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銃都落後燧發槍兩代了。
燧發槍時代可以用燧發手槍了,而實際上真正的燧發槍巔峰時代騎兵已經不正面直沖了,因為線列步兵已經可以去硬抗騎兵了。
三眼銃本質上是一個冷兵器時代到熱兵器時代過度,其思路是火銃打不死人還能靠銃本身的錘內容來作為自衛武器。
三眼銃作為銃,本身是火門槍這個範疇。也就是火器最早期的形式。
火門槍缺乏持槍和點火同時進行的裝置,所以其使用方式上非常不便。
三眼銃算是火門槍的一種形態,在中國明代裝備時間最長最多。
相對傳統單管火門槍,三眼銃有兩個優勢。
第一是理論上可以連發或者齊發,瞬間火力密度極高,在對戰騎兵時候短時間比單管火門槍有優勢。
第二是其結構有長柄,其銃身厚大重,實際上作為長柄錘作戰也是可以,所以算是冷熱兵器混合,那麽在發射後依舊可以用,算是彌補射速缺陷。
但是,三眼銃這個優勢僅僅是相對單管火門槍,而在同時代,火槍已經是火繩槍了。
早期火繩槍非常簡單,一個夾住火繩的機構,和下面一個類似扳機的聯動,對應槍膛有個傳火孔,在槍管前端加入火藥,彈丸,然後在傳火孔邊緣加入少量火藥,扣動扳機火繩夾向下運動讓火繩點燃火藥,進而引發槍膛內火藥,發射彈丸。
火繩一般采用硝酸鹽浸泡的麻繩,燃燒慢,不易熄火。
在槍管側面一個小孔,傳火孔。傳火孔外有一個小金屬托盤。
火繩槍的使用過程比較麻煩,先從槍管前面加入火藥,然後加入彈丸。再傳火孔外小托盤倒入少量火藥作為引火藥。
夾住火繩的一個小機關,槍管下面一個扳手直接關聯,這樣就是單手扣動火繩下行,點燃托盤中的傳火藥,進而透過傳火孔點燃槍管內裝藥,然後彈丸被火藥燃氣推出去。
後來的火繩槍細節處有改進,比如有一個聯動的蓋子,這個蓋子可以保護傳火藥不容易被打濕。扣動扳機蓋子開啟火繩下落。
火繩槍透過火繩點火這個簡單改進,讓雙手持槍,眼睛平視瞄準這個現在最普通的射擊方式,成為可能。
後期火繩槍改變擊發聯動機構,出現了現代武器的基本結構之一:扳機。
火繩槍在中國還有個更家喻戶曉的名字:鳥銃。
其得名來自於夾住火繩的那個小機構形似鳥嘴,擊發動作類似鳥啄食。故稱鳥銃。
火繩槍後期發展已經有了近代槍支的外型,其瞄準方式也類似現代槍支了。
火繩槍相對火門槍的優勢 是巨大的。
首先精度相對更好,可以有近似現在武器的瞄準模式。
雙手使用更靈活。
槍管可以做長,威力變大。
實際上,火繩槍的完善基本在西方逐漸開始淘汰冷兵器了。
在中國使用三眼銃的時代,其實西方已經開始大量裝備火繩槍,中國其實也有鳥銃,但是其重視程度不足。
而到了燧發槍時代,更是完全淘汰了火繩槍。
實際上最早的燧發槍還就是騎兵裝備的,簧輪槍。
這種轉輪打火的結構,早期被利用在了手槍上,特別是當時的騎兵本身就是高價值兵種,所以對裝備成本敏感度不高,自然可以用昂貴的武器。
同時考慮騎兵單手作戰需要,這種預裝好彈藥,不需要火繩的武器就很適合騎兵作戰了。
既然是燧發槍時代,說明已經經過了簧輪槍這一過程,那麽騎兵自然裝備簧輪槍,這個比什麽所謂的三眼銃好用多了。
實際上,騎兵使用三眼銃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火門槍最典型的問題就是點火方式,單手無法完成,激發時間有延遲,你這個馬上基本無法用,即使在裝備三眼銃的騎兵,也是下馬使用的。
話說,即使玩多管擊發,也該玩火繩槍模式下的三眼嘛:
要不就是燧發槍時代的轉輪槍,這個才是騎兵的高級武器啦:
三眼銃這種文物,就不要拿來現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