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瞭望·瞭望訪談|為中非交流合作貢獻學界力量——專訪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

2024-09-03心靈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
2016年以來,210位非洲國家學員在北京大學以新結構經濟學視角,深入了解中國和東亞國家及地區近半個世紀的經濟發展經驗,突破以傳統西方國家發展歷程為藍本的發展經濟學思路,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國際智庫團隊從「一國有什麽」出發,助力非洲國家甄別出具備比較優勢、能做好的產業,並提出改善營商環境的政策建議,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諸多國家認可,是中國學界助力非洲發展的有益探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機制,中非合作面臨新機遇。在發展理念方面,中非積極開展治國理政經驗交流,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經驗為非洲國家推動現代化行程提供了新的選擇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熊琳 郝薇薇 謝晗
從就讀北京大學到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高級副行長,再到重返北大為人類發展與繁榮開展理論研究、進行實踐探索,林毅夫正帶領其團隊的學者們為中非合作交流、非洲國家及全球南方國家發展振興,積極貢獻中國學者的智慧與力量。
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召開前夕,【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他表示,新結構經濟學是基於中國及其他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總結出的適合開發中國家發展與繁榮的經濟學理論,希望透過中非政學互動、智庫交流等方式,從人才培養、產業政策咨詢等方面助力非洲國家發展。
2024年3月,在坦尚尼亞沙蘭港舉行的中非智庫論壇第十三屆會議上,中國和非洲學者發表了【中非智庫關於深化全球發展合作的共識】(「中非沙蘭港共識」),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為每個人追求美好生活創造良好制度環境;強調要加強文明對話而非文明沖突,尊重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基礎國情,支持各國走符合自身發展要求、具備各自文明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林毅夫說:「我們希望,中非學界能夠進一步加強交流互動,為中非合作交流、全球南方國家繁榮發展貢獻積極力量,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宏偉目標的實作打下堅強的互信和智力基礎。」
新結構經濟學在非洲
【瞭望】: 新結構經濟學創立的背景是怎樣的?近年來,你和北大師生基於新結構經濟學理論,在對非學術研討、智庫交流等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
林毅夫: 2012年,我從世界銀行卸任回國後,開始全心致力於新結構經濟學研究。新結構經濟學采用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來研究現代經濟增長的本質及其決定因素,其切入點是各國在每個時點給定、隨著經濟發展可以改變的土地、勞動、資本等要素稟賦及其結構。根據新結構經濟學理論,一國實作快速發展、消除貧困的最好方法,是在市場經濟中遵循該國的要素稟賦及其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選擇技術、發展產業、降低生產成本,並在有為政府的作用下改善軟硬基礎設施,降低交易費用,提高各種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貧窮並非宿命,思路決定出路。中國等開發中國家或地區的發展經驗使我明白,一個國家在找到正確路徑和方法並踐行之後,能夠踏上快速發展轉型之路,甚至在一兩代人的時間內擺脫貧困,實作工業化、現代化。
同時,我一直非常關心、關註中非合作交流以及非洲國家發展。在世行工作期間,我曾到多個非洲國家開展調研,並應一些當地政府負責人邀請對當地經濟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回國後,我繼續致力於中非合作交流,並希望能夠以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積極助力南方國家共同繁榮。
2016年,在多方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北京大學成立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目標是培養開發中國家的高級別官員。學院成立至今,共培養了約210位非洲國家學員。在這裏,每名學員都要挑選一個和其國家發展相關的問題,選擇專業老師指導,結合在中國的學習、觀察,思考適合自己國家的發展道路。學院匯聚著來自不同大洲的開發中國家政策制定者,他們帶來最鮮活的發展實踐樣本,為學員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學習交流、探索思考的平台。
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成立於2015年,截至目前,研究院國際智庫團隊在非洲貝南、吉布地、衣索比亞、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幾內亞等國開展了智庫交流,助力非洲國家甄別出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並提出改善當地營商環境的政策建議,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了非洲國家的歡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我到訪貝南,受到貝南政府高度重視,總統帕泰瑞斯·塔隆中斷出訪,專門與我會談。
當前,國際社會非常關註非洲,一些基金會、國際組織和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開展了合作,研究院師生也與多邊機構積極交流,透過三方合作,進一步讓新結構經濟學理論更好地助力非洲發展。
【瞭望】: 新結構經濟學如何助力非洲的發展實踐?
林毅夫 :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以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為指導,為非洲開發中國家政府因地制宜選擇產業提供政策建議,透過「產業甄別—園區規劃—招商引資」的體系框架,推動中非交流合作,對接產業機會,助力開發中國家工業化,推動其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作多方共贏。研究院倡導非洲國家重視工業園區建設,利用外資,引進龍頭企業,透過產業的發展促進大規模就業。
比如,我曾向衣索比亞領導人建議從本國勞動力和皮革優勢出發,發展制鞋業,建議被采納後,來自中國的華堅集團在衣索比亞「東方工業園」投資設廠並投產。現在,華堅的投資為當地創造了8000多個就業崗位,日產皮鞋15000雙——此前當地鞋企平均日產低於400雙,累計為衣索比亞創收超過2億美元。該鞋廠超過60%員工是女性,還僱用了30多名殘疾人;鞋廠薪資水平高於當地平均水平2到3倍;品牌女鞋產品出口歐美,讓世界見證「非洲制造」,吸引非洲多國領導人到訪參觀。
當前,很多非洲國家願意接受、借鑒新結構經濟學理念。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透過國別咨詢的方式,對一些非洲國家和國內外企業開展服務,這些服務大多從服務物件自身稟賦出發,以園區建設為抓手,推動工業建設,將服務物件自身比較優勢迅速轉變為有利競爭。研究院推動建設的園區包括奈及利亞卡杜納州綠色工業園、幾內亞維嘉工業園、吉布地國際自貿區等,受到東道國、國際投資人和國際社會的關註。
中非合作助力南方國家發展繁榮
【瞭望】: 哪些中非合作計畫令你印象深刻?
林毅夫: 中國對非洲提供的服務非常專業,也具備成本優勢。從統計數位上看,2013年以來,中國在非洲參與建設6000多公裏鐵路、6000多公裏公路、80多個大型電力設施。特別是蒙內鐵路、亞吉鐵路、剛果(布)國家1號公路、尚比亞下凱富峽水電站、奈及利亞萊基深水港等標誌性工程,有力促進了相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
截至2023年底,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存量超過400億美元,是非洲最主要的外資來源國之一。過去三年,中國企業為當地創造超過110萬個就業崗位,投資建設的經貿合作區覆蓋農業、加工制造、商貿物流等行業,吸引超過千家企業入區,為當地納稅增收、出口創匯作出重要貢獻。一些中國企業「深耕非洲」,從發展傳統的制造業、工程建設等逐步擴大到科技、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隨著非洲大陸自貿區建設加速推進,中國企業「紮根非洲」將迎來更多便利和機遇,為中非高品質合作增添新活力。
【瞭望】: 中國對非融資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林毅夫: 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在2023年釋出【中國對非主權融資有效性研究】報告。報告認為,中國對非融資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遵循非洲國家自身發展戰略,釋放非洲資源稟賦,助力非洲發展,同時在教育、降低碳排放領域產生積極作用。
我們研究發現,中國貸款每增加1%至少(以下數據均為至少)貢獻0.176%的非洲經濟增長,帶動當地基礎設施提升0.027%、出口創匯增加0.244%,吸引外國在非洲的直接投資增加0.293%,提升非洲入學率0.118個百分點,拉動當地工業就業增加0.143%。
報告顯示,中國貸款釋放了非洲資源稟賦,加強了其出口創匯和吸引外資能力,助推非洲工業化轉型,有效提升了非洲經濟發展水平胡債務永續性,改善了當地教育和就業情況,提升了當地人力資本。
報告還分析了中方主權融資重點領域的代表性計畫,涵蓋交通、能源、通訊、供水、能力建設等,研究結果顯示,基礎設施建設有助於提高生產率,培育產業,幫助開發中國家進行結構轉型升級,實作人類共同的發展理想。
由中國企業建設的喀麥隆凱瑞比深水港一期工程(資料照片) 科普索攝/本刊
中非合作面臨新機遇
【瞭望】: 當前,中非合作面臨哪些新的機遇?
林毅夫: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機制。當前,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完全遵循現有國際通行規則,堅持公開透明,在加強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風險管理,完善環境資訊披露,創新綠色金融產品等方面持續發力;繼續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加強規則標準對接與互認,促進基礎設施及其規則標準互聯互通,推動在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營運、服務等方面開展互利合作,共同實作「軟聯通」。
中非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堅持綠色低碳方向,大力推動建設綠色發展工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作出重要貢獻。未來,中非合作有很大比重將集中於可再生能源領域。地球的資源有限,非洲國家未來人口占全球比重不容小覷,隨著當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其發展勢必增加能源消耗。中非合作將有助於非洲發展可再生能源,促進當地能源轉型,在滿足當地能源需求同時,增強應對氣候變遷的能力。
鼓勵中國企業進一步擴大光伏、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節能技術,綠色低碳產業等方面的對非投資規模,包括在非洲生產組裝綠色產品等,以支持非洲國家綠色轉型,幫助當地創造就業,幫助解決當地民生問題。
【瞭望】: 你如何看待中非合作存在的挑戰?
林毅夫: 首先,非洲一些國家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不足,這限制了其發展經濟和吸引外資的能力。雖然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不斷增加,但一些國家的投資環境——包括政策透明度、法律體系完善度以及對市場準入限制的規定等,仍有待改善。一些非洲國家面臨較高的債務水平,可能影響其償還債務的能力和未來吸引投資的能力。
非洲本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較弱,需要進一步提升其產品品質和品牌影響力。
非洲國家的治理能力、營商環境、結匯、關稅和出口政策等等都有待進一步完善。
此外,在推動非洲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平衡當地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也是一個挑戰。
【瞭望】: 你對中非合作有哪些建議?
林毅夫: 首先,中非合作依然大有可為,是互利雙贏的。中非各方都應該對此堅定信心,認真推進。
其次,中非都要加強對投資計畫的風險管理,其中包括對借貸資金的風險管理,也包括對計畫本身永續性的風險管理。對於非洲當地政府而言,如果投資計畫失敗,無法償付資金,形成主權債務風險,將會傷害本國的國際信用;對於投資方而言,計畫失敗造成直接損失,不僅影響已經投資的計畫,也會影響未來投資的實力和信心。
很多年前我提出過一個詞叫「自生能力」,不管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在非洲投資計畫都要認真考慮計畫本身的「自生能力」。也就是說,計畫自身要能造血,不能總靠商業融資、政府信貸或國際組織輸血。投資者需要關註並投資符合當地比較優勢、有「自生能力」,能夠更多創造就業機會、更多出口創匯的計畫。
對於非洲當地政府而言,也應該想方設法幫助這些計畫活下來,改善供水供電條件、營商環境等。一個成功的計畫不僅讓投資方受益,還能給非洲當地帶來更大的收益——好的計畫往往能拉動當地產業鏈和就業發展,對教育和整體民生改善都很有好處。為此,當地政府要守護自己的信用,不能因為領導班子的更替交接而改變合作條款。
企業家和政府還應該認識到,不能僅僅將商業視作一個個獨立的計畫,而是要將其視作經濟生態系的嵌入體。因此,所選的計畫不能和當地原本的經濟生態格格不入。這樣的計畫不容易在當地立足、生長,最終很有可能失敗。
再次,中國投資企業在非洲可以保持一定的開放性。中國企業在非洲的很多園區可以鼓勵其他國家的企業入駐,不限於中國或東道主國家企業。
在非洲,國際金融機構是相當活躍的力量,中非合作過程中,不要忽略國際金融機構的潛力,尤其是基礎設施類計畫投資,其報酬周期長,就要更多註重資金性質,避免計畫融資過程中出現資金性質不匹配和期限錯配。比如鐵路的前期投入大,報酬周期很長,就不宜采用高利率的短期商業借貸,而應采用援助性的或戰略性的長期資本。
最後,還是要以長遠的、戰略性的眼光看待中非合作和非洲發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管是戰略性援助,還是商業性投資,都要立足於當地能力的發展,立足於戰略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