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開始的時候還可以很自由地增加功能,到後面的時候我就要掐著CPU過日子了。」smart軟體科技有限公司CEO付宏煒近期在一場技術溝通會上表示。
汽車產業的變革從上半場的電動化,進入下半場的智慧化。人工智慧上車之後,座艙以及駕駛體驗躍升,底層離不開大算力芯片的加持。
蔚來、smart等車企對輝達、高通或者AMD的新一代芯片翹首以盼,就像之前的中國手機廠商追逐驍龍芯片的先發。不過,現在自研芯片也成為一些車企的備選方案。
追逐大算力
「這個CPU是目前行業、現有所有車載最牛的,差不多是兩個8295(算力)。」付宏煒在技術交流會上表示。他所說的這顆芯片是指V2000芯片。smart在其最新的一款SUV精靈5號上搭載了這顆芯片。
V2000是一顆智慧座艙控制芯片,開發商是AMD,目前除了上車smart,也同樣被特斯拉部署在其車型上;8295芯片的開發商是高通,它的使用者包括了奔馳以及極氪等車企的部份車型。
新能源汽車的車主們喜歡的「冰箱、彩電、大沙發」,確實提升了不少人的駕乘體驗。軟體定義汽車,滲透到汽車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透過OTA(遠端升級),燃油時代出廠後就一成不變的汽車,在電動時代變成了可延伸功能,自學習且不斷革新的產品。
汽車內的多個顯示器幕、可電動調節坐姿的座椅等功能,都需要芯片的支持。車企就不得不追逐大算力芯片,為後來的軟體更新留出冗余。smart在開發其精靈1號車型的時候,就一直在上面疊加功能,目前至少已經做了九次OTA了。
「這個過程中,很多的客戶說下次能不能給我搞一個網易雲音樂,不停地會有這樣的一些聲音出來。」付宏煒表示。車企在汽車螢幕上堆積了越來越多的應用程式,也許是音樂,也許是能播放高畫質電影的愛奇藝。隨著這些功能疊加,慢慢地CPU開始吃緊了。「我一開始的時候還可以很自由地增加功能,到後面的時候我就要掐著CPU的算力過日子了。所以一個大算力的CPU是很重要的,我們後續可以擴充套件很多很多的新功能。」
汽車智慧化,有兩條主幹線。其一是座艙智慧化,它意味著車內更多元的娛樂方式,可能也意味著更絲滑地以自然語言控制座艙體驗;其二是駕駛自動化,它比座艙智慧更具有顛覆性意義,當然也更難以實作。
在汽車座艙領域,高通、AMD是主要的競爭對手。目前高通占據更大市場份額,AMD緊隨其後,此後則是瑞薩、英特爾等企業;在智駕芯片領域,特斯拉、輝達以及地平線、Mobileye等是市場的主要玩家。除了特斯拉芯片自用之外,其他幾家芯片企業都面向汽車市場。
燃油車時代的車企們用三年甚至更長時間開發一款車型,而電動汽車開發周期縮短到兩年甚至是十八個月。整車企業的開發節奏,發生劇烈變化,也逼迫車企和芯片企業追求更大算力芯片。
「在汽車行業,叠代節奏一直是值得關註的話題。如何設計出能在車輛生命周期內長期適用的產品,還是設計跟隨消費者叠代節奏的產品?」高通技術公司汽車、行業解決方案和雲事業群總經理Nakul Duggal在2024驍龍峰會期間對媒體表示,在設計汽車芯片時始終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為未來的效能提升預留充足的空間,「在我們的眾多客戶中,有一些需要更快地升級更新周期,希望擁有更多不同的產品選項。」
一統智駕和座艙的可能
軟體定義汽車時代,正在向AI定義汽車時代過渡。
「隨著生成式AI的大規模進展,接下來AI定義汽車一定會是一個很大的趨勢。」輝達全球副總裁吳新宙今年年初表示。「生成式AI會把自動駕駛的天花板進一步提升。」
在吳新宙看來,自動駕駛是遵循了三段式的發展:第一代的自動駕駛系統是完全基於規則,有著大量工程師特征;第二代開始,已經開始用大量的AI取代原有的人工工程特征,現在不管是預測還是規劃都在用模型去做。第三代是變成端到端大模型的方式。
芯片企業都希望統一智駕和智慧座艙。
輝達在自動駕駛領域有更高的市場認可度,它現在向座艙控制領域延展;高通在智慧座艙領域占有更大份額,現在它希望進一步拿下智駕領域。輝達和高通等企業,都希望自己是這條道路上最終的勝利者。
輝達現在的Orin芯片是車企智駕的主要選擇之一。比如,蔚來ET7搭載了4顆Orin,smart的精靈5號搭載了2顆Orin,付宏煒稱據此「實作了端到端的無圖自駕方案。」
輝達對其新一代智駕芯片Thor寄予厚望。「我們希望未來的車端AI計算平台既可以支持智慧駕駛,也可以支持車端智慧,包括座艙的一些配置。」吳新宙表示,蔚來、小鵬和理想、比亞迪等已經確定了下一代自動駕駛平台會透過DRIVE Thor開發。
2024年10月,高通在驍龍峰會上釋出了驍龍座艙至尊版平台和Snapdragon Ride至尊版平台,CPU速度提升3倍,AI效能提升高達12倍,GPU效能提升3倍。汽車制造商可以在全新平台的同一SoC上無縫執行數位座艙和智慧駕駛功能。理想汽車和梅賽德斯-奔馳宣布將在其未來的量產車型中采用。
車企同樣想要一顆中央處理器,一統智駕和座艙。
電動汽車上載入的大大小小芯片越來越多,其中最貴的就是智駕芯片和座艙控制芯片。汽車制造商意識到,要想擁有成本優勢,就必須具備在同一平台執行一些基本的ADAS功能和資訊娛樂功能的靈活性。以smart的精靈5號為例,它的座艙芯片采用AMD,而智慧駕駛則依賴輝達。假如一家芯片企業能夠提供整套解決方案,車企將能減少很多協商和部署成本。
智慧汽車對算力的需求,更多是在汽車之外的雲端。大模型的訓練需要為數眾多的高效能芯片,而這些訓練發生在雲端運算平台上。
「我們預計未來三年模型的規模將增長13倍,數據儲存規模將增長17倍。從早期的工作繼續往後看,基於Transformer需要的是3000個伺服器節點,相當於24000個GPU,再往上用到GPT4作為基礎(模型)的話需要上萬的伺服器節點。」吳新宙說。
消費者對於智慧駕駛和智慧座艙的需求是單向演進的。汽車越來越智慧化,一旦人們習慣了語音與汽車的自然互動,就不會再回到按鍵和觸屏的模式;一旦習慣了自適應巡航控制技術(ACC),車主跑高速的時候就不會再回到從前模式。
這種確定不移的技術演進,驅動車企和芯片企業孜孜不倦地追求大算力芯片。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