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科學家給近萬種食物打分,這兩種最「健康」

2024-12-27心靈
既要葷素搭配、營養均衡,還得色香味俱全、少油少鹽少糖,健康的一餐往往從食物的選擇開始就讓人發愁。
不過,美國塔夫茨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期開發的「食物指南針2.0」系統,可能會為不少人解決難題。他們把近萬種食物分出了「優差生」,按照食物的分值進行選擇,日常飲食或許能拿個健康高分。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告訴你到底怎麽做才算健康飲食。
受訪專家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老年與臨床營養室主任 張 堅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 陳 偉
本文作者 | 生命時報記者 王思予
本文編輯 | 王冰潔
食物有3個推薦等級
早在2021年,就有研究制定了「食物指南針1.0」系統,此次新研究基於最新飲食健康證據,將其升級為「食物指南針2.0」。
研究者把9273種食品和飲料分為十二大類,分別是飲料,水果,谷物,蔬菜,豆類和堅果,肉蛋類,海鮮,奶制品,脂肪和油,醬汁和調味品,鹹味零食和甜品,以及混合菜肴,從營養配比、食物成分、添加劑、加工程度、特定脂肪、纖維、蛋白質以及植物化學物質等多維度進行打分,以全面反映食物的健康內容,最終得分從1~100分不等,分數越高代表越健康,得分低的食物通常含有大量添加糖或其他添加劑。
透過具體得分,研究人員劃分了不同食物的推薦程度:
1. 得分最高的4類食物分別是豆類和堅果(84.9分)、海鮮(82.2分)、蔬菜(78.7分)和水果(73.7分),均超過70分,鼓勵多吃;
2. 大多數肉類、家禽、蛋類和奶制品、米飯和面食的得分在31~69,建議適量攝入;
3. 含糖飲料、鮮奶油及動物脂肪、鹹味零食和甜品的表現最差,得分均小於30,腌肉僅得到6.4分,建議少吃。
接著,研究人員將單個食物納入飲食,對約4.7萬名美國成年人的日常飲食進行打分後發現,整體得分每升高10.8分,可帶來一系列健康益處。
比如體重指數降低0.56,收縮壓降低0.55公釐汞柱,舒張壓降低0.46公釐汞柱,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降低1.49毫克/分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升高1.61毫克/分升,空腹血糖降低0.36毫克/分升。
此外,代謝症候群、肺病、心血管疾病、癌癥的患病率分別降低了14%、10%、8%和7%。
食物沒有絕對好壞
食物評分在衡量單個食物的營養時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但不能簡單地用上述得分作為選擇食物、評判飲食整體品質的依據。而且,食物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分高並非多多益善
得分最高的4類食物中,豆類中的大豆、海鮮富含優質蛋白,尤其是深海魚,富含歐米伽3不飽和脂肪酸;堅果富含維生素E等維生素、礦物質;蔬果中的膳食纖維以及抗氧化成分更是機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物質。
這些食物雖然得分高,但也不是越多越好:
一些消化功能偏弱的人過量食用大豆可能會引起腹脹,每天食用25克大豆或相當量的制品即可。
堅果脂肪含量高,吃太多易造成能量過剩,一天一小把就夠了。 蔬果的飽腹感較高,一旦吃過量可能會影響其他食物的攝入,導致能量、蛋白質攝入不足。 同類食物差異大
即使在同一類別中,不同食物的得分也有較大差別。
以蔬菜為例,菠菜、生菜等綠葉菜是「滿分」食物,遠高於馬鈴薯、胡蘿蔔等澱粉類蔬菜;漿果類、柑橘類比一般水果的得分高。這是因為,綠葉菜、漿果等均富含維生素、膳食纖維,以及多酚等抗氧化成分,若換成同等重量的澱粉類蔬菜、一般水果,熱量較高且營養成分相對單一。
此外,雖然谷物類的整體得分低,但不少全谷物的得分在70以上,比如蕓豆搭配糙米得分高達85。
飲食全面更重要
研究中,米飯和面食的單獨得分較低,但與蔬菜搭配時,得分會變高。這是因為,米面在加工過程中流失了不少營養,且機體對碳水化合物的需求有限,攝入過多會造成脂肪堆積,但其提供的B族維生素等微量營養素,無法被其他食物替代,加上蔬菜中的多重營養,整體得分便可升高。
低分未必是「差生」
肉奶蛋等高營養食物的得分較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研究納入的多是蛋奶攝入量大、肥胖人群較多的歐美人,而肉奶蛋含有較多飽和脂肪、膽固醇,易加重他們的肥胖、腎臟負擔。對國人來說,生活中大可不必追求特定食物,只要把營養「吃夠」就可以了。
飲食應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每日攝入200~300克谷類、120~200克動物性食物、300~500克奶及奶制品,再根據自身需求酌情增減。不過,加工肉類、含糖飲料、鮮奶油、甜品等「次等生」,長期食用易引發多種健康問題,還是要少吃甚至不吃。
好食物也怕油鹽糖
即使是健康食物,烹飪方式不對,營養價值也會打折扣。比如,水煮蛋、無油煎蛋的得分高於煎蛋卷等雞蛋制品,橙子高於柳橙汁,紅肉高於腌肉等。
油炸油煎、高鹽高糖、榨汁、腌制的烹飪方式雖能帶來更好的口感,但會流失食物本身的營養,還可能附加很多熱量,給身體帶來負面影響,整體營養價值大大降低。
健康食物也「挑人」
即使是同一種健康食物,由於不同人群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同、腸道菌群也不一,反映出的效果不同。比起食物評分,更重要的是在做到合理膳食、營養搭配的基礎上,尋找適合自己的食物。
1
肉類不能互相替
如果從低脂、高蛋白的角度來看,海鮮等白肉的營養優於紅肉,但高尿酸血癥、痛風人群要少吃海鮮。
缺鐵性貧血患者或存在貧血風險的人群,白肉的血紅蛋白鐵含量或菠菜等綠葉菜的「補血」效果遠不及紅肉,仍需將紅肉、動物內臟等視為最佳「鐵」來源,比如瘦豬肉、牛裏脊肉、動物肝臟、鴨血。
合並肥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不適合吃過多紅肉,補鐵應在醫生指導下透過其他途徑補充。
2
粗糧不是「萬金油」
粗糧含有較多膳食纖維,糖尿病患者可用其替代部份精米白面,延緩升糖速度,降低血糖波動,但即使是健康的膳食纖維,攝入過量也會增加消化道負擔,影響其他營養的吸收。
因此,粗糧占到全天主食總量的1/3即可,尤其是合並消化不良的老年人,以免引發或加重營養不良。
3
蛋白也要看體質
奶制品富含乳清蛋白、酪蛋白,均含有人體必需胺基酸,有助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修復,但乳糖不耐受人群「無福消受」,反而會造成腹瀉,可以用無糖酸奶代替。
此外,腎功能存在異常的人,需要控制肉奶蛋等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攝入量,以免增加腎臟負擔。
4
烹飪轉換食物性質
雖然有些食物「不太適合」自己,但可透過烹飪使其成為「合適」的食物,比如:
全谷物、豆類不易消化,腸胃弱的人可用壓力鍋或破壁機將其「壓軟打散」,降低消化負擔; 冬季吃生冷水果易腹瀉的人,可以蒸著吃或煮著吃,更易消化和吸收; 高齡老年人或咀嚼能力差的人可將蔬菜、肉類切細絲、切丁或做成餡料,適當延長蒸煮的時間,使其更軟爛。▲
來源:生命時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