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如何從心理被動的人慢慢變為主動的人?

2015-03-21心靈

美國心理學家Mark Tyrrell 認為不敢主動聯系別人/加入談話屬於人際互動問題中的一種,可歸結為 「不敢開始一段對話」 ,而這可能與自身的自尊感有關。

自尊是一個人對於自我的概括性評價,以及我們對於自己價值的判斷。 一個自尊感良好的人是敢於表達看法、尋求與他人聯結的 ,就算自己的觀點不被認同、不好笑、或者主動找人聊天時沒有得到回復,他們的自尊感也不至於崩潰,不會感到無地自容的羞愧。

而低自尊者(low self esteem)對於自我有偏低的評價。 他們很怕給別人添麻煩、惹人煩。覺得自己的需要、看法可能對別人來說根本不重要, 他們更需要別人主動聯系自己,可能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確定對方需要自己,或者說是對方不討厭自己。

低自尊者也總是在避免挑戰,他們會竭力地回避一切有挑戰性的、可能造成失敗的情境。 也許正在看文章的自尊感良好的讀者們無法體會,但對於低自尊者而言,要主動發資訊給別人還不如讓他們去蹦極,無論蹦極再害怕,反正一閉眼就下去了,但 發了一句「Hi,在幹嘛啊」 之後別人沒回復的那幾秒或幾分鐘,真的就像在等待宣判一樣。

心中無限怒吼著:「啊啊啊完了Ta沒回我資訊,Ta一定覺得我很煩,哎,我不該發資訊的,又招人討厭了。」

所以低自尊者為了避免這種等待被宣判的煎熬,為了避免想象中的失敗,所以連嘗試都不敢,他們形成了一種和別人很特別的相處模式,「如果你來找我,我一定回復你,但我絕不會主動找你。」

但也有一些人演變成了「你來找我聊天我真的好開心,但我不敢和你多聊,因為我害怕說的再多一些你就會發現我招人煩了,就會不喜歡我了。」

這些不願意主動聯系別人的低自尊者,很可能會被人誤會他們是冷漠的、疏離的、不好親近的,但其實這種疏離是他們不知如何是好時選擇的一種防禦。

「我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的深情。
我以為人生的意義在於四處遊蕩流亡,其實只是掩飾至今沒有找到願意駐足的地方。」
—【坦白書】

為什麽我不敢主動聯系他人?

  • 缺乏穩定、安全的依戀
  • 童年時期擁有及時、富有感情回應的依戀關系是個體自尊產生的基礎。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身心需要不敏感,不能及時滿足甚至是忽視,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情緒受挫和創傷,「即使我表達了我的需要,也不會有回應,也不會有人滿足我。」

    這種因缺乏穩定、安全依戀造成的創傷會在孩子成年後,不斷的投射到與他人的交往中。他們不敢表達自己需要別人,甚至表現的像是「自己不需要聯系他人」一樣。


    「我表現得我不喜歡任何事物,是因為我從來就沒有得到過我想要的」

  • 負性核心信念讓低自尊一直延續
  • 認知行為學派認為,負性的核心信念(negative core beliefs)才是低自尊得以維持下去的因素。
    童年的行為模式使我們對於自我、他人、和世界形成了一個堅固的、穩定的、深深紮於內心的信念,我們稱之為「核心信念」。

    而低自尊者的核心信念就是「我很差」,所以低自尊者會一直退縮與回避、對自己的懷疑和責怪,「你肯定不想理這麽差的我」,「我這樣的人,給你發資訊也是招你討厭,還是別了吧。」


    如何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1.記錄自己的負性信念

    負性的信念是分為很多層次的,也許最底層的核心信念一時無法被撼動,但我們可以從比較容易淺顯的外周信念入手,把它們寫下來,並且試著客觀地審視。這些信念越具體越好,例如,「我認為我的朋友不喜歡我」,「我認為我發資訊給Ta,Ta絕對不會回復我」。

    2. 尋找支持性證據反駁它

    低自尊者的記憶往往是偏負性的,他們只記得自己遭遇失敗、出糗、被批評的經歷。我們需要挑戰自己的負性記憶,把負面想法變成問題:「朋友們真的不喜歡我嗎?」,「Ta真的從來不回我的資訊嗎?」 然後試著尋找正性的記憶,去回答這些問題,可能你會發現,你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麽糟。

    其實害怕招人煩的人很少會真的招人煩,真正招人煩的人從來不覺得自己在麻煩別人。

    3. 明白改變從來不易

    不用逼自己看完這篇文章,立刻就去發表白資訊給自己喜歡但又不敢聯系的人,或是逼自己去和別人大聊特聊,先明白改變從來不易,嘗試do something small. 一步一步的重建你開始敢於主動聯系他人的信心。

    我們是簡單心理咨詢預約平台,擁有800+位海內外心理咨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咨詢師能夠透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40萬+人次提供了高品質心理咨詢服務。

    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咨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咨詢預約平台體驗哦,戳這裏「http://jdxinli.cn/wuli11」