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有什麽關於大腦的冷知識?

2020-06-28心靈

「我們的憤怒,大多數是因為無知。」

分享一本20-30歲必讀的書籍 【重塑大腦,重塑人生】作者 [美] 諾曼·道伊奇

讀完這本講大腦的書籍,竟然莫名有種鼓舞人心的效果。治療焦慮的良方,果然還是要回歸到問題的本質,對底層邏輯了解越深入,內心才會越平靜。之前一篇文章分享過,現在大多數年輕人都很浮躁,深處大城市有容易充滿戾氣而不自知。可以點選這裏回顧:

其實本質上還是因為大多數年輕人缺少學習,對自己了解太少,又想要的太多,一旦找不到實作的路徑就會陷入茫茫然困境中。【重塑大腦,重塑人生】透過大量心理學臨床實驗,給我們展示了大腦是如何在損傷、功能缺失的情況下,透過學習,最終實作腦神經功能恢復、行為改善等等。也給我們還原了很多具有行為、認知、記憶等等障礙的病人,都可以透過特定的大腦訓練逐漸康復。讓人振奮的是,大腦功能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固化的。而是透過學習,可以不斷適應環境、不斷適應變化、不斷變得更聰慧!而學習的過程,必須經過專註的、長期的、刻意的聯系才能逐步獲得。

大腦是可塑的!——也就是說,人生是可塑的!

這對於普通人來說真是個真真切切的好訊息!每個人都可以幫自己逆天改命,那麽路徑就是透過改變大腦!改變認知!改變行為!

可是現實生活中太多人都想要獲得成功,但是往往只知道向外求,期待外界給自己名利錢,期待所有競爭對手都給自己讓路,得不到就開始抱怨,抱怨環境、抱怨外界、抱怨自己的出身,而從不反思自己。而這本書用大腦可塑性生動的還原了大腦有極強的韌性,幾乎沒有什麽是不可克服的,也都是可以透過學習實作的。我們要自我革命,自我改變,從內打破,才能重塑新生。

大腦是個神秘的器官,我們都知道大腦很重要,但對它的了解卻少之又少。這本書透過大量的臨床幹預研究回答了:

1、大腦是可塑的,這也從根源上回答了為什麽人類的前進演化要透過持續學習來實作

2、人類的行為、情感、認知都可以回歸到大腦找到解釋

3、人為什麽要學習?

4、沒有什麽困難是克服不了的,如果有,那一定是動機不足。

以下為書籍內容精華摘要:

感官的可塑性:所有的失去都會以另一種形式重現

巴哈-利塔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懷疑大腦的功能區域特定論。他那時在德國做研究,那個實驗室是專門探討視覺如何產生的。他們在貓的大腦視覺皮質上放探針,記錄這些微電極放電的情形。他們給貓看一個圖形,貓的視覺皮質區上的電極會送出電波(腦波)表示它們在處理這個圖片。但是當貓的爪子偶然被摸到時,視覺皮質區也活化了,這表示它也處理觸覺的資訊。他們還發覺當貓聽到聲音時,視覺區域也活化起來。

重新設計大腦:長期專註才能促進大腦的永久改變

梅策尼希找出猴子手在大腦中的地圖,然後切除猴子的中指,3個月之後,他發現猴子中指的地圖區消失了,食指和無名指已經侵入中指的地盤,把它瓜分掉了。這個實驗清楚地展現出大腦地圖是動態的,大腦資源的分配是遵循用進廢退法則的。 梅策尼希發現專註力跟長期的大腦改變有很大的關系,在很多實驗裏,他都發現只有當猴子全神貫註地做一件事時,長久的改變效果才會出現。當動物很自動化地在做一件事情,沒有專心去註意時,它們的大腦地圖會改變,但是這個改變不會長久。我們常常稱贊一個人可以一心多用,你當然可以一心多用地學習,但是一心多用不會使你的大腦地圖產生永久的改變。

多運動多社交真的可以更年輕!

我們現在知道在動物身上,運動和心智活動可以產生新神經元及維持舊神經元的生命。現在也有很多的實驗確認心智活動越活躍的人,他們的大腦功能越強,我們所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越常跟別人來往,社交生活越豐富,每天運動的量越多,受到的心智刺激越豐富,我們越不容易得艾爾茨海默病或老年癡呆(dementia)。

適合人群:

對心理學有基礎了解的興趣人群,對於完全小白來說可能會有一點點難懂。

這本書有大量的案例,都非常生動,囿於篇幅有限,這裏只分享幾個精華片段。感興趣朋友建議直接讀書。也歡迎大家留言與我討論書籍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