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心理學真的是未來就業一大深坑嗎?

2023-12-10心靈

是的,深不可測。

勸你把這個行業實際的執行邏輯先搞清楚。知乎上為什麽一搜心理學,全是那些培訓小廣告?抖音上哪來的那麽多心理學網紅?朋友圈裏中年大姐怎麽搖身一變就是心理咨詢師了?如果你漠視這些「下沈市場」的亂象,只盯著行業內符合你認知的「正常」業務,你就忽視了這個行業的完整真相:實際上這些「不正常」的low人low事才是這個行業的主流…

這是個什麽行業現狀,你自己想吧。

不要別人說一嘴就傻傻相信:心理學的客觀需求在這了,未來十年一定是風口!

這話打1978年就有人喊,那個時代就有「傷痕文學」,整個幾代人都有創傷和療愈需求。結果呢?扯著嗓子喊了快半個世紀,所謂心理學的「黃金時代」就是現在這樣?

心理學有點類似A股,別期待太高,更不會有什麽長牛,但大機率長熊,能把你薅禿了皮的那種…

心理學細分領域很多,真正嚴肅的學術研究都是在學院裏做,學術小圈子自己發論文自己玩。走出學術研究的小世界,充滿煙火氣息的廣闊天地是套用心理學的地盤,更是心理咨詢的修羅場。

說一些心理咨詢的行業現實:

1.正經做心理學的主流是搞實證研究,這些人一般也不出來做咨詢。 出來做咨詢的大多是一知半解、缺乏實證研究能力和系統學術訓練、邊學邊練的發燒友,中年轉行的寶媽,還不乏一些網紅/騙子。

2.這個行業靠個案咨詢養活不了自己,最後形成了「靠培訓別人賺錢」的閉環。 如果你堅守「咨詢為生」的初衷,個案咨詢的極限是年收入15-20w,20w以上收入基本靠賣課賣書、自媒體賺錢。一旦商業化不可避免會「誇大忽悠」「以偏概全」。但沒辦法嘛,不商業化怎麽吃飯?結果行業越來越商業化、越來越摻水、也越來越low。

劣幣驅逐良幣,嗓門大的、敢「包治百病」的、人美心善會嘮嗑的(網紅化)、儒釋道+身心靈一塊忽悠的、融合算命/占星/看相的,都廣受信眾,圈占道場,「假李鬼」擠走了「真李逵」。

3.目前心理咨詢行業的兩個堵點在於:

(1)沒有統一的職業資格準入。粗放發展、野蠻生長。

(2)沒有納入醫保報銷。

沒資格準入,等於是個人都能幹,就看誰敢「包治百病」。

不能納入保險報銷,等於200一小時的起步價永遠把絕大部份人排除在外。

有需求的群體勢必尋求「廉價平替」,行業也必然下沈為「免費雞湯」來匹配市場需求。

但重新納入統一職業資格和納入醫保根本不現實。當代年輕人連社保都不想交,社保也面臨老齡化壓力強撐硬撐,所以心理學下沈到尋常百姓家暫不可能,心理咨詢行業亂象暫時無解。

更諷刺的是,普通人玩不起,想從業的又太多。結果咨詢不起的人,看著滿大街電線桿子上 「趁人不知,考個心理咨詢師」 的小廣告,索性擼起袖子自己學,抱著「花點小錢自學自療」,然後「治病救人還能回本」的心態,蜂擁而至。

小廣告滿天飛,行業成了菜市場:仿佛有手就能入行…而事實上,還™真是這樣!因為壓根沒有行業統一準入標準和資格認證…

大家都忙著賺錢呢,某科院某所光靠培訓就躺贏。誰有空、誰願意背著挨罵的鍋去牽頭制定「行業規範」和「行業準入」?利益格局一旦形成,想重新規範,簡直難於上青天。

4.想進這行幹,有幾條職業路徑:

要麽抱著「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決心做心理學的貞婦烈女,把每年辛苦做個案賺得10萬塊票再拿出3、4萬投到「繼續教育」的無底洞,參照主流歐美行業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守專業節操,哪怕練就一身屠龍術,也絕不同流合汙…

要麽抱著「舉世皆濁」的現實態度,放飛自我,擼起袖子加油幹,管它專不專業、嚴不嚴謹,醫人醫己、靈驗就行!管用了,說明就對,那就招徒開班、著書立說、培訓粉絲。「商業化」是唯一的出路…

要麽抱著「主體性」和「實踐性」的高度覺悟,六經註我,一切都是為我的主義服務,因地制宜,靈活套用,立足本土實際,轉戰互聯網高地,先當網紅、拿流量、壯大力量再說。當然,由於理論素養比較差,很多網紅們、大V們、大德們對心理學的理解本身就是雞湯,自然只能把「淡雞湯」調成「毒雞湯」,再灌給你…

買不起原產西藥片的廣大老百姓們,喝了變味兒的心理雞湯後竟然也精神了不少,又能打雞血一樣愉快的搬磚了。

更神奇的是:管它是不是歪理,反正邏輯自洽了,內耗消失了!觀音土也能充饑,毒雞湯也是湯!

結合行業實際,總結一下行業當前的發展規律:

現實中的心理咨詢,就是一條不斷尋找平替、尋求土方治病、專治疑難雜癥的下沈之路。

融合傳統文化、算命占星是降本增效的不二選擇,十分能投大眾所好。 再能和中醫結合一下子就完美閉環了:心理話嘮+古方熏蒸+針灸推拿+風水調節,從內到外,脫胎換骨,一通百通!

熬一鍋雞湯,保本不賠。哪怕啥用不管,心理暗示作用總是有的!畢竟,只會流哈喇子刷抖音微博朋友圈的當代大眾,並無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只愛聽自己能理解的東西,超出認知的就是差評!聽懂,掌聲!

「包治百病」既是患者的「剛需」,也是醫者生存的「招牌」。 考試壓力大、家庭出問題、失戀想不開、職場pua、家庭難維系,不管三七二十一,打個包,都讓心理咨詢師給「疏導」。心理咨詢師當然也「來者不拒」,好不容易有個單,先來嘮二百塊錢的。

大部份心理問題,背後的原因不是心理問題,而是社會問題。 「窮病富治"、「身病身治」,心理咨詢本來就治不了病,何況很多心理疑難雜癥,說穿了你不是「心病」,而是「窮病」…

哪天天降彩票中獎,小寶馬坐著、小別墅住著、怒辭工作回家躺著,你還糾結嗎?壓力還大嗎?還想不開嗎?還埋怨「原生家庭」嗎?還斤斤計較和市井宵小的人際矛盾嗎?

反過來說,為什麽如今心理問題這麽多、戾氣這麽重?不是人們的心理不健康,而是社會病的不輕。

基本安全感都不能滿足,自我價值實作的煩惱是不真實的。你以為你精神內耗是「懷才不遇」?其實你只是餓得腸鳴。你以為你是在「親密關系」遇到挫折?其實你都快絕戶了還不自知…

駱駝祥子的「心病」怎麽疏導?

幫他眾籌一輛車,他就好了。一次收兩塊大洋一頓「話療」,還報不了銷,結果祥子的「心病」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