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坐穩全國「工業第一城」寶座,深圳為啥這麽「行」?

2025-01-14心靈

過去這一年,誰是中國工業第一城?深圳又一次出手終結了懸念。

剛剛,深圳交出了一份相當硬核的成績單:2024年,深圳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雙雙拿下「全國第一」。

一般來說,規上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是衡量城市工業經濟發展水平最重要的兩個指標。而 深圳已經連續三年豪取「雙第一」,穩坐工業城市的頭把交椅,含金量還在不斷上升。

更激動人心的是,深圳1-11月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了4.75萬億元,同比增長9.5%。這也意味著, 深圳 可能將會完成一項壯舉: 成為國內第一座「5萬億」級工業城市,開啟中國工業的新時代。

「世界工廠」強手如林,深圳何以一馬當先?

仔細研讀深圳這份「學霸答卷」之後,我發現裏面隱藏著關於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通關密碼」。

一開年,【人民日報】理論版整版刊發了【經濟學家談2024中國經濟熱詞】,梳理總結過去一年與中國經濟密切相關的高頻詞。排在第一個的就是 「新質生產力」

沿著深圳工業脈絡逐漸深入,就會發現新質生產力正在經濟引擎中加速湧動。

具體的全年數據尚未披露,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前三季度的情況。

2024年前三季度,深圳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2%,連續8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超過50%。 不僅增速高於全國、全省,在一線城市和工業大市中,都保持了領先水平。

那麽,是誰扛起了「工業第一城」的大旗?

統計顯示,高技術制造業占深圳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接近60%,絕對是「頂梁柱」級別的存在。電子資訊制造業(13.7%)和汽車制造業(36.3%)是增速最快的板塊。

作為全球電子資訊工業的「風向標」,深圳繼續穩定輸出。

「三折疊」華為Mate XT 非凡大師,剛剛獲得【時代周刊】評選的2024年度最具創新消費電子產品大獎。

除了「全世界首款三折疊屏手機、全世界最大的手機、全世界最薄的手機」,更激動人心的是,它的國產化率居然達到了90%以上。國產供應鏈崛起,讓「果鏈」不再是唯一選擇。

汽車制造業更是以36.3%的超高增速,成為最耀眼的一抹亮色。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曾透露一個數據:「 去年(2023年)全國每4台新能源汽車就有1台是‘廣東造’,未來這一比例還將繼續提升。」

2023年,深圳憑借新能源汽車產量173.3萬輛,首次問鼎「新能源汽車第一城」。2024年,深圳乘勝追擊,汽車總產量預計超280萬輛, 有望蟬聯「中國新能源汽車第一城」,並且基本釘選「中國汽車第一城」的寶座。

2024年11月18日,比亞迪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全球首家達成這一成就的車企,來自深圳。從500萬輛邁向1000萬輛,比亞迪僅僅用時15個月,創造了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深圳速度」。

根據【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沙哈霍德羅」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200萬輛。

如今看來,深圳已經大幅提前完成任務,朝著更遠大的目標出發。

新興產業在深圳發展壯大,也挖掘出了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新動能」,加速實作數位化、智慧化。

40余年的深圳眼鏡產業,正在AI的賦能下迸發出驚人潛力。

在深圳,湧現出了大量以智慧科技為核心的眼鏡企業。「全球眼鏡看中國,中國眼鏡看深圳」這句廣為流傳的贊譽,在智慧化時代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剛剛落幕的「科技春晚」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來自深圳的雷鳥創新釋出了一款AI拍攝眼鏡,新品釋出會的主題就定為「Meta,Beyond(超越Meta)」,直接叫板祖克柏。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跟其他工業強市相比,深圳有一個格外鮮明的特征:

企業扛起了科技創新的大旗。

2023年深圳R&D經費投入為2236.61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其中,企業研發投入達到了2085.78億元,比重高達93.3%,總量位居全國第一。

2085.78億元是什麽概念呢?

根據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財政部釋出的【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R&D經費投入超過千億元的省(直轄市)只有12個,排名超過2085.78億元的只有5個,分別是廣東、江蘇、北京、浙江、山東。

不光研發投入這一項,深圳總共有「6個90%」,每一條都與企業密切相關:

90%以上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

90%以上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

90%以上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

90%以上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

90%以上職務發明專利出自企業;

90%以上重大科技計畫發明專利來源於企業。

在深圳,企業真正成為了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 既有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等一眾「領頭羊」,也生長著許許多多雖然規模不大,但市場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術,專註於細分市場的「小巨人」。

2016年底,被稱為「英國蘋果公司」的戴森釋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高速吹風機,幾乎壟斷了全球高速電機市場。

來自深圳寶安的高速電機「小巨人」——中驅電機,歷時五年研發,造出了高速電機「中國芯」。2023年以來,連續兩年銷量突破1000萬台,海外市場占比70%,成功登上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

像中驅電機這樣的「逆襲傳奇」,不斷在這片土地上演著。

2024年,深圳有296家企業入選第六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新增數量連續兩年位居全國城市第一。

目前,深圳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已分別達1025家、1.1萬家、2.1萬家和2.48萬家。

平均每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就有1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密度」位列全國城市第一。

豐富的創新梯級層次,形成了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源源不斷為深圳產業註入新動能。

新質生產力蓬勃生長的背後,同樣離不開深圳對「頂層設計」的持續完善。

45年前,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承擔起了為全國「摸著石頭過河」的重要使命。現如今,深圳作為「先行示範區」,前瞻性地布局發展未來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打法。

2022年6月,【深圳市培育發展未來產業行動計劃(2022-2025年)】正式出台,吹響了 「20+8」產業集群行動 的號角。

深圳創造性地提出:集中力量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來產業,基本涵蓋了最具潛力的門類。並且根據產業發展成熟度,分別按5至10年、10至15年周期,有針對性地給予政策支持。

到了2023年,深圳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1.45萬億元,增長8.8%,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1.9%。「20+8」產業集群已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值得一提的是,「20+8」產業集群體系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與時俱進捲動完善的,為的就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4年,深圳主動升級「20+8」產業集群至2.0版本,新增「低空經濟與空天產業集群」,牢牢抓住了當前最火賽道。

前三季度,深圳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增長10.6%,其中低空經濟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8.3%,增速在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位居第一。

外國博主被深圳無人機外賣「硬控」

對比2023和2024年度深圳500強企業榜單,「20+8」產業集群企業數量從208家增加至244家,同比上升17.31%。產業新勢力正在迅速發展壯大。

不僅如此,深圳主要領導在多個場合提到過,要在 全面推進的基礎上突出重點。 對於積累了一定發展基礎,又特別有潛力的重點產業,統籌全市各級各部門各方面的資源,大力支持它們 加快乃至超常規發展。

比如在去年,深圳成立了 三個重點產業辦公室 ,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和人工智慧產業的「優先級」被提升到最高級別。

【深圳市醫療器械行業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深圳醫療器械產值高達990億元,離千億大關僅一步之遙,產值規模全國占比約10%,出口占比超過13%,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完美符合有基礎、有潛力、有特色。

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辦公室「出道即王炸」,去年9月成立以來,產業徹底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全市新註冊藥械企業175家、註冊資本達19.1億元。一系列支持政策出台,多款產品獲批上市,11場藥械院企對接會……預計全年醫藥產業規模達550億元、實作兩位數增長。

深圳市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辦公室「我幫企業找資金」活動

科技創新「沃土」需要金融「活水」澆灌。特別是初創期的中小企業。

2024年,深圳深圳市委市政府推動設立了 深圳市科技創新種子基金 ,種子基金認繳總規模20億元,首期規模10億元,專門用來 「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為科技創新選育「良種」。

隨著種子基金推出,深圳已經形成了一個覆蓋種子期、天使期、VC和PE階段全生命周期的產業投資基金體系,徹底啟用了創新創業氛圍。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新的一年剛開始,深圳又開始馬不停蹄地沖刺了。

1月2日,深圳舉行全市2025年首批新計畫集中開工活動。新開工計畫共259個,總投資約1828.7億元,又出現了華為、比亞迪布局的身影。更多新質生產力即將破土而出,迸發出更大的經濟活力。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謀篇布局之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也是深圳經濟總量實作4萬億元目標任務的沖刺之年。作為先行示範區、經濟大市,更加需要擔起「挑起經濟大梁」的責任。

期待深圳,祝福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