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在巴黎吉美博物館舉辦以「開啟中法關系下一個60年新征程」為主題的第三屆巴黎中法論壇。法國政商學各界友人以及部份中資企業、華僑華人代表等約200人出席。
法國憲法委員會主席法比尤斯在開幕式上發表視訊致辭,表示中法都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中法關系的發展證明合作才是解決世界挑戰的鑰匙。
盧沙野大使在主旨講話中回顧了今年中法關系的重大事件,強調當前中法關系走到承前啟後的關鍵路口,兩國雖然歷史文化和國情迥異,但雙方的共同利益始終遠大於分歧。中法之間多一些對話、少一些猜疑,世界就能多一些穩定、少一些動蕩。中法都是有智慧的大國,下一個60年裏兩國必將以更加開闊、包容、客觀的心態看待彼此,必將透過坦誠、建設性的對話塑造更加成熟而富有韌性的雙邊關系。盧大使最後表示,我即將結束駐法大使任期,但無論身在何處,都會一直關註中法關系發展。
12月17日,駐法國大使盧沙野在第三屆巴黎中法論壇上發表主旨講話,全文如下: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關系走到承前啟後的關鍵路口,又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國正經歷新一輪相互發現、認知和調適,探尋新的相處之道。要規劃好兩國關系的未來,首先要解決認知這個管總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我們以「開啟中法關系下一個60年新征程」為主題舉辦第三屆巴黎中法論壇。感謝各位應邀出席。
圍繞中法關系這一主題,去年論壇時,我從習近平主席總結的「獨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遠矚、互利共贏」的中法建交精神出發,從歷史經驗角度談了一些看法。今年,我想結合時事分享一些思考。
今年中法關系有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習近平主席5月存取法國。此訪的巨大成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水平的元首戰略溝通。兩國元首共同出席盛大國事活動,長時間深入交流,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二是高水平的存取成果。雙方發表關於中東局勢、人工智慧、生物多樣性、農業合作的4份聯合聲明,簽署近20項合作協定。存取延續了兩國關系獨立自主的歷史邏輯,打造了中法關系的「新高光時刻」,凸顯了穩定的中法關系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重要意義。
第二件大事是慶祝建交60周年和文旅年。在「雙年」框架下,我們舉辦了貫穿全年的慶祝活動。從北京、巴黎到地方省市,從文化、旅遊到教育、科技,數百場演出、展覽、講座、論壇高潮叠起、精彩紛呈,成為中法文明相互吸引、雙向奔赴的最新註腳,展現了兩國人文交流合作的勃勃生機,也承載了兩國民間賡續友誼、深化了解的殷殷期許。
第三件大事是由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引發的貿易爭端。這實際上是中歐之間的問題,但對中法關系也有不小的影響。中歐、中法經濟本質上高度互補,但近年來受國際形勢、外部幹擾、各自發展階段變化等影響,包括法國在內的部份歐洲國家對華經貿政策政治化傾向明顯,導致雙方摩擦增多。盡管如此,我們始終認為雙方合作存量巨大、前景廣闊的基本面沒有變,始終對歐敞開對話與合作的大門。在電動車問題上,中方在談判中展現出了最大的誠意和靈活,這既是為中國企業謀求利益,也是出於對中法、中歐關系負責的考量,希望法方能同我們相向而行。
過去一年,相較於總體穩定的中法關系,國際形勢中變化動蕩的一面更加突出,再次印證了百年變局和時代轉折的復雜演變。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法國史學大師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將歷史劃分為短時段、中時段和長時段。我們不妨以他的「三分法」來觀察:
從短時段的「事件」看,「黑天鵝」「灰犀牛」成為常態。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等區域沖突延宕不絕,外溢至敘利亞並導致敘局勢突變,令人憂心爆發更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美國大選塵埃落定,新政府的政策選擇將給世界帶來深遠影響。
從中時段的「局勢」看,冷戰後數十年總體和平穩定的局面遭到沖擊,現有國際秩序面臨嚴峻挑戰。全球經濟困境加劇,曾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占據主導的經濟邏輯退居其次,權力邏輯逐漸占據上風。
從長時段的「結構」看,在科技、政治、經濟等影響人類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發生重大變化並共同作用下,許多曾長期穩定的結構加速發生變化,有些甚至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氣候環境破壞、生育率下降、種族宗教對立加劇、傳統價值觀遭遇挑戰......人類面臨的共同風險挑戰從未像今天這樣頻繁而莫測。
布羅代爾的理論為我們觀察百年變局提供了一種路徑。他提倡以長歷史視角思考現實問題,以超越政治活動的短視性。這一方法論得到各界廣泛認同,也與中國所堅持的「大歷史觀」相通。作為東西方兩大文明的代表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法關系的意義超越雙邊範疇,具有全球性、歷史性影響。思考新時代的中法關系,應基於長歷史和全球視角,以結果導向倒推決策。中國人講,吾日三省吾身。於中法關系而言,我們也可以自問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們期望一個怎樣的共同未來?
人類社會走到關鍵十字路口。是夢遊般滑向戰爭和衰退,還是努力爭取和平與發展?答案不言自明。然而從惡如崩,從善如登,要超越地緣政治賽局和逆全球化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中法在歷史長河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迸發出巨大能量,影響世界行進方向。」中法作為大國必須有所擔當。中法間多一些對話、少一些猜疑,中歐關系就能多一些合作、少一些對抗,世界就能多一些穩定、少一些動蕩。但願數十年後我們的下一代回首今日,會慶幸中法再次在歷史的關鍵節點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第二個問題,我們期望中法關系為兩國帶來什麽?
中法關系的本質是互利共贏。今天,法國是中國在歐盟內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實際投資來源地,中國是法國在亞洲最大、全球第七大貿易夥伴,從具有戰略意義的核能、航空航天,到直接關系民生的農食、高端消費品、旅遊,再到綠色增長、數位科技等「未來經濟」,中法從彼此合作中得到了巨大收益,給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但近年來有一種觀點,認為法國在對華合作中吃了虧。真的如此嗎?中法經貿合作遵從市場原則,如果不是互利共贏,何以在60年間增長800倍?近期德國的一份報告指出,中歐「脫鉤」將導致歐洲GDP減少0.81%,而英國「脫歐」造成的德國經濟損失僅為0.14%。這一組數據反向證明了雙方關系的互利共贏。作為歷史文化和國情迥異的兩個國家,中法間的差異、競爭、矛盾從來有之,但共同利益始終遠大於分歧。當前國際上亂雲飛渡,中法應保持定力,不被一時一事和外部影響所擾,繼續堅持從本國根本利益出發,求同存異,管控分歧,為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創造可能。
第三個問題,我們期望中法之間的競爭達到什麽效果?
今年夏天的巴黎奧運會為世界獻上了一場體育盛宴。運動員之間激烈競爭的目標是為超越自我。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也是如此,各國在你追我趕中相互激勵,才能勇攀各自發展的高峰。過去中國核能技術很落後,後來是在同法國等國家的合作中不斷學習成長,才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今天中國在5G、電動車、新能源等許多領域擁有前沿技術,同中國合作將幫助歐洲在這些領域進入快車道。然而近年來,歐洲在電動車等領域采取了許多針對中國的保護主義措施。坦率講,歐洲的競爭對手不止中國,中國的合作夥伴也不止歐洲,中國的成功不意味歐洲的失敗,反之亦然。經濟問題套用經濟邏輯解決,摻雜過多政治因素恐怕適得其反。提高歐洲競爭力要靠科技創新和充分競爭,訴諸保護主義並非理智之舉。從長歷史的視角看,為了眼前利益甚至為遏制中國而拖慢自己發展的腳步是否值得?中法都是有智慧的大國,相信能在電動車等一系列問題上找到有效管控分歧和妥善解決問題的方案。
今年7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擘畫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藍圖,釋放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進一步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明確訊號。這是中國基於大歷史觀,在洞察百年變局的基礎上做出的選擇。會議提出了300多項改革開放舉措,這裏麵包括法國朋友關心的有序擴大中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也包括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當然還包括保障外資企業一些國民待遇、完善外國人生活便利制度等更接地氣的措施。中國希望透過自己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更好地促進同外部世界的交融,為變化中的世界註入穩定性和新動能,也為中歐、中法關系帶來新的機遇。
這是我的幾點思考,算是為本屆論壇的討論拋磚引玉。希望大家在接下來的研討中暢所欲言、集思廣益,為下一個60年中法關系的健康發展貢獻真知灼見。預祝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