇組內設定懸念,非常有意思,而在技巧手法上也有相當的開創,讓人不得不肅然起敬。希區柯克多次在自己的電影裏當背景,在【希區柯克劇場】裏開頭結尾總要出來「逼逼」一下,真是個可愛又厲害的胖老頭。(這個方式在後來很多劇中都有如日本的【世界奇妙物語】)


6. 史坦利·庫布瑞克,商業與藝術結合的電影巫師,代表作:【閃靈】、【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


個人意見:紀錄片、故事片、犯罪片、反戰片、科幻片、史詩片、恐怖片,庫布瑞克到底還有什麽不會的?即使從沒有拍攝過文藝片,庫布瑞克的電影卻從不缺少藝術性,不同風格影片之中連線的是對人性的把握,比較遺憾的是【2001太空漫遊】沒有推出後面的三部曲,當然如果拍了的話感覺會降低第一部的藝術性,那種深邃神秘感會減弱三分。而【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這個名字實在是不能再可愛了。


7. 黑澤明,日本電影天皇,影響力最大的亞洲導演,代表作:【羅生門】、【七武士】。

個人意見:寫到他的時候突然不知道怎麽寫了,空著。


8. 讓·呂克·戈達爾:法國新浪潮奠基人,代表作:【狂人皮埃羅】、【筋疲力盡】。


個人意見:「一部電影只需要一個女孩和一把槍」這句話我至今沒有想出更好的解釋,但戈達爾的鏡頭簡單卻充滿爆炸性,【筋疲力盡】中使用的「跳剪」手法(雖然是迫不得已)與其內在觀念相吻合,與法蘭索瓦·特呂弗(代表作:【四百擊】、【祖與占】)的合作和分裂頗有薩特和加繆的既視感,新浪潮反對的正是大投資請明星的「優質電影」,用真實的場景配上非真實的意境,體現其觀念和哲學內涵。


9. 聖三位一體,英格瑪·柏格曼,瑞典著名導演,代表作【第七封印】、【野草莓】;

費德裏科·費瑞尼,義大利著名導演,代表作:【甜蜜的生活】、【八部半】;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蘇聯電影大師,代表作:【犧牲】、【安德烈·盧布廖夫】。


個人意見:人們將這三位大師並稱,三人同為當時最優秀的藝術片導演,風格卻各有不同。柏格曼的早期電影帶著強烈的宗教氣息,後來則更註重人與人、人與自身之間的關系,風格從陰郁的灰色變為慘淡的黃色。費瑞尼自己的風格混合義式風情,女性人物總是豐乳肥臀,情節熱鬧直至癲狂,人的精神、欲望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好像在孤島上聚會跳舞狂歡,而你卻越來越遠。(沒錯就像是埃米爾·庫斯圖裏卡的【地下】最後一鏡)以顏色可以說是墨綠色為主。老塔被稱為電影詩人,宗教氣息與詩意鏡頭結合,在【安德烈·盧布廖夫】中最能體現,那是模糊的紫色;而【鄉愁】中,則更能找到關於挖開虛無的表面,找回存在的根基這種尼采式宣言,那是微弱的黃色。


10.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波蘭導演,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代表作:【十誡】、【藍白紅三部曲】。


個人意見:道德焦慮式電影的頂峰和末聲,更像小說家的導演,我將他放在 最後一個位置,是覺得他算是此類電影導演中最後一位大師,他的故事片,大多情節簡單又充滿了糾葛,對於人物的心理描寫看似隨意實則細致入微,將現代人在平淡的日常中隱藏的煩躁、迷茫、憂慮等展現出來。【藍】講的是自由的代價,【白】是平等的前提,【紅】是博愛的根源。而【十誡】中的第六誡【愛情短片】是我見過最好的愛情故事:「我愛她,但是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見到她,我會做什麽?我問自己,卻只得到了一個回答:回屋,自殺。」


這只是我個人比較喜歡且在電影史中比較有地位的導演,比較糾結的是勞勃·布列松、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維托裏奧·德·西卡、奧遜·威爾斯這幾位,最後還是沒選,而沒有選擇還在世的導演不是因為厚古薄今只是還沒有蓋棺定論,文中對於他們的理解也只是一些個人拙見,一個剛入門的影迷之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