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我產生了「覺得自己不配吃東西」的心理,怎麽辦?

2024-03-20心靈

我在青少年咨詢工作中發現,很多孩子不能繼續咨詢,不是因為父母不舍得花錢,而是他們自己覺得自己「不配」,當得知父母需要付費咨詢時,他們會被啟用極大的焦慮感和內疚感,這種壓力下,他們經常脫落。

所以,父母給孩子預約咨詢師,一般是不建議告訴孩子花費的,咨詢師可以一段時間工作發現這個問題後,工作內疚感和卑微感不分。不願意花費父母一分錢,不僅是關系的割裂不信任,更是自我攻擊的體現。

這種情況在抑郁者身上很常見。

不配得到的感覺不是一天兩天形成,這種向內攻擊的原因是復雜的,不同的治療模型有不同的建構思路。經典精神分析會認為是超我打擊本我導致,客體關系學派會認為關系中的挫敗和打擊導致內化了糟糕客體形象(內心中總有攻擊自己的客體形象),而自體心理學派則認為這是自體虛弱形成的一種防禦式反應,目的是獲得自尊感。

不同的思路有相通的地方。

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這種感覺,比起絕對得不到要好很多。畢竟得不到,是還有,只是自己不夠好,所以自己是有希望的。在糟糕的關系環境下,承認對方是冷漠和不夠愛自己(可能是不會表達愛)是相當殘酷的,尤其是對小孩子,寧可認為自己不好,也不能認為撫養者不好。

認為撫養者不好,既無力改變,又失去希望。

認為自己不好,則會有一種模式出現,總是試圖去「修正自己以滿足對方需要」。當孩子犧牲了絕大部份心理空間,去關照大人的需求以獲得生存和安全時,孩子就會形成一種事事處處考慮他人,委屈求全,一味責怪自己的思維傾向。

這種思維,在內向者身上更為明顯。好處是他們會更快改變自己,適應環境。壞處是,當這份自我犧牲換不來對方同等的關愛時,就陷入「自我苛責模式」。這種模式會形成死迴圈。事實上,絕大部份真正的心理議題,都是死迴圈模式,這種精神官能症式「魔咒」會形成一個個心力消耗旋渦,不斷吞噬人的心理能量。

不配得到的想法,除了內疚,還有羞愧。這是兩種不同的情感,前者與沖突有關,後者與自體感有關。佛洛伊德有一個嚴苛的老父親,有一個年輕的關愛他的媽媽,當他青春前期產生復雜的情感渴望時,萌生了愛的沖動,從而引發巨大的內疚感。他自己因為個人體驗對性驅力產生了濃厚興趣。俄狄浦斯,內疚的神話。

反之,其他心理學家沒有佛洛伊德的個人體驗,比如,阿德勒,他是自卑更強,從小感覺自己很卑微,我們推測他不配得到,則是來自於虛弱的自體感。自我認同低,得到好東西,則壓力山大。他對自卑和超越自卑更感興趣,所以致力於超越自卑。

潛意識的反應往往快速、直接,有時候甚至超越了意識念頭。生活中有時候,我們會發現當自己意識到時,事情已經發生。覺得自己不配得的念頭,改變的技巧是「慢下來」,當意識慢下來時,覺察力會提升,從而標定這些「自我攻擊念頭」。

並將其錨定——「不做評判和分析的記住它以及它出現的規律」。如此時間久了就可以訓練出一種能力,逆慣性力,開始時會處於賽局沖突期,逐漸會形成新的反應模式。

有時候,在覺察到時,會啟用思維背後深刻的情感反應,它們產生極大的阻力,這時則可能需要借助咨詢師的力量,幫助自己轉化、克服。思維變化提升,是心理議題的重要價值,借助心理議題調整獲得心得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人格會提升迅速。

2024.3.21 隨筆、在心理逆境題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