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線上查詢成為趨勢,【新華字典】也不妨在供給層面探索多樣化設計,讓民眾查詢更加觸手可及。
▲2023年8月15日,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展台上的新華字典。圖/IC photo
新京報社論
【新華字典】沒有網頁版,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據央廣中國之聲報道,近日,一位聽眾反映,在使用某款自稱是「新華字典線上字典」的工具時,發現了多音字讀音錯亂頻出的問題。而根據記者調查,像這樣打著「新華字典」的旗號吸引使用者點選存取,實際提供的內容卻錯誤百出的「李鬼」字典網站,並不是個例。
對此,【新華字典】出版方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回應稱,目前網頁端的「線上新華字典」等網站並未獲得授權,讀者如有線上查詢的需求,可以下載【新華字典】App,或透過「商務印書館工具書資料庫」網頁端查詢字詞。
字典一向被視作「不說話的老師」,同時承擔著社會、文化和教育的功能,可以說是國家重要的文化基礎設施,也因此被賦予了易用、知識和權威的要求。一部好的字典,應該對漢字的形、音、義都有準確校註,幫助人們快速查字認字,並了解漢字背後的文化知識。
反觀當下一眾線上字典,有的字音字形有誤,有的詞語釋義不當,更有的提供的例句前言不搭後語,令人啼笑皆非。這些「字典」非但不能答疑解惑,更可能讓錯誤認知根深蒂固,考慮到字典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種種負面影響,值得警惕。
此外,【新華字典】發行已逾70周年,早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國民品牌」。這些山寨網站,借此金字招牌引流牟利,客觀上也觸碰了法律的紅線。
除了采取必要的手段規範和引導市場,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既然「李鬼」字典網站的危害如此明確,【新華字典】也有自己的手機App,為什麽仍然有大量使用者心甘情願投入前者的陷阱呢?
最近幾年,數位化浪潮席卷整個出版業,一些老牌的、經典的讀物紛紛順應時代,投入了「無紙化」的升級改造中,其中就包括大量工具書。
比如,2010年,【牛津英語大詞典】就宣布徹底放棄紙質版,改為發行收費的網路版。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辭海】,也在2014年借著第七版修訂之機,在官方網站同步上線。
這些調整,因為把使用者體驗納入開發設計的核心原則,契合了人們閱讀、學習和使用習慣的變化,非但沒有失去工具書原有的影響力,反而帶來了新的受眾群。
就以【辭海】網頁版為例,除了傳統查詢方式,網頁還提供模糊查詢、語音查詢、全文查詢等多種選擇,詞典中的任何詞形、內容均能快速檢索。換句話說,有了網頁版,使用者查詢得更快,也更容易了。
數位化的核心是更人性、更便捷,而非「越多越好」。【新華字典】的App集納了更多增值功能,可以聽到新聞聯播主持人李瑞英的標準讀音,觀看筆順動畫等,甚至可以為使用者提供個人化的客製服務,可以看出設計者用心做產品、努力求改變的積極態度。
但對於「查字典」這樣的簡單需求而言,App復雜的下載和開啟流程、漫長的開屏等待、不合理的定價策略、眼花繚亂的操作界面,以及時不時誤觸的不良體驗,都會讓不少使用者望而卻步,更遑論資料庫這樣高專業性要求的小眾產品了。
隨著線上查詢成為趨勢,【新華字典】作為大眾心中最熟悉最權威的字典,也不妨在供給層面探索多樣化設計,盡快讓民眾查詢更加觸手可及。比如,一些普及率極高的手機App,同樣會提供網頁版、小程式,供不同偏好的使用者選擇使用,做到隨用隨走、毫無負擔。
這也提示文化工作者們,數位化遠不是一種形式,而應該將使用者置於創新和升級的中心,在給公眾帶來更多便利的同時,也讓優秀傳統文化以更多樣的方式傳播開。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付春愔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信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姓名標示、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帳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資訊,如用筆名,則需要備註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