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像中國學生這樣的,我在美國25年沒見過了」

2024-11-16心靈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據港媒【南華早報】15日報道,2024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近日在中國香港舉行,4名科學家分獲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3個獎項。在頒獎典禮間隙受訪時,這些獲獎者都有著相同的感受——中國大學正源源不斷湧現出頂尖的科學和數學人才。同時,他們對中國在國際學術交流合作中保持開放表示贊賞。
美國康奈爾大學分子生物學及遺傳學教授史考特·埃姆爾告訴港媒,中國的實驗室中建立了一種鼓勵學生在科技領域力爭上遊的文化,而這在今天的美國學生中並不多見,他們往往投身於商業領域。
「沒有人會預料到中國能發展到今天這種地步。中國學生的素質和他們從事研究的動力,也是我們在美國25年來從未見過的。」埃姆爾說,從他的個人經驗來看,中國學生從事研究科學領域的情況更為普遍,而大多數美國理科學生更願意進入制藥和生物技術領域。
他贊不絕口道,「我看到的大多數才華橫溢的中國學生都在努力向前,因為他們渴望成為下一個‘探索引擎’。他們眼中只有頂峰,並且拼盡全力去攀登。擁有這樣的誌向和激情真是太棒了。」
11月12日晚,2024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大會堂舉行,圖為史考特·埃姆爾教授(左)領取獎章。視覺中國
史考特·埃姆爾是2021年度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的得主,當時頒獎典禮受新冠疫情影響改為線上舉辦。他在本次頒獎禮上獲頒補發的獎章。
談及論文發表數量及其影響力時,埃姆爾說,在美國停滯不前時,中國仍在這方面繼續發展,目前已經基本趕超美國。
「我的實驗室裏有很多中國學生,看到這種(對科研的)激情再次出現了,我真的很高興。再看到這樣的情景實在是太奇妙了。」
本屆邵逸夫數學科學獎的得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講座教授彼得·薩納克也表示,他的許多博士生都來自「人才濟濟」的中國。「毋庸置疑的是,中國在數學領域的競爭力正日益增強」,他說。
這名出生於南非的美國學者認為,國際合作對於數學及其套用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正如美國在過去多年來從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地引進最優秀的學生,並從中「受益匪淺」。
5月21日,邵逸夫獎基金會在香港舉行新聞釋出會,公布2024年度得獎者名單。視覺中國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及行星科學講座教授史裏尼瓦斯·庫爾卡尼則提到了「中國天眼」——位於貴州平塘縣的500公尺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他是邵逸夫天文學獎的獲得者,同時也是這枚中國觀天巨目的「忠實粉絲」,將之稱為「了不起的設施」,影響力遍及全球。
2020年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於坍塌後,FAST成為了目前全球唯一的「天眼」,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能夠接收到100多億光年以外的電磁訊號。按國際慣例逐步開放的原則,2021年3月31日,中國天眼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3年來,中國天眼已經幫助美國、荷蘭、澳洲等15個國家的研究團隊開展觀測900余小時,涉及科學目標漂移掃描巡天、中性氫星系巡天、銀河系偏振巡天、脈沖星測時、快速射電暴觀測等多個領域。
首次在射電波段觀測到黑洞「脈搏」、發現迄今已知軌域周期最短脈沖星雙星系統、探測並構建世界最大中性氫星系樣本……自落成啟用以來,中國天眼持續產出重量級發現,為探索宇宙奧秘作出更多中國貢獻。
中國天眼。視覺中國
庫爾卡尼告訴【南華早報】,一如中國過去二十年來對外國人才的重視,世界各地的射電天文學家每年都會收到來自中方的邀請,「中國把它打造成一個真正國際化的設施,並允許其他科學家使用它,真的值得贊賞。」
他還將中國天眼譽為「軟實力燈塔」,並希望中國能夠繼續開放國際存取,以鼓勵高品質研究。「要盡可能高效地利用這個星球上的所有大腦」,他打趣道。
「天文學在本質上是非常國際化的,因為我們研究的是同一片天空。」庫爾卡尼補充說,天文學是最適合跨越國界的科學學科之一,因為它具有「無害」的性質,幾乎不會引起關於國家安全等敏感問題的擔憂。
然而,外國學者能在中國安心投入科研探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美國的華裔科學家卻依然被籠罩在臭名昭著的「中國行動計劃」陰影之下。
剛剛宣布在2024美國總統大選中勝選的川普,在其第一任期(2018年)提出了這一萬惡行動,以防止中國「從美國竊取資訊」為由,要求94個地區司法部門每年至少提出一至兩起針對中國的訴訟。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亦以該計劃為由憑空捏造「中國學術間諜」,大興冤案。直到2022年,這一計劃才被拜登政府終止。
【南華早報】指出,「中國行動計劃」並未揭露任何一名所謂的「間諜」,但許多接受調查的研究人員卻因此丟了工作,生活也被徹底顛覆。
在川普政府啟動「中國行動計劃」的六年後,作為當時主導許多調查工作的美國政府機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今年8月承認,其調查在學術界制造了「艱難的氣氛」,但它並未就此道歉。
去年一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調查也顯示,在「中國行動計劃」展開了數年調查之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華裔科學家「覺得自己不受歡迎」,近四分之三(72%)的人「覺得自己作為學術研究人員不安全」,約70%的人「對美國政府調查華裔研究人員擔驚受怕(fearful)」。
如今川普「卷土重來」,盡管他是否會讓「中國行動計劃」死灰復燃尚不可知,但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行動計劃」的寒蟬效應已經給中美兩國關系造成的嚴重損害,不僅可能需要10年時間才能恢復,且對於美國自身也是傷害,因為當今引領許多前沿領域研究的大多都是華裔。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