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有哪些有意思的經濟學之「謎」?

2015-08-14知識

「消失的亞洲女性」 之謎( missing-women puzzle

(可能題主希望的「謎」是偏理論邏輯方面的?但是我還是強行來答題了~)

這個謎團是由1998年諾獎經濟學得主 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 在其1990年發表的文章

「More Than 100 Million Women Are Missing 」 提出。

文中指出:在歐洲、北美和日本,女性數量多於男性,女性與男性的代表性比例大約為1.05 : 1。但是,在中國、南亞、西亞幾乎男性都比女性多,女性與男性的比例可低至0.94 : 1,甚至還有更低。Sen以此為依據,假設在自然非幹預狀態下,估算出至少有1億亞洲女性消失了!(這裏的消失 「missing」 可以理解為 「their potential existence had been eliminated」 )

圖片來源: Wikipedia

以下一段轉譯自Sen的原文,括弧內是我加的。

「在世界範圍內,出生性別比大致是相同的,每出生100個女孩,就有105或106個男孩出生。但大量研究表明,在獲得相同的營養和照顧的條件下,女性顯著地比男性長壽。女性似乎整體上更能抵抗疾病,在各個年齡階段都表現出更高的存活率(註意前提是獲得與男性一樣的照顧)。存活率的差異還可能部份源於男性更多的死於暴力(比如:小時候淘氣,打個架,一不小心就...或者去當兵戰死沙場等等)或與吸煙有關的疾病 。」

於是乎,在歐洲和北美,盡管出生時,男比女多,但是由於男人比較容易死(男同胞們要惜命啊...),所以從 整體性別比 來看,女性多於男性。但是為什麽這在亞洲大多數地方不是這樣呢?這些亞洲女性為什麽憑空消失了呢?

--------------------------------

謎講完了,接下來,來看看學者們是如何解釋此謎團的。

1. 首先說說 Sen 自己給出的解釋(主要是經濟、文化、社會方面的因素)

▶生育前 :性別選擇性墮胎。對男性的偏好可能源於:東西文化差異、 社會習俗的差異、養兒防老的觀念等。

▶幼兒期 :女性難以獲得同男性一樣的營養和照顧(unequal nutrition and health care provided for women)

▶成年後 :成年女性在家庭中議價能力低(low bargaining power)

外因:女性掙錢的能力弱於男性;

內因:家庭的自我犧牲(greater concern for family)。

2. 都是 B肝 惹的禍(raised by Emily Oster ,目前是芝大booth商學院的副教授)

Emily Oster在其博士畢業論文「 Hepatitis B and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Women 」(後來也發表在了JPE,可以說是她的成名作)提出,Sen 的假說沒有考慮到B肝在亞洲的高感染率(謝大神指出,其實Hepatitis B就是B肝...)。感染B肝的夫婦生男孩的可能性更大(雖然當時具體作用機制還不清晰,但大量文獻都記載了此現象)。在歐美地區,B肝並不常見,但在中國以及其他的亞洲地區感染率卻非常高。根據Oster的研究,她認為大約45%的「missing women」是由B肝引起的,在中國這個比例更是達到75%。

Oster的觀點一出,立刻引起軒然大波,難道亞洲女性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生理原因,而並非經濟、文化、社會方面的因素?

3. 對於Oster觀點的推翻

Das Gupta(2005)發現第一胎孩子的性別將影響後幾胎孩子的性別,第一胎是男孩的家庭中,後幾胎孩子的性別比差不多是自然比例,但第一胎是女孩的家庭中,後幾胎中生男孩的比例顯著提高。同時,他還指出性別比與家庭平均收入有關。這也潛在印證了Sen的假說。

Avraham Ebenstein (2007)發現第一胎孩子的性別比更接近自然比例,第二胎以及之後幾胎的孩子性別比會更偏離自然比例。而B肝是應該是對所有胎的孩子都起到相同的作用。這就說明除了病毒的因素,還有其他人為的因素影響著性別比。

Lin和Luoh(2008)利用台灣的數據分析得出,感染Hepatitis B病毒對於性別的影響其實非常小。

隨後,Oster聯合其他幾位經濟學家(2010)一起發表了 "Hepatitis B Does Not Explain Male-Biased Sex Ratios in China" ,推翻了自己曾經提出的假說。

4. 對Sen觀點的進一步驗證

Jayanchadran et al.(2009)發現在印度,女嬰獲得母乳餵養的時間遠遠短於男嬰,這導致女嬰的死亡率上升(

Because breastfeeding protects against water- and food-borne disease)。潛在的原因是:生女兒的母親為了盡快懷孕生兒子,就縮短了母乳餵養女嬰的時間。

Hu et al.(2010)發現,性別選擇性墮胎確實加劇了印度的男女比例失衡,但卻減輕了印度女孩患營養不良的機率。Lin et al.(2013)也驗證了在台灣地區,墮胎使得男孩出生率提高,但與此同時降低了女嬰的死亡率。由此看來,性別選擇性墮胎雖然加劇性別失衡,但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孩的福利,畢竟極度偏好男孩的家庭會提前墮胎,避免生了女兒又放在一旁冷落。

以上幾篇文獻基本驗證了Sen生育前和幼兒期的觀點(忘了的話請返回看第1點)。對Sen成年後觀點的驗證,就不得不說華裔女經學家Nancy Qian於2008年在QJE上發表的這篇Paper,很多知友也曾在其他問題中提到過了這篇(目前已有中譯版,可在知網搜尋「錢楠筠:遺失的女人與茶葉價格——與特定性別有關的收入對性別失衡的影響」)。

為了驗證 女性收入增長 性別比 的影響,Qian獨具匠心地利用「後毛澤東時代的茶葉價格」來估計女性薪資收入如何影響女嬰出生率。其具體思路是:後毛澤東時代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經濟作物的市場價格大大提升,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茶葉與水果。而由於身高、身體素質和技術傳承等諸多原因,女性適合收割茶葉,男性適合收割水果。這樣,伴隨著經濟作物價格的提升,適宜種植茶葉的地區,女性的經濟地位得以提升;而適宜種植水果的地區,男性的經濟地位得以提升。上述兩性相對收入的變化,完全是受到外生的國家政策所影響,並非受文化、宗教等不可觀測的因素所影響,也並非是男性與女性自己選擇的結果。

基於這一巧妙的自然實驗設計,Qian進一步利用DID,進行了嚴格的因果推斷。結果表明,在經濟改革後,一個家庭每多種一畝茶葉(也即女性收入上升),新生嬰兒為男性的比例降低1.2個百分點;而每多種一畝水果(也即男性收入上升),新生嬰兒為男性的比例提升0.5個百分點。類似地,Qian還發現,在這段時期內,家庭種植茶葉(即女性收入上升)對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有正面影響,而家庭種植水果則有負面影響。

另外,Qian還強調了,單純的收入增長對性別比沒有影響。形成對比的是,在男性收入不變的前提下,女性收入增長提高了女孩的存活率;在女性收入不變的前提下,男性收入增長則降低了女孩的存活率。而且,母親的收入增加能夠提高所有孩子的受教育水平,而父親收入的增加則降低了女孩的受教育水平,但對男孩卻沒有影響。

歡迎大家小夥伴一起討論啊!也歡迎大家來公眾號" 黎歌筆記"(lige_notes) 找我玩兒~

收藏的時候別忘了點贊哦!:)

--------------(完)------------------

最後的最後,不得不感慨,好經濟學家不僅能提出好觀點,更能提出好問題。 Missing Women Puzzle 不知「捧紅」了都少學術新星~

參考文獻:

  1. Sen, Amartya (20 December 1990). "More Than 100 Million Women Are Missing".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37 (20).
  2. Sen, Amartya (1987). "Gender and cooperative conflicts.". Helsinki: 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
  3. Oster, Emily (2005). "Hepatitis B and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Women" (PDF).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3 (6): 1163–1216. doi:10.1086/498588. Retrieved2007-08-01.
  4. Das Gupta,Monica(2005) . "Explaining Asia's "Missing Women": A New Look at the Data"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 31, No. 3 (Sep., 2005), pp. 529-535
  5. Ebenstein, Avraham Y. (February 2007)."Fertility Choices and Sex Selection in Asia: Analysis and Policy" (PDF). Retrieved19 May 2009
  6. Lin, Ming-Jen; Luoh, Ming-Ching (2008). "Can Hepatitis B Mothers Account for the Number of Missing Women? Evidence from Three Million Newborns in Taiwa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8 (5): 2259–73
  7. Oster, Emily; Chen, Gang; Yu, Xinsen; Lin, Wenyao (2010). "Hepatitis B Does Not Explain Male-Biased Sex Ratios in China" (PDF). Economics Letters,Volume 107, Issue 2, May 2010, Pages 142–144
  8. Jayanchadran, Seema and Kuziemko, Ilyana (2009) 「Why do mothers breastfeed boys more than girl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ld Health in India」. NBER Working Paper No. 15401.
  9. Hu, Luojia and Schlepper, Analia (2010) 「Does Sex-Selective Abortion Improve Girls’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India」 Tel Aviv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10. Lin, Ming-Jen .Liu, Jin-Tan and Nancy Qian(2013),More women missing, fewer girls dying: the impact of abortion on sex ratios at birth and excess female mortality in Taiwa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rach.
  11. Qian, N. (2008). Missing women and the price of tea in China: The effect of sex-specific earnings on sex imbalanc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3(3), 1251–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