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外匯管理局出台了不少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的政策。為消除銀行推行便利化措施時的顧慮,推動銀行外匯業務流程再造,2023年12月,國家外匯局推出【銀行外匯展業管理辦法(試行)】。
2024年12月27日,國家外匯局再出台3項配套法規檔,並指導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釋出3項行業指引規範。至此,形成「1+6」的銀行外匯展業改革制度體系。為此,新華社記者專訪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李斌,解讀這套改革制度體系。
03:03
——推動銀行外匯展業流程再造效果如何?
管得住才能放得開。李斌說,改革統籌金融開放與安全,國家外匯局著力營造「越誠信越便利」的用匯環境,同時壓實銀行跨境資金風險「第一道防線」責任。2023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啟動銀行外匯展業改革,得到了銀行、企業積極反饋和歡迎。
李斌介紹,截至2024年11月底,參與展業改革的銀行已從起步時的4家增加到10家,其中既有大型商業銀行,也有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業務範圍已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這些銀行已納入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在內的優質客戶超1.5萬戶。銀行對這些企業的外匯業務無需「單單審」「逐筆核」,企業業務辦理時間平均縮短50%到75%。
「銀行反映資料稽核和留存壓力大幅減輕,還可結合客戶風險等級來創新、客製各類便利化服務產品,從而可以更精準適配客戶需求,進一步提升銀行服務客戶、黏住客戶的能力。」李斌說。
——「1+6」展業改革制度體系亮點何在?
銀行外匯展業改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
2023年底出台的【銀行外匯展業管理辦法(試行)】是改革的基礎性、框架性制度。「在這個辦法的基礎上,還需圍繞客戶辨識、分類、監測等重點環節形成指引,細化、深化對銀行操作環節的指導,這也是市場的訴求。」李斌認為,出台系列配套制度,目的就是推動銀行規範、高效實施展業改革。
在認真總結試點經驗、廣泛征求銀行意見的基礎上,國家外匯局此次出台3項配套法規檔,並指導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釋出3項行業指引規範,與此前試行的展業管理辦法共同形成「1+6」展業改革制度體系,全流程指導和推動銀行外匯展業改革工作。而此次釋出的6項配套制度就是針對改革重點環節出台標準化、可操作的業務指引,細化明確改革要求,減少銀行試錯成本,確保改革提質擴面取得實效。
「在改革思路上註重統籌防風險與促便利。」李斌說,這套政策體系平衡銀行展業成本與政策整體收益,不放松風險底線,也不搞風險過度化,不要求銀行不計成本進行客戶盡調和風險監測。對客戶盡職調查要素,結合各家銀行實踐按「最小必要」原則進行梳理,確保大部份資訊可透過行內復用獲取,減輕銀行客戶盡調壓力。
通俗地說,這套展業改革制度體系旨在為銀行「減壓」、為企業「減負」、為監管「提質」,推動銀行高效落實便利化政策,大幅降低企業「腳底成本」,透過「技術防範」與「人工篩查」相結合,實作異常交易早辨識、早預警、早處置。
——「盡職免責」為何倍受關註?
銀行身處外匯業務辦理一線,其政策執行成效決定改革紅利能否真正惠及市場經營主體。
李斌提到,有銀行反映,由於對真實性稽核責任邊界把握不清,對客戶采取便利化措施時會有顧慮,擔心出現問題被追責,導致有的業務「不敢辦」或「加碼辦」。
針對這一現象,此前試行的展業管理辦法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確銀行外匯業務「盡職免責」原則。國家外匯局先後在廣東、深圳、上海組織相關工作機制試執行,取得較好成效,各方面對出台有關盡職免責的具體規定有很高期盼。
李斌說,此次釋出的【銀行外匯業務盡職免責規定(試行)】,對銀行外匯展業的盡職免責進行細化,明確盡職標準,規範銀行免責情形;創設申述評議機制,提高執法透明度,推動銀行更好履職,「【銀行外匯業務盡職免責規定(試行)】以盡職為標準實施免責,促進銀行在履職基礎上改善服務、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李斌說,下一步,國家外匯局將加力推動銀行外匯展業改革在全國範圍內落實落地,重點做好政策宣傳解讀、有序組織擴圍、強化風險監測三方面工作,促進外匯便利化政策惠及更多經營主體,提升外匯服務實體經濟質效。(記者劉開雄、盧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