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AI硬科技創新大年。
「不卷參數卷套用」成AI行業共識。一邊,硬體狂疊AI的buff,AI硬體爆發,手機、PC、家電、汽車、清潔、家居、耳機、相機、儲存等行業爭相妙用AI;另一邊,AI深入改造軟體,文小言、豆包等原生AI套用普及,搜尋、輸入法、瀏覽器、支付、辦公軟體、電商被AI重構。
AI成了科技創新的「魔法棒」,而這一切還只是開始。
12月, 「雷科技·年度」專題重磅上線,其中「聚焦2024」將系統梳理科技產業2024年值得記錄的公司、產品、技術與人物,「瞭望2025」將「劇透」科技產業2025年值得期待的產品與技術,致敬創新、記錄時代、啟迪未來。
敬請訂閱關註。
2024年,智慧腕戴裝置又迎來了全新的機遇,根據IDC最新釋出的【中國地區可穿戴裝置市場季度跟蹤報告】來看,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地區腕帶裝置市場的出貨量達到了4576萬台,同比增長20%。
(圖片來源:IDC)
這一增長態勢,一方面是因為疫情後,人們更加關註自身健康,紛紛購買能夠監測健康數據的智慧腕戴裝置;另一方面得益於品牌不斷加大投入,推出了一系列獨特且高價效比的產品。趁著這個時間點,就讓小雷為大家總結一下,2024年智慧腕戴市場又給我們帶來了哪些讓人眼前一亮的驚喜呢?
健康是腕戴裝置的第一需求
代表產品:HUAWEI WATCH D2
智慧型手錶以完善的健康監測能力成為其獨特的賣點之一。經過多年的技術演變後,其從只能記錄心率、睡眠時長、運動時長等簡單數據前進演化到能夠監測血氧濃度、睡眠品質甚至是血壓數值。
(圖片來源:小米官方)
2024年,智慧型手錶廠商們紛紛瞄準專業場景,將健康數據監測做得更細, 甚至還搶起了專業運動手表的飯碗。 最典型的莫過於今年釋出的小米Watch S4 Sport,它與知名戶外品牌頌拓達成了合作,在運動演算法層面得到了頌拓的支持,也因此它擁有了一系列更為專業的數據記錄方案,例如在滑雪、潛水、戶外登山等極限運動場景時,均能記錄下精準的數據。不少專業運動手表才「配」擁有的乳酸閾值測試功能也讓小米Watch S4 Sport有了真正與專業手表掰掰手腕的實力。
(圖片來源:華為官方)
華為則另辟蹊徑,其最新推出的HUAWEI WATCH D2與北京協和醫院、301醫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等知名醫院達成合作關系,讓其擁有了更為精準的演算法,大大提升單次血壓測量或動態血壓測量的準確性。
但一味地卷健康和運動監測,也會出現「左右互搏」的尷尬局面,例如今年9月釋出的Apple Watch S10,它的一大亮點就是內建了深度計和水溫傳感器,支持在遊泳或潛水時使用。 但別忘了Apple Watch原本的定位其實是日常使用的中端產品,針對專業運動場景,Apple曾在2022年推出了售價更高的Ultra系列,如今它在Series系列上瘋狂疊加更多運動功能,像是產品創新乏力下的無奈舉措。
(圖片來源:蘋果官方)
不難看出,作為健康數據的重要入口,近年來,眾多科技廠商都在可穿戴裝置領域聯手醫療機構尋找醫療化的突破口,健康功能成了必爭之地。
AI成了智慧穿戴的新方向
代表產品:小米Watch S4 Sport
智慧腕戴裝置的芯片受限於體積,在算力上遠不如智慧型手機,其在短時間內能夠處理的資訊量有限,這也是智慧腕戴裝置一直沒能在功能性上取得巨大突破的關鍵。
但AI的出現似乎能夠讓智慧腕戴裝置實作彎道超車,用另一種方式去提升產品的實用性。簡單舉個例子,在AI的幫助下,智慧腕戴裝置的運動記錄和心肺監測功能會變得更加人性化,例如根據使用者運動狀態即時調整訓練計劃、提供個人化的運動建議等,不但讓使用者更科學地進行鍛煉,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在運動時的風險。
AI還能夠進一步降低上手門檻,畢竟智慧型手錶的佩戴群體中有一部份是老年人和小學生,對於他們來說想要學會使用智慧型手錶的各種功能並不現實。 而AI的超強學習能力,就能根據使用者日常的使用習慣和偏好,自動呼叫使用者經常需要使用的功能,突出一些關鍵資訊點。
(圖片來源:小米官方)
AI的加入還能提升語音助手的語言理解能力,讓語音助手變得更「通人性」,也更容易上手。 小米和華為已經帶頭將AI大模型融入到了自家的智慧型手錶中,讓智慧型手錶不再是一塊普通的智慧型手錶,而是一位能戴在手腕上的貼心健康助理。
AI的加入,是廠商對於智慧腕戴裝置的重新思考,讓它不再是年輕群體的「專屬」,讓更多年齡層的使用者也能感受到科技所帶來的樂趣,這無疑是智慧腕戴裝置走向成熟的關鍵一步。
續航不斷提升,耐用才是硬道理
代表產品:OPPO Watch X
續航一直是不少使用者不願意購買智慧腕戴裝置的重要因素,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Apple Watch,其一天一充的特性讓不少蘋果使用者都紛紛破防,再加上Apple Watch僅支持官方的無線充電器(無法像某些國產手表一樣能透過手機反向無線充電功能供電),一旦出遠門忘記戴上手表充電器,哪怕功能再多也只是「廢鐵」一塊。
非蘋果廠商們的智慧腕戴裝置續航時間其實並不短,但大多數都是以犧牲功能性和流暢度換來的,畢竟背景執行的應用程式少了,功耗自然低。 顯然不是所有使用者都能接受「用功能換續航」,也因此早期不少非蘋果智慧型手錶都被稱為「大號手環」。
以OPPO為代表的廠商在今年推出了不少兼顧功能性和長續航的智慧腕戴裝置。
(圖片來源:OPPO官方)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OPPO Watch X,它最大的優勢是從程式碼底層開始最佳化,加入了一套更合理更省電的混動引擎方案,讓手表在執行一些大型軟體或需要監測各種數據時,呼叫手表內部的功耗更高但效能更強的大核心芯片來處理,而日常使用時則是全程呼叫小核心芯片來降低整機功耗。
這種套用兩顆不同芯片讓智慧型手錶「因材施教」的做法可以說是當下最好的方案,也為智慧腕戴裝置的未來探索出了一條新道路。
腕戴裝置就是裝飾品,高顏值不可或缺
代表產品:Apple Watch S10
雖說購買智慧腕戴裝置的大多數使用者都是為了記錄運動和健康數據,但也有一部份群體是單純想做個裝飾品,畢竟稍稍高端一些的機械表往往都需要大幾千上萬,而一千多兩千塊的智慧型手錶就成了很好的替代品。
2024年也是不少智慧腕戴裝置「減肥成功」的一年。 依舊以Apple Watch S10為例,其透過全新的設計ID將機身的厚度和重量都減少了10%,這個數據甚至能跟不少智慧型手環媲美,也讓它佩戴在手上時不會顯得太過臃腫,這也戳中了不少使用者的痛點。
(圖片來源:蘋果官方)
而除了機身變得更輕薄外,廠商們還在配件方面玩出了新花樣:各種材質的表帶、聯名表盤、高自訂化桌布等一切可以讓產品看起來更個人化的配置和功能層出不窮,甚至還有部份廠商想出了更換整個表圈的「騷操作」。
(圖片來源:小米官方)
在小雷看來, 個人化和高顏值 是推動智慧腕戴裝置進一步提升市場接受度的關鍵,年輕一代群體對於電子產品的外觀要求極高,甚至會為了外觀而舍棄效能和體驗。 這一點我們在近兩年爆火的富士和理光相機上便能知曉,這也變相證明了,想要把一款產品做好,除了最基本的體驗外,設計也是不可馬虎的環節。
智慧戒指沈澱已久,終於要爆發了?
代表產品:三星Galaxy Ring
除了我們認知中的智慧型手錶和智慧型手環,智慧戒指也是智慧腕戴裝置之一,且有可能成為可穿戴市場中的下一個現象級產品——雖然智慧戒指不是戴在手腕上,但是戴在手指上,因此勉強可以算腕戴,而其他可穿戴裝置,比如AI眼鏡、AI耳機、XR頭顯,則不屬於本文討論的範疇。
三星在今年七月就釋出了自家首款智慧戒指,它雖說沒有顯示器也無法進行各種操作,但由於它在佩戴時與皮膚的緊貼程度要比智慧型手錶/手環更高,以及傳感器的不斷微型化,智慧戒指能夠獲取到比手腕上更可靠的數據,更精確、更快速地測量心率、血氧等健康指標。
(圖片來源:三星官方)
對於那些只是想記錄運動數據和進行健康監測的使用者來說,小巧的體積和更長的續航讓它在體驗層面遠遠勝出傳統智慧腕戴裝置。
除了三星外,榮耀、傳音、小米等知名品牌也都在積極研發智慧戒指相關技術,將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也會在明年給我們帶來更多眼前一亮的新產品。
在去年魅族和雷鳥曾嘗試將智慧戒指作為XR裝置的互動「關鍵」,套用智慧戒指內部的各種傳感器實作各種手勢操作,但或許是受限於機能和成本,至今沒有下文。
不過目前的智慧戒指也存在傳感器數量稀少、演算法不成熟以及佩戴感一般的情況,相比起各方面都十分成熟的智慧型手錶/手環,它仍有不少缺陷需要彌補。
2024年的可穿戴智慧裝置市場,既有新的技術突破,也有新的產品思路。整體來說,健康監測仍是第一方向,而新形態的智慧指環也讓我們看到了新的可能性,AI的加入則是讓智慧型手錶的實用性大大提升了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