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北方朔風】
根據最新釋出的【2023年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了78.6歲,相較於2019年的77.3歲,五年進步了1.3歲,繼續保持著進步的趨勢。
要解釋一下的是,預期壽命不是簡單按照去世的人進行平均計算,而是根據每一個年齡層的死亡率進行計算,預測新出生人口的預期壽命,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用來描繪壽命的指標,可以較好反映一個國家地區的醫療衛生與社會發展狀況。
根據美國全國健康狀況統計中心的數據,2022年美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7.5歲,2021年這一數位只有76.4歲。而在疫情前的2019年,這一數值為78.8歲。
國家衛生健康委8月29日釋出【2023年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新華社
很多人會說,那我們的人均預期壽命豈不是已經超過美國了?
實際上,關於世界各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各個統計機構的數據存在一些差異,中國在這個排行榜裏究竟排到多少位,根據不同的統計標準有一些出入。不過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了已開發國家水平,距離美國已經不遠了。
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一直保持著進步趨勢,這在當下是極為不易的。當然,每當有這種新聞時,總會有人質疑,說這樣的統計數據能說明的很有限。這種質疑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一個統計數據能說明的東西總歸是有限的。那麽我們不妨來談一談,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的進步,究竟能說明什麽。
首先要說的是,平均預期壽命這個指標,和其他平均指標有個不太一樣的地方,就算是再怎麽有錢有勢、醫療條件優渥的人,壽命依然是受到生物學基礎限制的,超級長壽者往往和基因與環境關系更大,所以相較於其他社會指標,平均預期壽命可以說是最不會「被平均」的一個指標。這意味著,這個指標比起其他平均指標,更能表現社會分配的平均性。
如果縱觀全球各國的預期壽命曲線,我們會發現,各國的預期壽命都有過一段快速增長的時期。在已開發國家,這個時間往往是工業化實作之後,而中國和大多數開發中國家一樣,則是普遍發生在二戰之後。這其實倒也很好理解,畢竟在農業時代,人類預期壽命過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量兒童早夭,一旦能改善這方面的數據,那麽無論以哪個壽命指標,都會看到快速增長的曲線。
只不過,如果把壽命的進步單純說是工業化的成果,那就有失偏頗了。雖然無論是醫學條件還是社會條件的進步,都需要工業化作為基礎。但是如果回顧歐洲工業化早期的歷史,我們不難看到,當時普通人的生活與醫療條件可以說是糟糕透頂。1820年前後,西歐地區———從長壽的瑞典人到短壽的西班牙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6歲。只有在基本的福利制度建立之後,這方面才有所改善。
而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的工業化之路相較於當年的已開發國家,可以說是充滿了挑戰。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提高的卻很快,很大程度在於,中國以當時有限的工業基礎,盡可能實作了基本藥物的國產化,同時把有限的醫療資源盡可能地向基層分配,建立了像是赤腳醫生這樣的制度,開展了愛國衛生運動。
以今天的視角來看,赤腳醫生能提供的醫療服務十分有限,愛國衛生運動的衛生知識也非常基礎。但是在當時,卻是給廣大農村解決了有無的問題,要知道就是這麽簡單解決有無的問題,就可以拯救大量可能早夭的兒童;而看起來簡陋的愛國衛生運動,則消滅了影響很多地區數百年的地方病。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無疑是讓大多數人盡可能得到醫療服務的最好辦法了。這些簡單的醫療服務,可以說是返璞歸真,回歸了醫學的本意。
20世紀60年代的赤腳醫生東方IC
預期壽命的提高,是很多項醫療技術共同作用的結果,大多數情況下,沒有說單獨哪個技術特別重要的,不過有一個例外,就是預防接種技術。從50年代起,中國逐漸實作了多種疫苗的國產化,並且開始了全民預防接種的過程,無數基層工作人員深入鄉村,為人民群眾進行接種。在60年代,靠著這樣的努力,我們消滅了多種烈性傳染病。而且這樣的努力一直在持續,直到2000年以後,中國建成了全國覆蓋、全年齡覆蓋率的計劃免疫體系。這五十多年的努力,在人類醫學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奇跡。
當然,前人的成功雖然偉大,但我們總會遇到新的問題。就像任何一個行業一樣,醫療技術的投入存在邊界效應。初期一點投入就能得到報酬,但是後面投入很多才只有一點報酬。新世紀以來,中國的醫療系統面臨全新的挑戰:
雖然中國的預期壽命依然在提高,但是在老齡化的大前提之下,面對以心腦血管疾病、腫瘤、慢性疾病為主的新局面,醫療系統存在大量的盲點;雖然醫藥系統能大量生產基本藥物與耗材,但是新藥研發能力有限,距離國際先進水平距離巨大;農村雖然有基本醫療,但是談不上穩定的保障。想要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這些問題,哪個也繞不開。
好在,在官方引導與醫療工作者的努力之下,這些問題逐步得到了解決。中國的醫護人員經過多年的努力,對心腦血管疾病腫瘤還有慢性疾病,積累了充分的經驗,而各個醫學學科,也建立了整套的人才梯隊與培養機制;醫藥工業,透過參與國際藥企的生產,再到仿制,再到研究外包,逐漸形成了藥品與醫療裝置的研發與創新能力;而對於農村的醫療覆蓋,新農合制度的覆蓋廣度與深度都明顯提高,實作了幾乎全面的保障。
不過同樣,這些進步絕非是單純的醫療,而是中國社會進步的綜合體現。
醫療人才梯隊的建設,中國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之所以能實作進步,很大程度來自於高等教育的普惠。在中國學醫學是最便宜的幾門專業之一,這一點在西方國家是無法想象的。許多來自於普通乃至貧寒家庭的年輕人,得到了難得的機會,這也給中國快速培養醫學人才帶來了動力。而同時,與醫學相關的其他學科,在中國廉價的高等教育基礎之下,也不會缺乏人才。
至於藥物與醫療器械的國產化,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和中國各行各業的產業升級路線十分相似。從為國際企業進行基本代工開始,靠著中國普惠教育積累的人才資源,逐漸上升到供應鏈更高級的部份,積累人才與經驗,實作自主研發。
當然,藥物研發和其他行業有一點小小的不一樣,醫藥行業之中專門有一環叫做研發外包,中國大量的生命科學人才支撐了大量這類企業,最終在有了這些的基礎之上,中國的藥物研發也從仿制一步一步走向了自研。
至於那些先進醫療器械的研發,也離不開中國先進制造業的進步,離不開與大學和研究所的合作。如果觀察一下新聞就不難發現,大量精密元件的突破,是中國產學研結合進步的又一個標誌。
鄉村醫保的覆蓋,更離不開中國對於農村保障的進步,如果農村連基本的設施都沒有,談何醫保的覆蓋?如果農村的收入保障不穩定,談醫保也顯得十分空洞。從為農村提供基礎設施的村村通工程,再到把人口遷出危險山區,還有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的家電下鄉,都為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供了保障。而最值得一提的,無疑是十年如一日的脫貧攻堅工程,使大量老少邊窮地區的人民群眾收入提高了,有了足以穩定生活的經濟來源,而很多之前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社會服務,也真正走進了農村。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之下,針對鄉村的醫保體系才算是真的覆蓋了。
當然,預期壽命的提高,還有很多不那麽醫學的部份。比如說空氣品質問題,空氣汙染會帶來很多呼吸道疾病,在十多年前,北方冬季的霧霾無疑是個巨大的問題,而在「綠色中國」號召的努力之下,如今的空氣汙染已經減少了很多。食品安全也是如此,過去十幾年,食品添加物濫用的問題,得到了明顯的遏制;而在九十年代,中國鄉村自殺率奇高,後來下降的原理也是醫學之外的,社會管理覆蓋到了鄉村,同時淘汰了大多數高毒農藥,使得家庭矛盾轉化成喝農藥自殺的機率大振幅降低。
空氣汙染、食品安全都關系到人均壽命東方IC
正像是任何一個覆蓋全社會的體系一樣,醫療體系的問題遠不是醫療本身,而是整個社會的。雖然還有很多具體執行上的問題,但是在大方向上,毫無疑問是考慮了絕大多數人利益的。
平心而論,只論醫學技術的先行程度和投入規模,美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而且在短時間之內其他國家是追不上的。但是美國的預期壽命在已開發國家裏並不出眾,而諸如新生兒死亡率這些指標,更是只有開發中國家的水平,至於藥物濫用,則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美國普通人的醫療成本,更是到了難以理解的程度。美國的醫學技術實在是有太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但是醫療系統的其他方面,實在是不值得學習,只不過有人偏偏讓我們學習這一套,實在是有點奇怪,這一套對大多數普通人絕不是什麽好事情。
美國的這套醫療系統,有點像是美國這個國家本身,技術先進,資本雄厚,但是對底層的照顧著實是一般。就像是加利福尼亞部份城市人均GDP已經超過了二十萬美元,但是依然有大量流浪漢一樣,非常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社會分配與保障也是搞得莫名其妙,美國那些醫療之外降低預期壽命的因素,比如說毒品、犯罪等等,就是社會分配搞出問題的表現。人類的生命權利本就是最基本的權利之一,把醫療搞成奢侈品絕不是正確的事情。
中國的醫療保障,如今發展到了全新階段,也面臨著全新的問題:高度老齡化的情況下,如何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如何做好慢病預防,如何進一步提高藥物的創新性,如何滿足未來個人化醫療的需求?都是一些字數不多,但是極度復雜的問題,不做好這些,預期壽命是很難繼續提高的。
在這個過程之中,既要學習國際經驗,也要創造自己的經驗,無論哪一步,都談不上好走,既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也是我們接下來的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