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個替代行為是自己可控的,倒也不一定有多大問題,比如題主給自己設定個比例,只用幻想替代一部份,另外的部份還要面對現實。
但問題是,你確定人真的能夠控制的了這種行為,不會因為過於舒服或美好了而沈溺於此?
理論上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但是在實際情況中,人往往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情感、欲望、習慣等等,這些因素可能會導致個體無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沈溺於某種慣性行為中。
對於用幻想來替代社交的行為,人們可能會因為幻想的內容過於美好或者舒適而沈溺於此。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能會逐漸失去對現實的關註和興趣,從而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而當對於幻想這種行為無法控制其程度時,就容易發生一種情況,即拉大了現實與期待的距離。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差距越大,人感受到的心理落差就越大,這會導致個體對現實更失望,無法面對,要麽更多沈浸在幻想中遠離現實,要麽就對現實產生更強烈的憤懣,甚至產生報復行為。
這種狀態其實與遊戲成癮有點相似。很多年輕人沈溺於網路遊戲,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困難,無法得到滿足和成就感。
而網遊提供了一個虛擬的世界,讓他們可以在其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然而,當他們回到現實生活中時,他們會發現現實與幻想之間的差距很大,從而產生更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感。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增加了遊戲成癮這種心理疾病,因為過度沈迷於遊戲,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和社會問題,如學業失敗、工作困難、人際關系緊張等。
且大量的研究表明,遊戲成癮與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癥、焦慮癥等)存在密切的關系,並且遊戲成癮者的大腦結構和功能也存在異常。
所以基於以上推測,過度沈溺於幻想而替代了真實的社交,或不去直面社交匱乏的現狀,也可能帶來以上心理問題。
當然,並不是說幻想自己有朋友,或有能力開展並維持一段正常的人際關系就完全不可行。當社交匱乏的狀態讓自己感到情緒低落的時候,用這樣的方法,如果能夠讓自己緩解焦慮,重建自信,也不失為一種有益健康的情緒調節手段。
但需要註意的是,調節情緒只能短期有效,從長遠解決問題的角度,調整認知,改變行為,才能從根本上應對社交上的問題。
以上,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