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心靈的滿足。人類自古以來就對追求幸福的途徑有著濃厚的興趣。
研究幸福本身,及研究何種人生態度會帶來幸福等等的學問,被稱為「幸福學」( eudaemonics )。將幸福視為道德上的最高追求,並以能否帶來幸福作為判斷行為臧否之標準的思想,則被稱為「幸福主義」。古典幸福主義的代表是亞里斯多德,而功利主義則是近代哲學中追求幸福的典型。
統計、精神醫學的調查和研究
1980年代以來,關於幸福感的心理學和精神醫學研究越來越受歡迎。
據邁斯等人1996年對世界各地110萬人的數據進行研究,2成的人回答「非常幸福」,約有7成的人回答「相當幸福」或「不止於此」。
在富裕程度較高的已開發國家,個人經濟財富與幸福之間沒有聯系。 從統計學上講, 婚姻狀況(未婚/已婚/離婚的差異)和信仰(註:這裏所說的「信仰」主要是指宗教信仰)對幸福感有很大影響。在以世界14個國家的16萬人為物件的國際研究中,信仰強烈、經常參加禮拜和儀式的人回答幸福的比例比較高。
各種統計數據顯示,決定幸福感的基線不是環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